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南京!》:战争中的人性

2010-08-15李晓红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

名作欣赏 2010年21期
关键词:陆川南京人性

□李晓红(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7)

《南京!南京!》是著名青年导演陆川的作品,他和他的团队历时四年,呕心沥血拍摄完成。在2008年四月份一经上映便获得了上亿元的票房纪录,虽然获得高票房不是导演的最终目的,但是无论如何,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关注,陆川的心血没有白费。

《南京!南京!》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故事。片中有两条线索,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在1937年南京疯狂杀戮强奸掠夺的背后,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日本军人的形象塑造,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突破。作为占领者的他们,当然可以享受某种意义上的正常生活。但是,在南京这座战争因素被极端放大的城市中,即使是占领者,即使面对的只是别人的屈辱和死亡,也仍然难以逃避自身的灵魂震荡甚至拷问。

这部电影完全突破了以往种种关于南京惨案的历史著作和文艺作品中的那种对中国人存在的刻意抹杀,对“无能的中国人”的错误描述;为世界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也是在南京灾难中,中国人的民族形象的全新书写。在新的高度上为中国历史上这一段惨痛的往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思考。

电影以写实的手法,冷静的视角,多角度地描写了这场惨绝人寰的杀戮。作者不想叙述一个类似“泰坦尼克”式的爱情故事,即便能够获得更大的电影魅力,但却使得战争成为爱情故事的一味材料,从而转移了大家对战争的注意力。(陆川语)因此,呈现在观众眼中的,可能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条,但是,最终留在大家心里的,必定是导演力图留给观众的,即对战争的反思。

一、战争中人性的表现

人性是什么,马克思对人性的定义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脱离社会大环境空谈人性是毫无意义的,也是不科学的。过去的类似题材的战争片中,我们看到的主题往往很单纯:中国人在战争中发扬了大无畏的崇高的革命精神,具有人性的一切美德;而日本人则只有残忍的兽性,屠杀是他们的终极目的也是唯一目的。

陆川怀抱探究历史真相的诚意,不止于表现屠杀与强奸,更表现抵抗与反省。在这部电影里,暴力不是第一位的,仇恨也不是,宽恕更不是,直面人性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

无论是中国人的人性,还是日本人的人性,在战争这种特定环境下,不受到摧残是不可能的。牺牲他人保全自己,在有生的可能性的时候首先保全自己和家人,这是天生的人性使然,不讲现实地高调宣传光辉的人性是不真实的。陆川很好地展现了人求生的本能与欲望,同时,电影中处处透露着对于生死问题的诘问。

电影中唐先生为了保全自己的家人对同胞的出卖,即是为了说明这一点。中国的战争中出现汉奸不是秘密,只是很少有电影会站在汉奸的角度去讲故事。和唐先生在极度的思想斗争中选择出卖一样真实的是:在最后生死抉择关头,唐先生微笑着选择了死亡。虽然这一点也很难让观众接受。

需要说明的是,导演兼编剧陆川创作这部作品前,阅读了大量的战争日记,每一个故事都有真实的人物原型,故事情节的发生和演变也都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他需要的不是说服观众去相信内容,他只是想通过这个震撼人心的题材去还原真实,去展现人性,直面战争。

站在谁的角度看问题与站在谁的立场替谁说话不是一个概念,这也是观众对本片误会重重的一个原因。陆川力求的是客观,做汉奸是人性的一种,虽然这是一种令人唾弃的选择。同样,弃城而逃是一种人性的软弱;抗日英雄们坚守南京城是一种人性的坚强。

在生灵涂炭的中国土地上,不同的人,由于不同的背景,会做出不同的选择。同样真实的人性体现还有:拉贝帮助中国人是对这个国家人民的一种怜悯;女教师冒着危险,冒充妻子一次次去救人,这是人性中的善良使然;国民党士兵可以在战场上英勇杀敌,但是在有生的希望时,表现出了对生的过度的急迫感,这是求生的本能使然。

二、日本人丧失人性的原因

电影中选择比较大的篇幅来描绘日本人祭拜死亡士兵的招魂仪式,这是本片中最惹争议的片段。对此,陆川的解释是,为了给中国人敲响警钟,告诉人们,什么是军国主义,这就是!军国主义正是利用类似诸如此类的各种形式对本国人民进行全方面的洗脑。为什么日本士兵热衷于战争?因为他们不再是单个的人,他们变成了战争这盘棋上的一枚棋子。棋子是不可能脱离棋盘而自行存在的,选择不受控制的结果就是——毁灭。

个体无论在何种社会环境下都会受到群体的控制,杀人者与被杀人者都被战争这所无形的手所操作与控制。

从日本人的角度来看日本人在这场战争中的疯狂杀戮,这是以往的电影中从来没有的。首先日本士兵是这场人类浩劫的执行者,几乎每个人手上都沾有中国人的鲜血,他们理应受到中国人的仇恨和诅咒。但是,另一方面很明显,无论哪个人都不是天生的刽子手,日本人也同样。他们到底是如何从别人的儿子、父亲、兄弟、朋友变成残忍的凶手的呢?陆川从更高的一个高度,人类或者是战争的高度去俯视众生,希望用略微客观的叙述去呈现给观众一个结果,那就是:受害者不仅仅是中国的妇女、儿童、中国的民众,普通的日本士兵也是战争的受害者。片中的主角角川,背井离乡,爱情被无情埋葬,每一场杀戮都饱受灵魂的拷问,最终在极短的精神折磨下,选择了自杀。

换句话说,战争的当事人,无论其结果是胜利还是失败,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讲,他们都是受害者。战争,没有胜利者,只有获益者。

三、生与死的文化冲突

在日本人的思想中,死后灵魂的去向问题构成了生死观的核心。而且,他们都主张以“死”的理想方式去规定“生”,重死轻生、向死而生是日本武士生死观的典型观点。片中的招魂仪式,就是对死者的悼念,对生者的安抚。而一个日本兵说出的“人总是要死的,那个地方很美”这样的话,既是一种虚假的安慰,也是日本人对死亡的真实态度的一种表现。

同时日本人还认为:不管多坏的人,人死了罪也就没有了,人死了就都变成了神佛。对于犯罪者,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对他们判刑、惩罚是应该的,但对死人问罪有什么意义呢?有人尽管生前做了很多坏事,犯了很多错误,一旦死了,他的罪行和错误就可以被原谅了。所以许多日本人在做了错事,造成巨大损失时,往往采用以死谢罪,以死换取人们对他的原谅。这也是造成日本人自杀率高的原因之一。其实在日本,即使是罪大恶极之人或被民众憎恶的历史人物,也放在神社中祭奠。比如祭祀逆臣足利尊氏的足利神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人虽然没有较为系统的生死观,但是总的来讲,受佛教的影响,中国人对“生”向往而重视,对“死”的看法较为复杂,总的观点还是重生轻死的。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好死不如赖活着”、“死后元知万事空”、“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等。

本片中有很多场面体现了两国不同的生死文化观。比如主人公唐先生在出卖了同胞之后,受到了良心的谴责,在有生的希望的时候,把机会让给了别人。但是,在即将行刑时,日本人不解地说:“活着多好啊!”唐先生微笑着说:“我的老婆又怀孕了!又怀孕了!”

日本人不能理解中国人那么重生又为什么选择死,但是,唐先生在千方百计给了太太生的机会后,太太再次孕育的生命给了他无限的生命的希望,他的生命已经得到延续,所以他可以无憾地去赎自己的罪了。

片中的另一主人公角田,是一个良知尚存的日本人。或许是军国主义的洗脑力量渗透得不够彻底,角田对自己和同伴做的事情不能完全理解,每一场残杀之后都是一场精神上的折磨。最终,在放走了两名中国人之后,他发出了“活着比死了还难受”的感叹,开枪自杀。

作为中国人看这部影片心情不可能不沉重,整个南京城成了一座刑场,活着,成了无比艰难的事情。但是,陆川最杰出的地方,就是在片尾的处理上,当看到“小豆子,还活着”这样的字幕时,全场欢呼。这就是“生”带给人的希望和力量。

猜你喜欢

陆川南京人性
“南京不会忘记”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南京大闯关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下一部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