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人生的感悟——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形象解读
2010-08-15林建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语部上海201620
□林建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外语部, 上海 201620)
□马 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英语部, 上海 201620)
一
海明威的一生是追求硬汉风格和创造“硬汉形象”的一生。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最明显的标志是:“世界要把每个人都打碎,但许多人在破碎处表现出顽强的精神,世界最急于杀死或打碎的是勇敢、善良和仁慈的优秀者,而从破碎处站立起来的就是硬汉。”(胡铁生:《重压下的幽雅风度——评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形象》)从海明威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共同的群体特征。首先,“硬汉式”英雄在肉体上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勇气。无论他是士兵,斗牛士,猎手或者是渔夫,其肉体上的潜能往往在最险恶的对抗中被激发出来,给人以极强烈的生命动感。然而被激发的体能往往遭遇到比其强大得多的力量摧毁,或造成重创,而“硬汉”的价值则在于被摧毁后仍能站起来。《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中尉;《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丹;《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都曾以某种方式受过伤,但他们都没被打倒。然而,在桑提亚哥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物形象新的变化。桑提亚哥的受伤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经历。而且他的伤只存在于肉体和外表,他的心灵却保持了乐观。受伤的桑提亚哥一改以前“硬汉式”英雄那种自我欣赏式的怜悯和徒劳的反抗,而是平静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在其种种体验中,受伤只是其中一部分。这种选择是积极的,意义是深含的,它显示了人类不断向自己的体能极限挑战,而以前的人物在重压下缺乏主动性的选择,显得被动无措,灰色消沉。比如亨利敢于采取行动,认识到战争的无意义后,退出战争,此时海明威笔下的硬汉还仍是迷惘的抗争者。第二,“硬汉式”英雄具有极强的意志力。与其体能相比,其意志力显得更为重要。正是这种意志力使人物在被打碎被重创后仍能保持“优雅的风度”,显示出人的尊严。在桑提亚哥身上,主体形象的体能强度被大大降低,作为一个年老力衰的老人,他没有青壮年充沛的体力,这使他的意志力得以突出体现,于整个人类而言更具有广泛的意义,意志力构成了主体形象巨大的本质力量,使人物的冲突和抗争更具力度。第三,海明威的“硬汉”另一重要特质是忠诚精神。“硬汉式”英雄内心充满激情和忠诚精神,这一特质使得人物显得可信可靠,让人感到温暖可亲。然而这种忠诚的品质在人物身上又是深含不露的,它弥漫于人物全身,而又含蓄沉静,不喧哗于表。亨利对爱情的忠诚,桑提亚哥对小孩曼诺林的忠诚和激情只能通过他们的行动中去捕捉,而人物本身对此不着一词。超乎寻常的忠诚使人物具有凝聚力,接近人性中的至善,使人物显得卓然不群。但这种忠诚又摆脱了传统中的对抽象的理念中的政治信仰或宗教信仰狂热的追求,它是对群体、个人圈子、友谊或某一地区的热爱而产生的由衷的归属感和依赖感。第四,“硬汉式”英雄始终保持着作为一个人的崇高荣誉感,总能在失败面前表现出人的尊严。这一品质肯定了人性中积极的因素,给人以乐观向上的激励,鼓励人们克服沮丧,直面人生,这也与“硬汉”形象的基调是一致的。第五,“硬汉式”主角总是精通某种专门的技艺,如钓鱼、斗牛、打猎等。这种技艺上的精通使得“硬汉”能直面生活中各种环境而不会束手无策,同时也是构成他的内在的勇气和约束力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换言之,身无长处的人物会给人造成“无用”、“懦弱”的印象,海明威的人物具有某一行业精湛的技艺,也成功地避免了“无能”和“懦弱”这一形象的干扰。最后,“硬汉式”主角总处于某种间不容发的情势中,死亡的恐惧,毁灭的威胁似乎是“硬汉”总要面临的东西,而他要做的必须是避免死亡,克服恐惧。正如齐·梭茨所言,“世界在考验人,在描绘人,在粉碎人。他的课题是:坚忍不拔。谁要是坚持不住,谁就通不过火的考验。”海明威的人物的考验都发生在怯懦和勇敢的瞬间,他们任何不同的选择都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而正是由于死亡,人的态度才开始变为一种纯粹的东西(胡铁生:《重压下的幽雅风度——评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形象》),而正因为其纯粹,方显得意味深长。所以,死亡这一主题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死亡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的是对待死亡的态度,死亡是必然的,活着相爱是暂时的。这些观点使他的作品很少有良好的结局。但可贵的是,他的人物并不轻易放弃生的欲望,他们敢于与死作斗争,力图争取自己的命运,因此,他的悲剧仍焕发着生的光彩,预示着明亮的前景。总之,“硬汉式”主角的力量来自其体质、精神、心理和社会能力诸种因素的合力,这些特质构成了海明威英雄人物的识别特征,一旦这些素质被放在与其难以抗衡的力量的冲突中,它们就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从而显示出“硬汉子”的英雄本色。
二
1952年海明威发表了著名的短篇小说《老人与海》,这是他创作生涯中最杰出的一部小说。《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是一系列“Code Hero”的最高典型。桑提亚哥是个体生命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唯一能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人。小说开头的部分几点看似无关紧要的描写实际很有分量:“老头现在一定是‘背运’了……。那一面破旧船帆上补了一些面粉袋,收起来的时候,看上去真像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很多的打鱼人拿老头儿开玩笑,老头一点也不生气,那些年老的渔人,却用眼睛望着他,心里替他难过,但是他们并没有把感情流露出来,只是轻轻地讲起他们看到的一切。老人钓上了大鱼,跟鱼说话,称他为兄弟,但是还不得不杀死它,也充分体现了他尊重对手的优雅风度。在钓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老头熟练的技巧、足够的耐心以及吃苦的精神。当他钓上了鱼,开始起航时,他的鱼却被贪婪的鲨鱼所追逐并被吃掉,他虽然杀死了很多的鲨鱼,但最终只带回了一副18英尺长的骨架,老人虽失败了,但是他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出不以苦乐荣辱为意的忍耐与容忍精神,毫不怨言地忍受着厄运,并从容地与之奋斗的精神却久久不能让人忘怀。所有这一切表现出了他在背运时的勇气——用海明威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与海明威塑造的其他硬汉式人物相比,桑提亚哥这一人物具有更卓越的人格。从20世纪30年代海明威的作品和塑造的人物可以看出,他对世界的看法基本是悲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座大拳击场、斗牛场,残忍血腥,死亡往往不期而至。每个人都在场内,遭受别人糟蹋或糟蹋别人。生活空虚而无意义。他作品中的主人公总有创伤,充满不可救药的悲观情绪。作品的主题总是“迷惘”,直到桑提亚哥形象的塑造成功,他才把个体生命弘扬到最高境界。从外貌特征上看,桑提亚哥是一位老头,而《永别了,武器》中的亨利,《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巴恩斯,《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丹都是青少年,精力充沛,具有极大的体能。虽然桑提亚哥苍老又背运,可他没有心理创伤。巴恩斯失去了性功能,亨利失去了爱妻,他们悲观绝望,消沉迷惘,虽然在重压下也能保持风度,但总显得无奈、失落,具有某种逃避倾向,如酗酒,追求情爱。而在桑提亚哥内心,一切已归于平静,骚动归于坦然,正如故事中所说,他不再梦见女人,不再梦见战场,已摆脱追求自身享乐的种种缺陷。其他“硬汉式”人物缺乏基本的生活目标和价值感,我们只看到他的奋斗挣扎,却看不到前途,而桑提亚哥的生活目标坚定而清晰,他的个体特征就是:生存斗争,不被打败。所以桑提亚哥是其他“硬汉式”人物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个文学人物,桑提亚哥与整个人类具有深刻的寓意。他既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个“硬汉式”英雄,又是“硬汉式”主角最完美的体现者,从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三
在《老人与海》中,主角桑提亚哥身上不存在海明威以往所塑造的主人公那种灰色消沉和迷惘无措的情绪,他的创伤只在外表的肉体上,内心却一片明净,整篇小说充满积极乐观的色彩,主角克服了失败,充满了信心。作品的基本调阔大宁静,具有深刻的寓意。海明威本人也承认,这部小说是他最钟爱的作品,“这本小说是我一生中打到的最大最美的狮子”(库尔特·辛格:《海明威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可以说,《老人与海》凝聚了海明威一生的思考和体验,是他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总结。事实上,写完这部作品后,海明威没再写出与其相匹敌的力作,《老人与海》成了海明威的绝唱。通过海明威以往的作品和他所刻画的人物中,我们可以看出海明威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深刻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他认为人在这个充满暴力的世界里注定要被打碎,或遭受失败的命运;另一方面,他又坚持人在重压下的尊严和风度。不可避免的失败和失败中的尊严似乎成了一种悖论,使海明威深陷于难以排解的矛盾之中,只有当他看到人在失败中不断接受挑战,“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价值和意义时,他才能在感受上与故事的主题达到完全的契合,“当他真正坐下来,运用他全部的人生经验向这个题材的纵深开掘时,他越发感到自己受到莫大鼓舞”。在命运前面,他既不是妥协,也不是去试图逃避,而是勇敢而平静地接受下来。在他看来,勇敢地接受本身就是一种有价值的抗争。桑提亚哥虽然衰老,背运,在与鲨鱼搏斗中失败而归,但在对待失败的态度上取得了胜利,他仍然一如既往遵循做人的原则,仍然有勇气冒更大的失败与死亡的危险。对海明威来说,桑提亚哥是一个新型的人物,是一个可以毁灭而不可以打败的人。在这个人物身上,海明威似乎看到解决自身矛盾的出路,也看到了自身人生体验的体现。所以,当他动手塑造这个人物时,他几乎是在倾诉自己的人生感受和体验。而小说所达到的高度也正是海明威本人所能达到的高度。桑提亚哥“这位老人在相貌、经历等方面虽与他本人不同,在精神气质方面却比以往任何主角都更贴近他”,这也与海明威通过作品的语气所传达出的对待桑提亚哥的态度是一致的。所以说,塑造桑提亚哥这样一个人物于海明威绝非偶然,在这一人物身上海明威寄托了自己全部的人生感悟,他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成为文学上一个真正的渔夫。
[1]Elliott,Emory,et al,eds.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Columbia UP,1988.
[2]Peter B.High.An 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M].New York:Longman Inc.1986.
[3]Scott Donaldson.Ernest Hemingwa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12.
[4]Wang Shouyi.Hemingway:His Linguistics Style and Art[J].Foreign Languages no 2:p41-45,1987.4.20.
[5]Robert P.Weeks.Hemingway: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M].Englewood Cliffs.N.J Prentice-hall,1962.
[6]James Nagel.Ernest Hemingway:The Writer in Context[M].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