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类爱与美的诗意追求
——用艺术符号学解读朱自清的《阿河》
2010-08-15殷晶波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殷晶波(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吉林 四平136000)
对人类爱与美的诗意追求
——用艺术符号学解读朱自清的《阿河》
□殷晶波(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吉林 四平136000)
阿河 艺术符号 爱与美 诗意追求
《阿河》作为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揭开其表象的面纱,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符号,恰是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意追求的情感投射,这样也就从较深层面透视出作品的内蕴,从而更好地诠释其真正的意义所在。
苏珊·朗格说:“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文化现象、精神活动,如:神话、语言、艺术和科学,都是在运用符号的方式表达生命的存在方式、情感体验和活动经验。而语言是人类创造出的一种最为先进的和最令人震惊的符号设计。“作家正是凭借语言艺术外射创作思维、描绘创作对象,表现人事关系及其互动作用的。”语言作为一种推论性符号,有多种作用,但仍有大量可知经验是言说不尽的。文学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形式,因语言符号的介入而熠熠生辉,这是毋庸置疑的。由于文学作品往往“讲述”事实、生活经历和经验,人们有时便直接将其当作一个一般的“推理性符号”,未经实际辨识与思考就直接承认了,并给予作品一种“做实”了的理解,从而极易遮蔽其作为一个艺术符号、人类情感的一个表现性形式的整体性意味。因而,这种阅读无法真正抓住一部作品的符号本质,更进一步说,没有认清艺术符号是一个虚象、幻象、抽象的三维结构。只看到了最表层的虚象,于是便误以为这就是一部作品的全部意义,便陷入一种理解的误区。朱自清的《阿河》恰属此类作品。
一、由对艺术符号论两种概念误解造成对《阿河》的曲解
朱自清的散文《阿河》作于1926年1月,可说是他“女性系列”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一些论者往往只注重了作品表层的现实性形象和景物等现实呈现,以为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一个美丽、动人的年轻女佣阿河的爱恋,而最后因其嫁人导致爱的失落这样的个人情感体验,而有关的评论文章要么限于此,要么归于作者本人的女人情结、女性美等角度……现在看来,这种看似明确的解读,实际上是一种“误会”,究其根本还是没有把《阿河》这篇散文作为一种“表现性形式”,一个整体的艺术符号,它所表现的东西是人类的情感,是一种广义上的情感概念。而仅抓住文中的景物、人物阿河等个别的艺术中的符号,其艺术符号的一些构成要素来看取。这恰恰将朗格说的“艺术符号”混同于“艺术中的符号”,将“个人情感的自我表现”与人类的情感概念做了一种整齐划一的把握的结果。
首先要将作品中作为艺术中的符号的语言、人物、景物等与作品作为一个艺术符号做一种理论与具本的区分。
1.功能的区别。艺术符号有单一性与整体性的区分,而艺术中的符号却没有与整个艺术符号的“意味”相关的独立意义。朗格说:“艺术符号是一种单一的有机结构体,其中的每一个成分都不能离开这个结构而独立地存在,所以单个的成分就不能单独地去表现某种情感。”艺术符号的意味不是各个部分意义相加而成的。联系《阿河》,显而易见,其中的山、水、树、石及主人公——美丽而有韵致的阿河、作者“我”等都是散文整体的艺术中的符号,这些无疑都为整篇散文增添了韵味和艺术价值,但它们是作为文章的组成部分进入作品的,起的仍是一般性符号所能起的作用,它要传达的意义应是超出自身的另外一种东西。因此,要将阿河这一人物以及其他个别的艺术中的符号与散文的整体意味做一种适当的接合,找出其间共有的逻辑形式,才能更好地解读作品。
2.类型的区别。艺术中的符号是一种普通的符号,年轻的阿河、其间的景物等,都有一定的意义,但这些意义以及负载着这些意义的意象都是作为艺术符号的构造成分进入作品的。而作品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则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的符号。它本身所包含的是一种真正的意味。也就是说只有挖掘出散文本身的意味,其中的构成成分才具有创造的意义。
3.形态的区别。阿河等作为艺术中的符号是一种暗喻,一种包含着公开的或隐藏的真实意义的形象。只有将其中隐在的意义抽象出来,生发到一种广义的高度,才能显示其价值。散文这个整体性艺术符号是一种终极意象——“一种非理性和不可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直接知觉的意象,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感受的活的东西。”
我们只有将阿河等艺术中的符号与作为整体艺术符号的散文作品区分开来,才能进一步透视出作品的实际意义,才能不对作品整体符号任意肢解。
其次,就是将作者个人情感的自我表现与艺术符号内含的真正情感概念区分开。
朗格符号论中的情感是广义的,又称为“内在生活”,艺术符号内含的情感不是一般的情感,不是艺术家创作时所拥有的真实情感,而是艺术家认识到、理解到的人类情感,是一种情感概念,唯有通过抽象的方法获得。
荣格说:“作品中个人的东西越多,也就越不成其为艺术。艺术作品的本质在于它超越了个人生活领域而以艺术家的心灵向全人类的心灵说话。”
而以往对《阿河》的解读则更多地将它归为作家个人情感的直接外现,如:“女性情结”、“女性美”、“女性崇拜”等,实际上还是简单地将阿河作为一个人物形象,表面化地将情感的基调定位在日常生活中男人对女子的爱恋上,停留在了一种纯粹的个人情感表达上。而朗格说:发泄情感的规律是自身的规律,而不是艺术的规律,纯粹的自我表现不需要艺术形式。也就是说,作品中的情感,不是作家情感的“征兆性表现”,而是他所理解的感觉形式的符号性表现,是作家的情感想象,而不是他自身的情感状态。
另外,欣赏者往往将作品对自己情感刺激当成是作品的情感表现。而对于艺术品应该说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可供关照的情感。这正是许多人直接将阿河作为一个实在的美丽女子,一个能够引人喜欢的爱恋对象原因所在。
朗格强调艺术表现的是整体的“人类情感”,而不是“自我”情感的流露,又非一种凝固的“个性”。但这不等于说作家个人的情感对作品毫无作用。须注意:作家的个人情感是作为一种媒介去表现整体人类情感的。个体的情感可被“移植”和“借用”。
那么,如果想透视出《阿河》中的情感概念,就要进行艺术抽象。舍弃真实、具体情感中偶然的和非本质的因素,使它具有艺术品所应有的一切非现实成分,断绝它与现实的一切关系。
下面就是联系作品《阿河》中的符号,抽象出其中的情感内涵。
二、景与人的符号意味传达
通过《阿河》的阅读,我们发现主要包含两种艺术符号,即开篇的风景、文中的人物(阿河及“我”等),我觉得其中我们已知道,文学符号的幻象是“虚幻的经验”和“虚幻的生活”。所以,风景、阿河及“我”都可作为散文的基本幻象,既然这样,就应该明白,这些基本幻象,虽然看似生活中的实际存在,但正如儿童的大哭不能称为音乐一样,我们直接感受到的是一种虚象,即形象,比如构成文中的风景——山、水、人等,是组成基本幻象的基本元素,如果不经过艺术的抽象,就无法参与创造作品,也就不能具有单独的表现意味,而且更不能代表整部作品的意味。“散文、小说像任何诗人一样,构造了一种完全的活生生的和可感觉到的生活幻象”。
先看开篇的风景:淡蓝的湖水、不尽的青山……山水相映,小桥流水,树木相间,形成一幅和谐、优美的自然画卷。作者全然创造了一个山清水秀的主观幻象,那是诗意的、梦幻的、美好的、充满着田园诗般的湖光山色,如诗般优美,如画般生动,如音乐般清新……单从表象看,可用一个字概括——美,每一个意象流出的不是美还能是什么呢?这是自然的和谐、人生的闲静、风物的亲密,自然地传达出一种诗意的韵味。朗格说:文学是一种灵活多变、具有可塑性的艺术,它从世界的各个角落,从生活的各个侧面获得其主题。它创造了环境,创造了事件、思想行为和人物……它要求的是一个关于世界的幻象,一个可知觉可感觉的历史幻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朱自清原本就是一个擅写景的高手,开篇便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如诗如画的虚幻世界,令人流连。如果这仅仅是对当时景物的现实反映,那么也就没必要用那么细致的笔触,而且放在开篇了,显然它传出了这样的一种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对美的向往,对爱的渴望。这段优美的风景描述,是不是也可以说是一种虚幻的记忆,因为《阿河》是一篇叙事性散文。而映入眼帘的山水恰恰是以作者先前在某时某刻见过的山水为原型的,之所以有这种虚幻记忆的复现,也说明它充溢着爱与美的情感,因此才能如河水冲刷后的河床,留下了一种风景的形式。
这一段风景,整体上可看成是美与爱的符号性表现,而景中的意象也传达出这样的讯息。
再看文中对主人公阿河的描绘:
“穿着宝蓝色挑着小花儿的棉袄裤;脚下是嫩蓝色毛绳鞋。”“一张小小的圆脸,如正开的桃李花;脸上并没有笑,却隐隐好像含着春日的光辉,像花房里充了蜜一般……我觉得在深山里发见了一粒猫儿眼……是我生平仅见。”
此处不过百十字,简单勾画了阿河的穿着、外貌……而由此,阿河在作者眼中愈发可爱:
“这全由于她的腰,她的腰太软了。”“她有一套和云霞比美,水月争灵的曲线,织成大大的一张迷惑的网。”“而那两颊的曲线,尤其甜蜜可人。她两颊是白中透着微红,润泽如玉。她的皮肤嫩得可以掐出水来……”
作者极尽所能地运用着语言这种符号,表现了阿河惊人的美,那么前面曾写过初见阿河时的样子:“头发乱蓬蓬的,像冬天的枯草……”文中后来只用一个“土”字概括。难道阿河的相貌不是固定的吗?为何在作者眼中前后判若两人?真如作者说的“人是衣裳马要鞍”吗?
我看不是的。由此让人想到《人生》中高加林似曾见过的一幅俄罗斯画家的油画及画中戴着红头巾的姑娘。难道文中美丽的阿河对朱自清而言不正如俄罗斯少女对高加林而言,是一种“虚幻的记忆”吗?
朱自清绝不是爱的实体的人的阿河,显然,阿河只是唤起朱自清心中“俄罗斯少女”的替代符号。诚如:“高加林爱的刘巧珍并不是眼前真实具体的刘巧珍,而是俄罗斯油画中诗意的、文化的、浪漫的少女。”而全身着蓝装的阿河恰恰在一瞬间唤起了朱自清心中“艺术的女人”的记忆。也可以说当时阿河恰与朱自清心中“艺术的女人”在逻辑形式发生了同构,而绝非是对阿河的真实的爱。
朱自清在写阿河前曾有一篇名为“女人”的散文。他认为:艺术的女人便是有着美好颜色和轮廓的女人,而从某种意义上说,阿河恰恰合乎了这样的标准。
究其根本,“艺术的女人”绝非实际意义的女人,她只是一种抽象的艺术中的符号,是一种带着独特审美感受力的化身。“艺术的女人”正是朱自清爱与美的诗意追求的隐喻表达。
对爱与美的追求恰是人类的天性,阿河则恰恰是作为一个艺术中的符号,作为这样一种情感的化身的。由开篇的风景到文中的阿河,恰恰构成《阿河》整体的符号性意味:即对人类爱与美的一种诗意的追求。这才是这个文本作为一个艺术符号,一种表现形式内涵的真正所在。
三、朱自清的“艺术的女人”情结恰是爱与美的符号言说
我们可由《阿河》联系到朱自清的其他作品来研读。
(一)把描写对象当成一位女性
如《歌声》中把微风称作“她”,《阿河》中把湖水的皱痕比为“少女皱过的眉”,《绿》中以女性的纯洁美丽喻梅雨潭绿的醉人,以少妇的裙幅喻水的波纹……《荷塘月色》中对荷花各部分的比喻均与女人相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将月儿比为小姑娘,在《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等作品中都有这样的比喻。
足见,朱自清推崇女性的美,艺术的女人的美,但这作为一种艺术的符号,并非是对某一实体的女人的推崇、爱,而是将其作为一种隐喻性的符号,“通过语言表达一种概念,这一概念又起到表达某种事物的符号的作用。”
(二)以物喻女性
《女人》中“女人就是磁石”,《阿河》中“她有一套和云霞比美,水月争灵的曲线……”
“艺术的女人”多次出现在朱自清的散文中,都是一种虚幻的、缥缈的,但也确实是美丽的、动人的、引人爱恋的,这绝不是真正意义的爱。个人情感的传达,实实在在是一种人类共有的对爱与美追求的情感表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阿河嫁人后,文中流露出作者的失落,但这也绝非是因失恋而致的失落。阿河是艺术女人的另一符号代表,阿河的嫁人无疑是艺术女人的改变,是爱与美的丧失与不可得,所以,这一来“全完了”。
艺术的女人是作者对爱与美诗意追求的表现,而阿河也恰恰投射了这样一种共同的人类情感,这才是其艺术符号的真正意味所在。
四、结 语
朱自清描写女性,是“以艺术的眼去看女人”并描写女性的。他是从艺术的角度去描写女性,而不是从兽性的角度写女性,因此给读者以精神愉悦感而不带感官刺激性。同时,作者是以赞美的态度去描写女人的,因此,给读者以庄严感而无渎亵的成分。所以,朱自清的散文中虽然描写女性的文字较多,但没有丝毫的低级趣味,恰恰相反,是把女性作为爱与美的诗意追求对象,它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其散文中的女性描写具有较高的审美意义。
[1]杨凌云.情感与符号——《伤逝》的语言艺术赏析[J].台州学院学报,2003(5).
[2][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责任编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殷晶波,文艺学硕士,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批评、中国现当代文学、东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