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人自我意识存在的探寻——存在主义视野下的《看不见的人》

2010-08-15李小海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名作欣赏 2010年27期
关键词:兄弟会白人异化

□李小海(南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61;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 200083)

序 言

黑人自我意识的寻找一直是两百多年来黑人文学作品的主题。早期的黑人文学主要是为种族生存呐喊的文学,是为探寻黑人的人生权利而奋斗的文学。19世纪末,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黑人文学着重“反对庄园文学对黑人的歪曲与丑化,或对种族歧视、种族迫害发出强烈的抗议”(王家湘,181)。20世纪以来的黑人文学着重提高黑人的觉悟、种族意识和阶级意识,试图寻求黑人种族及种族文化的身份的认同,以此来构建黑人独立的文化身份,拉尔夫·艾里森就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埃里森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试图通过没有名字的主人公的自我寻找、身份确认,表达现代美国黑人在寻找自我过程中的异化感和丢失自我的失落感。以存在主义的自我存在和自为存在为理论基础,本论文尝试去研究分析现代社会中隐形黑人的异化感和失落感,从而,探索被异化了的现代人的失落感和异化感。

一、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40年代到60年代,它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危机的产物。它强调人的意识自由存在的本体论,注重个人主义的自我造就伦理观。马丁·海德格尔、法国哲学家萨特和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是其代表人物。存在主义者有以下三个主要理论观点。

第一,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

这两个概念来源于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逻辑学》。“自在”即潜在之意,“自为”即展开、显露之意。在黑格尔看来“绝对理念在自在阶段,自身包含的对立面尚未展开,表现为存在、客观性;到自为阶段,表现为本质,潜在的区别和对立、斗争得以显现,概念达到映现;最后发展到概念阶段,思维征服、统一了存在,绝对理念就成了自在自为的、最真实的东西”。(黑格尔,184)存在是同一个东西的“自在”,而本质则是它的“自为”。存在是本质的内容和现象,本质是存在的真理。

自在存在就是指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如动物猪马牛羊实体的存在,人实体的存在。这种存在不是被创造出来的,它的存在是无意识的,既不是主动的也不是被动的,所以说是荒谬的。自在存在,在萨特看来,“是一个毫无生气、毫无意义、僵死一块、混沌一片无可言状的荒谬的存在”(夏基松294)。

自为存在也就是“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自我精神、自我意识的存在。这种存在相对于自在存在来说,是一种“虚无”的存在,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存在。所以,“它完全是主动的、自由的,不断否定、创造自身,不断展示、维系他物”(夏基松,294),自在存在和自我存在并不是各自独立、毫无联系的。“自为存在和自在存在靠着一种综合的联系而联合在一起,这种联系不是别的,正是自为存在的本身,自为存在就是自在存在的纯粹虚无化”(夏基松,300)。也就说客观世界(自在存在)若脱离了人的主观意识(自为存在)就是一种荒谬无意义的存在,它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真实存在。

第二,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者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只有现实自我的存在,其他的存在才有可能,如只有你自己的本身的存在,才有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温顺的、善良的、学问渊博的等这样本质的自我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所谓“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

第三,人是绝对自由的

萨特认为人的自在存在是偶然的、随意的,所以这个世界是荒谬的。但作为自为存在的自我是自主的,“能自己规定自己命运的存在,她的根本特征就在它的自主性,即它的意志绝对自由”(夏基松,297)。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

二、黑人主人公自我意识存在的探寻

人的存在有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指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因为它的存在是随意的、短暂的,所以自在存在就是空虚的、无意义的,因此这种存在又是荒诞的。自为存在是自我精神、自我意识的存在,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自为存在也就是“此在”或人的存在或人的亲自存在,也就是自我的存在。自由领悟自在的存在(此在),人生的自为的存在才可能存在,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才不是虚无的。也就是说存在只有依赖人的意识才能得以说明,才能成为有意义的和真实的存在。艾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的无名无姓主人公为了寻找自己自我的真实存在,他迂回曲折,历经磨难,然而,最后他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身份,仍是一个看不见的人。

书里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黑人在敌对的、异己的环境压迫下,完全失去自我存在的意义,成了一个“看不见的人”。这个看不见的“我”躲在哈莱姆一家黑人区白人公寓的地下室里,偷接电线安装1369盏电灯,想使自己让人看得见,证实自己的存在。从存在主义的视角看,黑人主人公的自在存在是存在的,但他的自为存在又是不存在的。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黑人主人公试图去追寻他的自我精神、自我意识的存在,不过,到头来他还是发现自己是一个看不见的、没有自我、没有身份的人。这说明在现代异己的社会,作为黑人他是被异化的,也是不可能寻找到自己真实身份的。

小说《看不见的人》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人公在南方的大学生活,第二部分是在油漆厂的生活遭遇和哈莱姆暴乱中的遭遇,最后主人公蛰居在纽约黑人白人社区一个地下室,思索自己的不存在的经历。小说的故事情节围绕黑人主人公的自我意识的探寻展开。没有名字的主人公生活在南方,为了得到白人社会的承认,他听从白人的安排,按照白人的意思去做迎合白人思想观点的演讲。因此他获得了白人专为黑人提供的奖学金,进了黑人大学。

在大学里,因为开车送一位白人校董参观黑人区而得罪了黑人校长,校方把他逐出校门。然后,他满怀希望,带着校长写给有影响的白人的介绍信来到纽约。然而,想不到的是介绍信竟是“让这个黑人孩子永远跑下去”。当他最后从一个白人资本家的儿子那里得知这件事后,他感到麻木和虚弱。试图发现自己,证实自己,可是现实是残酷的,他开始问自己“我是谁”,我的身份是什么?打工时,他无意卷入工会和反工会的斗争。因工厂爆炸而受伤,在医院里他被当做试验品,差点失去记忆。作者在此有深刻的含义,也就是说,“在白人科技武装下,他们企图把黑人的自我和黑人文化统统抹去……这时的主人公既不记起自己的名字,也不记起母亲的名字,表明他失去了种族的根和自己的独立存在”(王家湘,181)。

为了寻找自我的存在,他参加了“兄弟会”。参加兄弟会后,组织上给他一个新名字、新身份,买了新衣服,换了新地址,他觉得自己获得了“自由”和“自我”。谁知随着和“兄弟会”进一步地接触,他反而觉得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在兄弟会中,他不得不丢掉以前刚刚认识到的自我,去做兄弟会的代言人。同时,他仍然受人摆布,渐渐地他看到了兄弟会的实质。兄弟会只不过是仅考虑自己的政治目的,而不为大众服务的组织,自己只不过是他们棋盘上的棋子。作者明确地表明在现代这样一个被异化扭曲的社会里,他是不可能寻找到黑人自我存在的身份,个人要么失去“自我”,要么屈从非法压力,成为另一个虚假的人。在小说最后,我在一次的骚乱中,“我”逃离险境时跌进一个地洞,永远成为一个看不见的人。

三、世界是荒诞的、个人是异化的

根据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萨特的观点,人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关系是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是互为手段,人生充满烦恼、孤寂和绝望。萨特认为,“由于上帝不存在,人总是面临着行为的抉择,因而人总是在烦恼中”(夏基松,296)。所以,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诞的,他无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人与人、人与世界无法沟通,人就在这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上存在着。当他无法在这个“如狼”的社会中找到自我时,人就是被异化的,他的人生就充满着异化感和失落感。《看不见的人》里的黑人无名主人公就是在这个荒诞的、敌对的、异己的环境压迫下完全被异化,失去自我存在的意义,最后,完全被看不见甚至达到虚无的程度。

看不见的人通过对黑人主人公自我意识寻找的回忆叙述,表现了黑人及现代人在这个疯狂与荒诞世界中被异化的现象。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则因黑人特殊的身份更能说明问题的实质。黑人为了寻求在社会中的地位,为了“保持自己的人性和尊严,他们常常压抑、作出牺牲。或者在追求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失去了人的尊严、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或者在寻求失落的自我的过程中把自我置于和社会对立的地位”(李美芹,192),最后还是发现自己是异己的,是被异化的,是看不见的。艾里森怀着悲愤、绝望和恼怒的心情揭示当今社会的混乱、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疯狂与荒诞。

小说无名无姓的黑人叙述者掉进地下室,然后他点亮1369个电灯证实自己的存在,开始回忆自己寻找自我身份的历程。但在他的自我寻找中,我们发现他始终找不到自我,始终是个看不见的人。这充分说明在许多白人眼里黑人不具有独立的个人身份、个人价值。他不被别人看到。他无名无姓,这象征着他丧失了自我,自我的失落进而导致了异化感。

无名无姓的黑人主人公,在其童年和少年时期,拒绝接受祖父临终时关于同白人进行不懈斗争,以“迎合战胜他们”的训诫。他一步步按照黑人教育家的教导,按白人的价值观塑造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丧失了自我。为了得到白人的承认和奖学金,他卑顺地按白人的意思演讲。演讲前被迫看脱衣舞,被迫参加黑人孩子的拳击斗殴,自己被打得满口流血。供白人娱乐后,白人给台子上扔的所谓金币实际上是假的,是用于汽车宣传的宣传品。这些都表明黑人孩子是异己的,是社会的弃儿,不可能同白人一样有自己的身份和权利。

演讲时,由于一不小心说出了黑人的共同心声,而平常又不敢说的“社会平等”四个字,结果被白人训斥、批评和责骂。在这里,主人公完全没有自我,自己的异化和失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后来,在黑人学院里他惹怒了校长,被校长开除,拿着校长的介绍信去找工作,但内容却是不雇佣他。在医院里,他被当做试验品,兄弟会的白人领袖也只是把他当成实现自己政治目的的一个工具,他在街上演讲,却遭到黑人极端民族主义派别的冲击和殴打。他越来越感到世界是荒诞、混乱的,世界是陌生的,自己是孤独的、被异化的。他想让这个世界去了解、理解他,但在这个被异化的世界里,他不仅不被理解、了解,而且,他根本就被别人忽视、看不起,是一个完全看不见的人,不存在的人。

小说不仅描写了无名黑人主人公被异化、变异的过程,而且也描绘了其他的黑人在这个荒诞世界里同样不存在,同样被异化、变异。例如,以黑人大学校长布来索为代表的黑人,他们事事逢迎白人,为了自己的地位,他们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出卖种族亲情,甘当白人的走狗,从而维护他自身的权威与地位。他们同样是孤独的、被异化的,因为他也没有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和独立自主。另外,其他任劳任怨、效忠于白人却又时时担心会被白人抛弃的黑人,他们麻木地生长在这个没有自我、没有尊严、没有个人身份的世界里,不思进取,甘做奴隶。他们同样是被这个世界抛弃的,是看不见的,他们同样也是被异化的,被冷落的一群人。例如,油漆厂锅炉房的“负责人”布洛克威就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他没有任何抱怨,对老板忠心耿耿,狂热地迷恋自己所管辖的黑暗锅炉房。他丧失自我,仅仅以得到老板的赏识为荣,像这样被异化而没有觉醒的人过去有,现在还有。

在这个沉沦、精神空虚的世界里,人是被异化的,个人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是不存在的。自在的存在虽然存在,但它是空虚的,无意义的。人们觉得这个异己的世界是不易理解的,同时也是无法理解的。在这个异己、荒诞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互相敌对,互为手段,彼此利用,正如《看不见的人》里的主人公一样,他无法找到自己的自我意识的存在,他只能找到自我的异化和失落,彻底明白自己是一个“看不见的人”。

[1]王家湘.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梁志学译:人民出版社,2002.

[3]夏基松.现在西方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李美芹.《看不见的人》中黑人的自我异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2,(05).

猜你喜欢

兄弟会白人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美国白人内部“三六九等”的鄙视链(观察家)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亲情的异化:《斯卡伯勒的婚约》中长幼关系的文化诠释
在美国读书,我为何加入兄弟会
从精神生态学角度看《白噪音》中后现代人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