爱,是不能忘记的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010-08-15天津周宝东
/[天津]周宝东
爱,是不能忘记的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天津]周宝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值中秋,不知不觉又吟咏起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可谓众口传唱,远的不说,在现代就被邓丽君、张学友、王菲等人演唱过,其中当属王菲演唱的版本流传最广。人们常认为这首中秋词是苏轼思念弟弟苏辙而作,因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窃以为,那只是冰山一角,苏轼的更大用意隐藏得很深——更是一首悼念亡妻王弗的爱情诗。
苏轼的一生既不缺贤内助,也不缺红颜知己,在一般人看来可谓享尽齐人之福。实际上他的感情生活却跌宕起伏,三个妻子都英年早逝,死在了自己前面,成为他一生无可回避的痛。
王弗是苏轼的结发妻子,十六岁时就嫁给了他。她知书达理,温柔贤惠,因苏轼性格直率,故在他和朋友谈话时,常立于屏后偷听,然后帮助苏轼分析个中进退,“已而果然”,屡试不爽。王弗后来与苏轼生有一子,叫苏迈,而她自己则在二十七岁时去世,这让苏轼大恸,“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这种爱,是不能用言语表述的,就像那首《酒干倘卖无》唱的一样,“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直到十年后,苏轼又梦见了王弗,于是写下了情真意切的千古第一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所谓千古悼亡词绝唱只是时人和后人追加的评价,而带着这种切肤之痛的词人,填词的时候绝不会惦记着读者的评判,不会想象着要成为千古第一,而是情到深处,不吐不快,要畅快淋漓地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法弥合的伤痛。“不思量,自难忘”,“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平实真诚的词句如一股残忍的电流,宣判了读者在感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也要受神经的苦刑。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小序只有短短十七个字,信息量却惊人的丰富。
“丙辰”年就是“乙卯”的次年,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后一年,距离王弗去世整整十一年。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二十七岁卒,他们在一起共同生活了恰恰也是十一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本是举家团圆的日子,然而进入不惑之年的苏轼却感到凄凉:父母都已寿终正寝,唯一的亲弟弟还不在身边(苏轼曾有诗曰“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来描述他们兄弟的关系),结发妻子更是英年早逝,阴阳相隔。在这特别的日子,苏轼只能寄情酒色借以逃遁,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于是便与朋友“欢饮达旦,大醉”。
“兼怀子由”,那主要呢?很可能是亡妻王弗。“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想象着年轻的妻子住在天上的宫阙,然而一方面“高处不胜寒”,一方面“何似在人间”,“人间”与天上,都不是好去处。
还要注意“明月”和“千里”这两个和《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具有“互文”意义的意象。“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人都说明月千里寄相思,对于苏轼来说,月照无眠之外还多了一层悲凉,“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句“不应有恨”说明苏轼还是“有恨”,但也只能徒叹奈何。理想中“不应有恨”,现实里却人鬼殊途,怎能无恨?理想中应该团圆,现实里却“古难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只能用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与“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照应,表达了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们能长长久久健康地存活世上,纵然远在千里之外暂时不能团聚,却有机会通过共赏明月,达到团圆的目的。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心胸的旷达和心底最深处的疼痛是两个层面的事情,苏轼用赤子之心咏唱出了自己对爱妻的眷恋与怀念,还有那一层不易体察出的无可逃避、不能弥补、覆水难收般的灼痛。
作 者:周宝东,青年学者,现就职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 辑:张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