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查尔斯·狄更斯的《艰难时世》

2010-08-15葛朝霞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0

名作欣赏 2010年3期
关键词:赫德狄更斯汤姆

□葛朝霞(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 上海 200240)

查尔斯·狄更斯生于1812年2月7日,他在英格兰西部沿海湿地肯特郡渡过了生命最初的九年时光。25岁时,狄更斯以第一部小说《匹克威克外传》一举成名,蜚声文坛,此后一直是英国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

成名后的小说家对穷人,尤其是贫困儿童的困境仍保持着极大的关注与深切的同情。由于工业革命对整个现存的社会秩序造成巨大的冲击,狄更斯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充斥着极大的经济动荡。由于工场主唯利是图,残酷剥削雇工而导致贫富差距即中产阶级和工人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在《艰难时世》中被称作“劳工”的工人们,被迫在狭窄、嘈杂和危险的工厂里长时间艰苦地工作仅能得到菲薄的报酬。因为缺乏教育和工作技能,工人们几乎别无选择来改善自己悲惨的生存和工作条件。鉴于自己的贫穷遭遇,狄更斯充满恻隐之心,因而他积极参与一些以改善伦敦贫民恶劣生活条件为目标的机构的活动。

1.情节概要

托马斯葛雷梗是英格兰工业城市焦煤镇的一个富裕的退休商人,终其一生研究理性主义、私利和事实哲学。他根据这种哲学理念将最大的两个孩子路易莎和汤姆抚养成人,从不允许他们想入非非或夸夸其谈。他创办了一所学校,并且出于慈悲心肠收留了一个学生,忠厚而充满幻想的西丝·朱浦,其父在失踪前是一名马戏团演员。

随着年龄的增长,汤姆成为游手好闲、自私自利的花花公子,路易莎却因内心困惑而极度矛盾,似乎对某种人生大事若有所失。最后,路易莎嫁给了葛雷梗的朋友约瑟亚·庞得贝,一位富有的工场主和银行家,但年龄比路易莎大了两倍多。庞得贝经常吹嘘自己自幼被母亲遗弃在贫民窟而成为孤儿,白手起家。汤姆在庞得贝的银行当学徒,而西丝留在葛雷梗家照顾其他几个年幼的孩子。

与此同时,一位贫穷潦倒的“劳工”——狄更斯对焦煤镇最底层的工人的称呼——名叫斯蒂芬·布拉克普儿与一个名叫瑞切尔的贫穷女工苦恋。他不能与瑞切尔结为连理,原因是他已经娶了一个恶毒的女人。

詹姆斯·赫德豪士是一个富有而精于世故的年轻人。他从伦敦来到焦煤镇追随已是议员的葛雷梗涉足政治生涯。很快,他就对路易莎动了心并企图勾引她。

劳工们在一个名叫斯拉克布瑞其的居心不良的工会代表的怂恿下试图组建一个工会。只有斯蒂芬拒绝加入,因为他觉得工会罢工只能加剧劳资双方的紧张。于是,他被其他劳工们唾弃,并由于拒绝监视其他劳工而被庞得贝解雇。路易莎被斯蒂芬的正直所打动,并给他一些资助。

斯巴塞夫人目睹了赫德豪士对路易莎的爱情表白,路易莎同意当晚与他在焦煤镇约会。然而,路易莎并未履约却逃到父亲家里,悲痛地向葛雷梗坦陈:正是自幼的教育使她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使其感情麻木,极度痛苦,而现在似乎爱上了赫德豪士。这让葛雷梗目瞪口呆,他开始认识到自己那套理性自私论的缺失。

西丝非常爱路易莎。她拜访了赫德豪士并说服他从此永远离开焦煤镇。由于妻子的背叛而狂暴的庞得贝加倍努力搜捕斯蒂芬。葛雷梗和路易莎都意识到汤姆是抢劫银行的真正罪犯,于是,在一些马戏团演员,也就是西丝童年的伙伴的帮助下,他们安排汤姆偷逃出英国。就在即将得手之际,毕周坏了他们的好事,这位年轻人是葛雷梗学校的学生,得到葛雷梗所倡导的冷酷的理性主义的真传,而葛雷梗此时也意识到自己理论的缺陷。投身于利用其政治权力以帮助贫民的事业中。西丝结了婚并有一个友爱的大家庭,而路易莎没有再婚也没有孩子。不过她得到西丝家人的关爱,并最终学会了关心同情别人。

2.女性人物的塑造

马斯·葛雷梗是《艰难时世》中开篇的第一个人物,也是狄更斯所编织的错综复杂的情节和人物网络中的核心角色之一。狄更斯通过描写其最主要特征向读者介绍这个人物:刻板单调的态度和外表。小说开场即描述葛雷梗先生对一群小学生致辞的情景。可以说葛雷梗就是他给学生们所灌输的枯燥而冷酷的事实的化身。叙述者让读者注意到葛雷梗“僵直的外套,僵直的双腿,僵直的肩膀”,而所有这些都暗示出他的冷酷和刻板。

在小说的开头几章里,葛雷梗阐明了自己关于精明和理性利己的哲学观。他认为人的天性可完全受控于纯理性的法则,并且他随时准备“琢磨和窥探人性的任何心思并指出其意义所在”。这一哲学主张给葛雷梗赢得了相当的财富和社会地位。他靠做五金商生意发财,这是一种靠投机取巧经营坚硬和实在的金属材料的行当。后来他成为国会议员,在任上他沉迷于关于英国人的各种汇总数据。尽管葛雷梗并非工场主,但却体现出工业革命的精神:他视人为可以简化为几条科学原理的机器。

虽然叙述者最初对葛雷梗的语气是嘲弄和讽刺,但当他在遭遇一场重大变故后,又获得了作者的同情。当路易莎坦陈自己感觉失去了生命中某种重要东西而对婚姻极度绝望时,葛雷梗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教育体系并不完美。在得知汤姆抢劫了银行之后,这种直觉得到证实。面临所有这些失败,葛雷梗终于承认“我所坚持的理论再也站不住脚了”。儿女的困扰使葛雷梗感受到爱与悲哀,他也从此变得更加明智和谦和,最终“用其事实和数字服务于信仰、希望和慈善”。

路易莎是小说中的关键女性人物,但与其他女性,尤其是陪衬人物西丝和瑞切尔相比,则截然不同。西丝和瑞切尔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理想化身——感性,善良,温顺;而路易莎从小接受的教育让她无法具备这样的特质,相反,她不动声色,冷漠而且似乎毫无感情。狄更斯本意可能并非暗示路易莎真的毫无感情,而只是表明她根本不知道该怎样正视和表达自己的感情。例如,当其父试图使她相信嫁给庞得贝是理性之举时,她看着窗外工厂的烟囱并发现“除了无精打采而单调的浓烟外,什么也没有,但当夜幕降临时,则有火花迸发出来”。路易莎无法表达潜藏在她自己那无精打采而单调的浓烟中喧嚣的感情,只能陈述周围的事实环境。然而如此类推,这种事实也描述了她内心压抑的情感。

即使路易莎并不符合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理想特征,但她竭尽全力去做一个乖女儿,贤妻和好姐姐。她决定回到其父家里而不与赫德豪士私奔表明她可能无情但并非无德。事实上,尽管路易莎缺乏情感,但即使是在并不符合其父教导的严格标准的时候,她仍能够明辨善恶,区分对错。最初,路易莎缺乏理解和行使情感思维的能力,但她至少能够认识到它们的存在,甚至在没有事实依据的前提下,她相信它们比父亲和庞得贝所认为的更有力。此外,在西丝的帮助下,路易莎学会了表达情感。同样道理,通过结识瑞切尔和斯蒂芬,路易莎学会了对苦难的同情,而不是像她父亲和庞得贝那样视苦难为通过努力可以轻而易举地克服的暂时境况。

3.人性机械化

《艰难时世》暗示19世纪英国工业化的过度热衷会以禁锢人们情感和想象力的方式产生人类沦为机器的威胁。这种暗示主要是通过对葛雷梗和他的追随者,庞得贝的行为来体现:前者以事实的方式来教育他的孩子和学校的学生,后者视其工厂里的劳工为没有感情的工具以毫不费力地榨取私利。在第一部第五章,叙述者指出工厂劳工和葛雷梗的孩子们之间的相同之处:两者都导致生存的单调和刻板,对快乐无动于衷。结果他们都缺乏想象力,几乎就像机器一样。

这种工业化带来的机械化效应与葛雷梗的纯理性利己主义哲学融合后更加突出。葛雷梗先生认为人性可以被测定和量化,并完全受控于理性规则。事实上,他的学校试图将小学生们教育成根据这些规则行事的小机器。狄更斯写作《艰难时世》的首要目的就是说明人类沦为机器的危险性,并暗示如果没有同情心和想象力,生活将会痛苦不堪。的确,当路易莎回到其父的家并坦陈她生命中缺失了某种东西时,她对这种苦难感受非常强烈,她发觉自己置身于痛苦的婚姻中并可能爱上他人。尽管路易莎在实际上没有荒唐行事,因为她在与赫德豪士发生败坏名声的事情之前断然终止与赫德豪士的交往,但她认识到自己的生活无法容忍,她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来拯救自己。路易莎以极度的坦诚打动了父亲,并最终使他意识到并承认其生活哲学和教育孩子的方法是造成路易莎与他人格格不入的罪魁祸首。

4.现实与幻想的反差

虽然葛雷梗先生一贯要求孩子们恪守事实,但《艰难时世》不仅揭示幻想和事实一样重要,并一再对幻想和事实之间的差异质疑。狄更斯认为所谓构成事实的内容其实是某些观点和看法。例如,庞得贝认为雇工们懒惰而无能,却妄想用“金汤匙”吃饭。相反,劳工们则认为自己艰辛劳作却被雇主残酷剥削。这些事实是无法调和的,因为人们看待它们的视角不同。当庞得贝宣称“所谓品味只是‘事实’的别名”时,狄更斯却暗示事实是一个关乎品味和个人信仰的问题。作为一个小说家,狄更斯自然热衷于阐明小说不可能排除由事实构成的机械化的社会。然而葛雷梗的孩子从小生活在所有的幻想均被扼杀的环境中,结果均以严重的社会功能紊乱而收场。汤姆成为毫不在乎他人的享乐主义者,而路易莎尽管想要与人交往,却始终不能如愿。另一方面,在马戏团长大的西丝不断沉迷于葛雷梗家族禁绝的幻想,并以更为完善的方式照料路易莎和汤姆的妹妹成人。如果葛雷梗没有收养西丝,她就不可能得到任何教导。结果,在笃信事实的父亲和充满想象力的西丝的共同教导下,葛雷梗最年幼的女儿成为两全其美的代表。

因此可见,在维多利亚时代,人们通常理所当然地把妇女和女性特点联系起来,比如富有同情心,道德纯洁和感性。《艰难时世》意在表明由于妇女具有这三种特点,因而她们能够抵消工业化带来的机械化效应。例如,当斯蒂芬由于工人的单调生活而沮丧时,瑞切尔温柔的坚韧激励他坚持下去。他认识到瑞切尔的美德,称她为自己的指路天使。同理,西丝为葛雷梗家庭带来关爱,并最终教会路易莎如何正视自己的情感。狄更斯的确认为葛雷梗的私利和精于算计的理性哲学妨碍了路易莎女性天性的形成。或许鉴于葛雷梗夫人不善于运用自己的女性特质,葛雷梗先生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过度强调事实的重要性。对于庞得贝而言,他深信既然娶了葛雷梗夫妇冷漠无情的女儿,自己的刻板就会一成不变。通过小说中各种女性角色的描述,狄更斯表明女性的同情对于恢复社会和谐是必不可少的。

[1]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3]乔治·桑普森:《简明剑桥英国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4]桑得斯:《英国文学史》,蔡文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5]约翰·福斯特:《查尔斯·狄更斯传》,见《狄更斯评论集》(罗经国编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猜你喜欢

赫德狄更斯汤姆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清朝海关有个洋客卿
掉钱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
轱辘心儿,高速公路上的猫
罗伯特.赫德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