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曾辞赋的现代品格

2010-08-15王志清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名作欣赏 2010年3期
关键词:范曾辞赋

□王志清(南通大学文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9)

国家兴而辞赋兴。当代辞赋的繁荣,与其说是文学发展的规律,不如说是文化发展规律所导致的。当下的传统文化热,促成了辞赋文学的兴起。

范曾的辞赋在当下的辞赋回暖中卓然特立,因为其特殊身份及社会背景等原因,又因为其辞赋的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现代品格,其作品一旦问世,往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形成巨大影响,无形中也引导了整个辞赋界的风气。

一、范曾辞赋的广义和狭义

辞赋,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诸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从已知的文献来看,辞赋在早期应该是一种类似于说唱的民间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集《诗》、《骚》、战国散文的优点于一身,曾经作为科考项目而成为仕人主修主攻的文体。

笔者深入考察了范曾的所有的艺术创作发现,辞赋对范曾具有深入骨髓的影响,范曾也具有辞赋创作的天赋。故而,在2009年的一次范曾家族诗文研讨会上提出了一个观点,也深为到场的范曾先生所欣赏:从辞赋视域看范曾,就是从最本质出看范曾,就是看范曾的最本质。①

辞赋这种文体在范曾手中灵活自在,气象富赡。范曾的辞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我们把范曾的冠以赋名的那些赋作称之为“狭义赋”,而将其未著赋名而有赋格和赋形的作品,称之为“广义赋”。

其一是“狭义赋”。此类文字是在题目上直接冠以“辞赋”,这在范曾的作品中并不多见,充其量也不过七八篇,如《炎黄赋》、《莽神州赋》、《水泊梁山记》、《崂泉铭》等。此类赋虽然不多,然而影响甚大(留待第二部分说)。这也是本文所主要研究的对象。

其二是“广义赋”。范曾的文字多种类型,譬如书画纵论、序跋文字、题画小品、怀人纪事等等,人们一般也不把范曾的这些文字当做辞赋来看,但可以作为辞赋来读,无论是“叙”还是“论”,皆能以真性情出之,且控纵裕如,多恣肆纵横,灵动飞扬,极有张力,虽铺陈而绵延,绮丽而古澹,完全是辞赋的气格和面貌。譬如,《沙尘,我奉上永恒的诅咒》、《大美之“大”》、《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南通范氏诗文世家·序》、《临八大山人画集自序》、《李潘之辨》、《童心论》诸篇,作者不以辞赋而自规,意得手随,半文半白,气畅情酣,洋洋乎但写胸中之所感,沛沛然有万汇自肺腑流出。范曾的这类文字,短者二三百字、长者三五万言,或向沙尘“奉上永恒的诅咒”,或畅论“大美之秩序”,或“与相爱的人共赴天涯”,或去“梵高的坟茔”参访,文笔兼有诗情,诗情挟带文字,跳动跌宕、纵横睥睨,神气飞扬中而登高必赋者之形态毕现。笔者在《范曾的“三恋”情结》里说,范曾的创作大凡有一种赋格,活跃着赋的因子,诗如赋写,文如赋写,甚至画也如赋写。②

总之,读范曾的几乎所有文章,均让人深感作者左右映带的文化涵摄力,深为其旺沛的气势所震慑。笔者以为,范曾的辞赋主要不在于有其形,而在于得其神,得辞赋铺张扬厉之气势,其艺术精神与辞赋文化血脉相通,主导着他的审美情趣,制约着他的审美发生,成为他艺术上追求仿佛于“赋”的抗壮大气的艺术品格。

二、范曾辞赋的有感而作与有为而作

当下的传统文化热,促成了辞赋文学的兴起,当下辞赋之作,于形式上可谓应有尽有,凡辞赋史上所出现的各种辞赋体例在当今均有人仿作。然而,范曾则不然,赋为我用,而不是我就范于赋。因此,范曾的辞赋创作,多有为而作。

范曾辞赋创作(狭义类的),不排斥有感而发的情性之作,而主要是有为而成的应用性特点。譬如他的《炎黄赋》③,是应郑州市政府之邀而为之。河南郑州在黄河之滨修建了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坛,并塑造炎黄二帝之像,邀范曾作赋。范曾赋且书成,由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请来能工巧匠碑刻《炎黄赋》,该碑刻材质为红砂岩板,高3.3米,长30米,全篇485个字雕刻完成后将全部镶上金箔,作为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4月18日的落成大典上,2000名炎黄子孙将共同吟诵由中国书画大师范曾创作、著名作曲家李立夫作曲的《炎黄赋》,著名歌唱家杨洪基担任领唱。“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系列邮品,范曾的书法长卷《炎黄赋》被用作个性化邮票套装和连体明信片。这种“综合性”的立体“包装”,使范曾的《炎黄赋》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其赋之本身。而单从《炎黄赋》内容上来看,赋者回溯五千年文明源流,着眼国运,关注民生,寄意深广,倾情殷远,兼“有感”与“有用”而为之。

范曾的《水泊梁山记》④创作于2002年,范曾撰文并题写,在山东梁山风景区落成的大型摩崖石刻,高7米,宽14米,距地面十余米,雄迈清奇,气势宏大,蔚为壮观。范曾的《水泊梁山记》依368字之数,步其先祖范仲淹《岳阳楼记》原韵,欲与古圣先贤相沟通,意在喻世明人。其文描述了水泊梁山河岳阔峻、草木萧森的雄奇景象,作者临泊怀古,心生慨叹,顿有“为天地大德之运行而忧思难忘”之怀抱。于是,俯仰今昔而立足当下,思接千古而寄意高远。末段归纳出“以德治天下,正兴国之本欤”之宏旨。此记古今一脉,既前承古代文化之精髓,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崂泉铭》⑤是范应邀游崂山即兴而成。他根据每一个泉、潭的方位和形状、特点以及周围的环境关系,为崂山内“九水十八潭”逐一命名,赋予了北九水游览区浑厚的文化底蕴,从而使每一个潭、泉更具有灵气和文化内涵。《崂泉铭》全文,共499字,让人领悟到“顺法自然”的哲学理念与山水灵秀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内涵。如:“松风伴涛,千山似碧笏归主;朝霞送晖,万壑推圣泉依宗。或一线玉悬,越涧穿峡;或百丈帘垂,敲崖击石。”“崂山之泉,穷碧落而临无地,险岚云腾,幽谷烟笼,泉得神助,山随泉活,普天之下,未有如斯奇绝者。”

这种辞赋创作的“有为性”,可见范曾的辞赋意识,仍是传统的“润色鸿业”观,深受其家学渊源的深刻影响。范曾的辞赋创作,自觉与当代的社会生活相结合,根植于当代社会之中,反映当代事物,反映地域文化,成为体现现代精神的现代赋。

这种“有为性”,使范曾的辞赋贴近社会,走入大众,因其了无成法,从心所欲,而缩短了辞赋的大众接受距离,也弥补了辞赋对大众文化的隔离和疏远的先天弱势。

这种“有为性”,使范曾非常擅长炒作性的宣传,其辞赋多以捐赠、刻石的形式,多将辞赋作品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利用辞赋与传统文化的天然联系,利用书法、绘画、雕刻等理想的辞赋载体,扩大辞赋的传播,这也是其辞赋声名极盛的重要原因。

三、范曾辞赋表情形态的奔迸与曲郁

范曾的辞赋,给人的总体感受是“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特别擅长铺陈,极尽渲染之能事,包容广泛,浑然一体,热情奔放,气派豪迈,气势磅礴,有孟子雄辩的文风。范曾下笔,如同他的绘画一样“,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苏东坡形容吴道子语),然而,又不是一味的直抒胸臆,不是火焰喷射的飚悍。

梁启超1922年在清华讲国史有一篇很著名的文章叫《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他把抒情法归为三类:一、奔迸的表情法;二、回荡的表情法;三、含蓄蕴藉的表情法。任公认为前两种是“热的”,后一种是“温的”,前两种是“有光芒的火焰”,后一种是“拿灰盖着的炉炭”。⑥范曾之于赋(包括其他创作),其抒情法的总体是属于“热的”,是奔迸回荡的一种。然而,在遣兴抒怀时,他自幼养成的诗人情怀和史人眼光,则又使他在表现上出以曲郁蕴藉之“温”,形成了范曾辞赋于吞吐激昂中的沉雄深郁。譬如范曾的《炎黄赋》⑦,通篇气势如虹,汪洋肆恣,波澜壮阔而顿挫吞吐,其开篇曰:“莽莽天宇,八万里云驰飙作;恢恢地轮,五千年治乱兴亡。邙砀脊脉,逶迤远连昆岗;河洛清波,浩荡奔注海”。赋从混沌初开落笔,广袤深远,先声夺人;进而抒发对远古祖先的追思,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作者排比铺陈,淋漓笔墨,表现了我泱泱中华不断繁衍壮大而终归一统的主旨。而全篇以“大道之行,讲信修睦,故国之兴,端赖和谐”之煞尾,意味深长,令人心旌摇曳而体味再三。

范曾的散文和论文,更是无法之法,突破了一般性论文的规范,但讲究文采、韵节,又有汪洋恣肆的形体特点,兼具诗歌与散文的性质,气势磅礴,思路纵横,情感激荡,情致飘逸洒脱,气息古雅醇厚,整体上的行文气质与赋同。范曾近年来论文力作合集《大丈夫之词》⑧辑录新作凡八篇。八篇文论所述人物多为真君子、大丈夫,与书名之所寄意正相吻合。譬如《大丈夫之词》,刘梦溪认为“从中可以体味到他的独特的语言符号”。⑨什么“语言符号”呢?纵横评述,铺张古今,笔致开张奔突而不失婉转细腻,情感激越腾挪而丰盈醇厚,饱含了范曾对古今自然人事的诗化诠释。此文论辛稼轩开篇即思接古今、横贯时空,间隙穿插辛氏沉郁悲凉又不乏生活情趣之诗词,兼且剖析彼时心态处境,宛若稼轩之异代知音。读此文,恍见范曾与稼轩同游之情景,临风寄意,对话先贤。著名作家李存葆《大丈夫之词》读后感叹道:“范曾将论文作美文写,滔滔乎言辞,崛崛乎气象,笔致加大江奔涌,读来令人忘倦。”此感觉与笔者同,即范曾将一般散文当作辞赋来写,且写出了辞赋的独有的特点。范曾曾经自我评价说“:人们喜爱我的画,是因为其中有着炎黄子孙的傲骨烈魄,每一个龙的传人,都可以从我的画中感受到这种咄咄逼人的气势。”⑩我们移用此论而观其文,同样充沛着如赋的一种特别不能或缺的“气“”势“”韵”因素。

《毋忘众芳之所在——论二十世纪美的误区和古典主义的复归》⑪是范曾一篇解析艺术之美的长文,是他呼喊古典主义“魂兮归来”的论美力作,风格壮美奔放而又婉转多姿。范曾于文中对毕加索痛下贬语,直言痛陈后现代主义的种种罪状,指出区分艺术高下的唯一评判标准是好与坏,而非新与旧。文章意在为扭转毕加索之流给艺术界带来的衰颓之风,显示了他对艺术创造的执著无悔,也正与他追寻“天地之大美”的艺术殉道者精神相通。范曾相当看重艺术作品的“势”,他在论及“势”对散文重要时说:“它的沛呼六合的博大气象,使你有了一双超越时空的眼睛,生就一对高翔死水泥淖的翅膀。而散文的‘骨’,则在于作者摒弃俗念凡思,远离颠倒梦想。有气势、有风骨还不够,还得有文藻华彩、有排比骈俪。”⑫这些文字即主要以势取胜,作者感情激越,思想倾向明显,行文格调雄浑壮朗,在充满了激情般的诗的波涛之中,涌动着哲理和政论的磅礴气势。

范曾的诗歌也是赋的路数,墨妙笔精,词旨宏大,气雄力厚。其长篇新诗《庄子显灵记》⑬长达三千行的长诗,诗文风之大气淋漓、汪洋恣肆,思想之周密精微、博雅丰赡。此诗也正体现了范曾创作“铺采文”的特点,具有类似赋的那种神韵和气格。

范曾的辞赋,举重若轻,既充盈着楚辞激越飞扬的神韵,又流露出汉赋辞藻富丽的风骨,而且还蕴含了唐宋文风古朴雄浑的气势。因为其思想内涵的深刻和论辩色彩的浓烈,其表情形态奔迸与曲郁并作,所有的笔墨都浸渍了诗人气质,是一种理想人格的体现,都是一种被画家诗化了的文化符号。

四、范曾辞赋的传统与现代

在传统文化中,辞赋相对来说属于“阳春白雪”,其文本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来说解读难度更大一些。我们把辞赋置于整个文化回归的背景之下考察,当代读者缺乏相关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辞赋语言与当代语言的脱节,制约了辞赋的创作和阅读。因此,如何用传统的语言形式表现现代社会生活,如何发展当代辞赋的语言形式,这些都是摆在辞赋作家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辞赋的“现代化”对于辞赋的普及意义特别重大。而新起的新赋,以弱化辞赋的古雅醇厚品质为代价,以平俗易懂来赢得读者,被学界称之为“俗赋”,或“现代赋”。

范曾的辞赋,属于亦古亦今的形态,从辞采和形式上看,似乎偏于古典;然而,从意识、题旨、气韵等方面看,则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介于广义赋和狭义赋之间的现代品格的新赋。辞赋乃文言文的语体,即便是当代辞赋,也讲究文言的典雅博丽。因为追求文言,对于普通知识分子来说,理解辞赋作品的大意没有什么困难。因此,当下辞赋,具有近于文化而远于文学的特点。其实用性还不十分强,其阅读面还不十分的广,而其写作与阅读似乎还只是局限于少部分文化涵养比较高的文化人中。

范曾虽一向恪守古文“家法”,偏嗜文言,但在其辞赋创作中,选择了现代文言,甚至还选择了白话,或者在辞赋中夹杂进白话。他一方面,以古文精粹的有机成分注入现代白话文的肌理,正可以为白话增添古雅的意趣,使白话的品位提高,意旨升华;另一方面,他又将白话的灵通贯注进入文言,形成了典雅而不失畅达的行文。譬如他的《莽神州赋》:

云浮千秋,江山万古,是一片心头的圣址和净土。有共工来破,有女娲来补,有历代志士仁人荡尘涤垢、驱陈除腐。哺我有天降雨露,饱我有垄亩禾黍,她是生我、养我、爱我、抚我的慈母。导水有大禹的锄,劈山有五丁的斧,论天地有众妙之门的太极图,撑天地有傲骨铮铮的大丈夫。道既存,德不孤,漫道古今风物殊。问北国的严霜皓雪,问江南的绿草平芜,问半壁海日,问晓霞暮雾,问戍卒嫠妇,问睿智顽鲁,问列宗列祖,五千年文明是乐是苦?天无语、地无语,但只见桃花尽日随流水,但只见寒雨连江夜入吴。永恒的逝水如斯,永恒的苍茫沉浮。君不见五千年轮番的寒暑,五千年不尽的荣枯,五千年的玉帛变鼙鼓。找平天下的圣贤,寻治家国的良图,无李白的如弦大道,有屈原的漫漫征途,深祷她国泰民富,深祷她天朗地苏。我们的笔顿之山安,导之泉注。曾几番击节长歌,风卷云舒;曾几番濯浪飞舟,天低吴楚;这是一首浩荡悲怆的歌,是一首恢宏壮丽的赋,一首十亿朵莲花簇拥着、奉献给莽神州的歌赋,一首灵魂深处回旋的神州赋。⑭

这可以视为范曾对辞赋体式改革的尝试,也见出其辞赋的现代性特征。此赋不少地方干脆是新诗的语言表达,譬如开头:“云浮千秋,江山万古,是一片心头的圣址和净土”;譬如结尾:“这是一首浩荡悲怆的歌,是一首恢宏壮丽的赋,一首十亿朵莲花簇拥着、奉献给莽神州的歌赋,一首灵魂深处回旋的神州赋”。中间的几处如:“论天地有众妙之门的太极图,撑天地有傲骨铮铮的大丈夫”,“但只见桃花尽日随流水,但只见寒雨连江夜入吴。永恒的逝水如斯,永恒的苍茫沉浮”等等。此赋以白话为主,平易传达,流畅自然。一般的表达是“但见”,或者“只见”,而范曾用“但只见”,也许是更想达到文白共用之目的吧!《莽神州赋》通篇落实在一个“莽”上,追求气势,创设境界,理御于气而如天象之行,气载于理而如地势之运,理气并作,华朴杂糅,白话与文言的相交融互补,各致其极,最大程度地彰显了汉语言的神韵。

范曾辞赋在文体形式上,既继承传统,讲求骈俪四六,工整对仗,使事用典,同时又吸收和改造了楚辞汉赋中的有益因素,句式随意短长,大体对称,也不严格押韵,抒情多采用铺陈排比,收到了纵横恣肆、层层烘染的艺术效果。

刘梦溪评论说:“他的学问的根底是史学,他所追寻的是人类精神的故乡”。⑮范曾站在历史的高度而俯仰历史时空,其辞赋关注当下,贴紧时代,追问天地人世,往往借助当代重大的政治或经济事件,而渗透当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素,发挥辞赋的渲染铺陈功能,其气象雄浑,情感激越,文风骀荡,视域宽博,襟怀浩大。因此,范曾辞赋不仅没有减弱辞赋的艺术感染力,且形成了他特殊的现代风貌。

范曾在《骈赋发微》历数中国历代古文大家以及古文佳作,对骈文由古至今的来龙去脉予以梳理,然后总结性地说:“总觉得凡足以传世者,必有浩荡庄严的意味在,必有凄楚沉痛的情愫在,必有剀切凌厉的判断在,必有美奂绮丽的幻想在。而要达到这山回路转、三致其意的境界,为文者当自有所感怀、有所激扬、有所铺陈、有所赋比,这就渐渐有了赋体散文之风神。而人类思维之左右相背,上穷下达、疏近导远,与夫比比皆是的宇宙对称律,必致骈俪。面貌之或隐或现,而中国文字的音律对仗排比,更使这骈俪有了依托。”⑯此论虽从骈赋形式开论,道出了范曾缘何钟情辞赋的深刻原因,而主要表现出范曾对中国古典文化心向往之的回归愿望,这也是范曾何以在不是辞赋体的文字中而饱含辞格赋韵,而其辞赋介于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原因之揭橥。

① 范曾家族自明代诗人范应龙至当代范曾,历经四百五十多年,十三代文脉绵瓞不绝。“范氏世家诗文”申报世界级“非遗”代表作名录,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外联络专员爱莉斯·布斯姬翁·德让丽斯、迪第埃·麦勒希奥等人来南通考察,2009.3.15召开“范氏世家诗文恳谈会”。笔者在研讨会上发言,受到在座范曾的首肯.

② 王志清.范曾的“三恋”情结[J],香港:华夏纪实2009.2.

③ 新华社2007.4.18讯,“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暨炎黄二帝塑像、《炎黄赋》石刻落成大典.

④ 2002.4.21新华网:范曾先生撰文并题写的大型摩崖石刻《水泊梁山记》在山东梁山风景区落成.

⑤ 范曾书法作品精选书《崂泉铭》《水泊梁山记》墨迹(全二册),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3.

⑥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M].卷三十七,上海:中华书局排印本,1936,208.

⑦⑪⑭ 范曾.范曾诗文选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407,1,405.

⑧ 范曾.大丈夫之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⑨ 刘梦溪.既见君子,乐且有余——范曾教授受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并文研所研究员大会迎辞[A].范曾诗文选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486,486.

⑩ 范曾.范曾自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13.

⑫ 范曾.范曾散文三十三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34,132.

⑬ 范曾.庄子显灵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⑮ 刘梦溪.既见君子,乐且有余——范曾教授受聘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导并文研所研究员大会迎辞[A].范曾诗文选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486,486.

⑯ 范曾.范曾散文三十三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34,132.

猜你喜欢

范曾辞赋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范曾,狂人作画醇如酒
什么叫辞赋及其与对联的关系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汉代文学与图像关系叙论
辞赋创作理论研究
欧阳修对朝鲜朝辞赋的影响
围攻范曾,这样的“道德审判”道德吗
范曾和朱军的莫逆之交
范曾:愿做“国学导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