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女英雄传》对《红楼梦》的借鉴与模仿
2010-08-15袁锦贵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嘉兴314036
□袁锦贵(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36)
《儿女英雄传》对《红楼梦》的借鉴与模仿
□袁锦贵(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嘉兴 314036)
《儿女英雄传》《红楼梦》借鉴模仿原因
《儿女英雄传》和《红楼梦》具有众多相通之处,这在清代小说中是很独特而唯一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儿女英雄传》对《红楼梦》的有意借鉴与模仿。这种模仿不但体现在构思和情节架构上,而且体现在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上。究其原因,一是因为他们的作者具有相似的创作动机,二是因为《红楼梦》取得的成就令世人注目并且得到广为传唱,客观上成为《儿女英雄传》借鉴和模仿的对象。
《儿女英雄传》是清代著名满族作家文康所写的一部京味小说,该小说一问世就影响极大,以至于当时宏文书局的老板不得不仓促出版续集,可谓红极一时。然而,由于种种误读,尤其是因为文康在《儿女英雄传》中对《红楼梦》表示了诸多“反对”,造成了百年来学术界对《儿女英雄传》“反《红楼梦》”性质的“定论”,而且围绕这一“定论”,诸多学者从各种角度去将《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进行比较印证,致使《儿女英雄传》在《红楼梦》高大挺拔的阴影中难有出头之日,更别说跻身一流小说之列。然而,《儿女英雄传》和《红楼梦》的关系是否只是一个“反对”了得?①随着近年来对《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小说作者和文本研究的深入以及对满族文学、满族风俗文化研究的不断扩展,重新审视和解读《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的关系的条件已经成熟。而且,考虑到长期以来自觉不自觉地将《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作比较而形成的对《儿女英雄传》研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要让《儿女英雄传》研究真正完全实现客观、系统,正确认识《儿女英雄传》和《红楼梦》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②。同时,《儿女英雄传》和《红楼梦》同属于清代满族作家所写的著名作品,在当时都曾引起巨大的反响,两部小说产生相隔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儿女英雄传》本身还有意识地借鉴和模仿《红楼梦》,因此有必要将两部小说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和发展性研究。本文试从《儿女英雄传》对《红楼梦》的借鉴与模仿的角度略述一二,以求教于同仁。
一、《儿女英雄传》对《红楼梦》的借鉴与模仿
《儿女英雄传》学习《红楼梦》的印记很明显,在很多方面深受《红楼梦》的影响,这一点已经得到学界公认。大致而言,《儿女英雄传》对《红楼梦》的模仿与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思和情节架构上的模仿与借鉴
首先,在书名的取名上,按照《红楼梦》第一回所述,《红楼梦》之前先后取名叫《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则叙说《儿女英雄传》初名《金玉缘》,又名《日下新书》《正法眼藏五十三参》《儿女英雄传评话》,先后得名的个数都是五个,这可能有巧合的成分,但从《儿女英雄传》初名《金玉缘》来看则显然有模仿和借鉴《红楼梦》的痕迹。因为《红楼梦》中贯穿全书的两大隐线即为“木石前盟”和“金玉缘”,其中“金玉缘”指贾宝玉与薛宝钗的情缘③。而《儿女英雄传》中对于初名《金玉缘》的原因书中本有交代:
此书原为十三妹而作,到如今书中所叙,十三妹大仇已报,母亲去世,孤仃一人,无处归着,幸遇邓、褚等位替安公子玉成其事,这就是此书初名《金玉缘》的本旨。
可见,《儿女英雄传》中“金玉缘”是指十三妹(何玉凤)与安公子安骥(玉格)、张金凤之间的情缘。这表明《儿女英雄传》的原意就是模仿宝玉与宝钗之情缘写作的。而且,非常明显的是,《红楼梦》中写宝、黛、钗之间的三角恋情,《儿女英雄传》中则写“二凤”——何玉凤、张金凤二人同嫁安骥,并且二人声气相通、情同姐妹,毫无相互妒忌之心,这当然是文康“以此(《红楼梦》)作为前车之鉴,一一探索出其原因,从而确立出对策”的写作目的所致,但其借鉴和模仿《红楼梦》的痕迹也是显见的。
其次,在总体构思和大的情节架构上,两书都以一个旗人家庭为描写对象,以贵族公子的爱情婚姻和人生道路为描写重点,《红楼梦》有宝玉与黛玉、宝玉与金锁(宝钗)的离合悲欢,《儿女英雄传》有宝砚与雕弓的合——分——合,其线索都是宝贝——《红楼梦》中的宝玉、金锁;《儿女英雄传》中的雕弓、宝砚。只不过,《红楼梦》中这条线若隐若现,属于草蛇灰线;《儿女英雄传》中这条线为作者有意点出,并且多次置于回目的开头加以提醒,生怕读者不明白,如第十一回开头:
上回书讲的是雕弓宝砚自合而分④,十三妹同安龙媒、张金凤并张老夫妻柳林话别,是这场书中开场紧要关头。
第二十一回开头:
这书前二十回已把安、何、张三家联成一片,穿得一串,书中不再烦叙。从这二十一回起,就要作一篇雕弓宝砚已分重合的文章,成一段双凤齐鸣的佳话。
接下来,第二十八回回目即云“宝砚雕弓完成大礼”,
姑娘一进洞房,……妆台边倚着那杆称心如意的新称,挑着龙凤盖头;两旁便是那和合雕弓,团脔宝砚。
再次,在具体的构思上,两书都以梦始,《红楼梦》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儿女英雄传》是“云端里的梦话”;两书都有一个宝镜,《红楼梦》是“风月宝鉴”,《儿女英雄传》有“天人宝镜”;两书都有一个掌控书中主人公等一干人命运的天界夫人,《红楼梦》有“警幻仙姑”,《儿女英雄传》有“悦意夫人”,书中的主人公都是她们有意发落下界入世的。
2.人物塑造上的模仿与借鉴
首先,在人物的取名与人物关系构造上,可以显见《儿女英雄传》对《红楼梦》的模仿与借鉴。《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小名宝玉;《儿女英雄传》的主人公安骥,小名玉格;《红楼梦》中与贾宝玉有显性爱情关系的女性有林黛玉、薛宝钗、袭人,《儿女英雄传》中与安骥有显性爱情关系的女性有何玉凤、张金凤、长姐儿;《红楼梦》中人物的取名大量运用谐音的手法,一类是有叙事功能的如四春——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音为“原应叹息”、贾雨村谐音为“假雨村言”、香菱谐音为“香怜”、甑士隐谐音为“真事隐”、秦钟谐音为“情种”等等,另一类纯粹是插科打诨式的人物取名,如单聘仁谐音“善骗人”;《儿女英雄传》中基本上没有发挥叙事功能的那种谐音⑤,但插科打诨式人物谐音取名大量出现,如华忠(忠华)、卜德成(不得成)、霍士端(祸事端)、霍士道(祸事到)、傻狗(姓苟)、白脸儿郎(姓郎)、张乐世(张老实)、糊太爷(姓胡)。
其次,在人物性格的塑造方面,《儿女英雄传》对《红楼梦》借鉴和反思较多。如《红楼梦》写贾宝玉的双性气质,他是男子,却喜欢在女儿中厮混,甚至喜欢吃女性的胭脂,而且相貌姣好,具有女性的风貌:“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脸似桃瓣,睛若秋波”,但他由于祖母的溺爱,不听师友之规谏,顽劣怕读文章,不务正业,闹学堂、踢小厮、与年轻漂亮的丫环(如金钏)打情骂俏,甚至与风流俊美的男性共龙阳之癖,他不愿意学习世务,从不关心家庭事务和家族的发展,除了在爱情上遭受挫折而要化为灰之外,似乎没有其他的理想和追求,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贵闲人”和“社会的多余人”。与此相对应,《儿女英雄传》写安骥也是粉妆玉琢、目秀眉清、温文儒雅,但他并没有贾宝玉的双性气质,见到生眼些的妇女就会害臊,比女孩还腼腆,但马上可“巴图鲁”,从小就爱骑马,是一个至性中的孝子,处危难之际敢于承担责任、千里救父,而且从安骥会试合格后就“把家里收藏的《廿二史》、《古名臣奏疏》、《开国方略》、《大清会典》、《律例统纂》、《三礼汇通》甚至漕运治河诸书,凡是眼睛里向来不曾经过的东西,都搬出来放在手内当作闲书,随时流览”的细节来看,他很关心国家大事,注重经世济用之学,个人性情上本是聪明心性,听从父母的教养、师友的劝勉和闺阃的箴规,有时虽有点“小德出入”,到底破了三关——开了知识、出了书房、成了家,最后入了仕途。⑥
另如,贾宝玉身边的人几乎全是年轻漂亮的女性,相互之间争风吃醋,用王夫人的话说“把宝玉都给引诱坏了”;安骥身边的小厮都是男性,还有一个老仆——华忠,就是何玉凤、张金凤也相互声气相通、同心同意,毫无丝毫的争风吃醋。这里,当然有文康的理想,但同时也反映出文康对子女成长环境的重视⑦。
3.艺术手法上的模仿与借鉴
在艺术手法上,《儿女英雄传》对《红楼梦》的模仿与借鉴也很明显,如《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中对何玉凤和安学海心理活动的描写:
这个当儿,安老爷安太太因姑娘当日在青云山庄有一路不见外人的约法三章,早吩咐过公子,沿路无事,不必到姑娘船上去。及至他二位老人家见了姑娘,不过谈些风清月朗,流水行云,绝谈不到姑娘身上的事;即或谈到了,谈的是到京后,怎样的修坟,怎样的安葬;安葬后怎样造庙;那庙要怎样近边地方,怎样的清净禅院,绝没一字的缝子可寻。只这没缝子可寻的上头,姑娘又添了一层心事。她想着是:“他们如果空空洞洞,心里没这桩事,便该和我家常琐屑,无所不谈,怎么倒一派的冠冕堂皇,甚至连‘安骥’两个字,都不肯提在话下。这不是他们有心是甚么?可见我的见识不差,可就难怪我要急急的跳出红尘了。”这是姑娘心里的事。在安老爷、安太太,并不是看不出姑娘这番意思来,心里想的是:“你我既然要成全这个女孩儿,岂有由她胡作非为,身入空门之理?自然该安一片至诚心,说几句正经话,使她打破谜团,早归正路才是;但这位姑娘,可不是一句话了事的人,此刻要一语道破,必弄到满盘皆空,莫如且顺着她的性儿,无论她怎样用心,只和她装糊涂,却慢慢再看机会,眼下只莫惹她说出话来。”这是安老爷、安太太心里的事。其实姑娘是一片真心,珍惜自己;安老爷、安太太更是一片真心,惠顾姑娘。弄来弄去,两下里都把真心瞒起来,一边假作痴聋,一边假为欢喜,倒弄得像各怀一番假意了。只顾他两家这等一斗心眼儿,再不想这桩事越发左了,这回书越发累赘了!
这一段描写显系模仿前面已经分析过的《红楼梦》二十九回的写法,应必诚当时就指出:“此段系悼红轩笔意。”
二、《儿女英雄传》借鉴和模仿《红楼梦》的原因
首先,在创作动机上,文康和曹雪芹都有对不肖之“愧”、“悔”,所以发奋著书、抒“胸中块垒”之心理缘由,都对子弟不肖引起的家族败落深有感触。《红楼梦》第一回即云:
自又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馀,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自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
其后在被认为全书预演的总纲——《红楼梦》前五回中多次提到贾府子弟的“不肖”,如第二回中借冷子兴之口道出贾府——
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又不能将就省俭。……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其后又“贾雨村”言(假雨村言):
为他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你看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之根基,从师友之规谏的。
第三回评价贾宝玉: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⑧
第四回薛蟠到贾府后,作者又写道:
住了不到一月的日期,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认熟了一半,但是那些纨绔习气者,莫不喜与他来往。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渐渐无所不至,引诱的薛蟠比当日更坏了十倍。
第五回借警幻仙姑转述宁荣二公之言道:
子孙虽多,竟无一可以继业者。惟嫡孙宝玉一人,……略可望成……恐无人规引入正。
而贾府等四大家族的败落其根本问题也在于“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这足可以说明《红楼梦》作者在意识中,至少是潜意识中对家族“继业者”的教育与成长是何等的重视,对家族后继无人的问题是何等的感触和哀叹。以前部分学者由于对《红楼梦》的反封建和民主意识有意拔高,认为这是作者的反写,是赞扬贾宝玉的反封建思想和反世俗行为,笔者认为虽说贾宝玉思想上具有朦胧的民主意识,但其“富贵闲人”的“无事忙”品性和其完全失去满洲当年的骑射勇武本色而终日混迹于女儿堆中的柔弱个性确实不值得提倡,这种“不肖”对其个人、对整个家族来说是不负责任的,对于以马上得天下、叱咤风云的满族的发展和巩固满族的统治地位来说无疑更是致命的,也是有着深厚民族意识的曹雪芹等辈最为担忧的。张菊玲通过被程刻本删去的六十三回中关于芳官改妆的一节文字就窥见曹雪芹的满族优越感与对满族入关一百多年后民族尚武精神丧失的隐忧,认为这透视出《红楼梦》与众不同的主题,即满民族历史悲剧的再现,这是很有见地的。其实,子孙不肖,子孙安做“一技无成”的“富贵闲人”,在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是一种灾难,都是不值得提倡的,即使是在现在。
《儿女英雄传》作者文康“荣华已落,怆然有怀,命笔留辞,其情况盖与曹雪芹颇类”,本身有着“晚年诸子不孝,家道中落,先前遗物,斥卖略尽”的经历和“悔其以往之过,而抒其未遂之志”的想法,因此,在后继者的教育与成长上有着与曹雪芹相似的情感,只不过深感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并不满足于《红楼梦》中贾府等四大家族皆因后代子孙不肖、“放纵私心引起败落”的反面警醒,于是有意写作《儿女英雄传》,通过安骥的逐步成长和安家的重新振兴塑造出一群“得性情之正而终于成功”的新八旗子弟形象,意图给八旗子弟以“正面棒喝”。也正因为此,《儿女英雄传》在创作上积极借鉴和模仿《红楼梦》,有意识地学习《红楼梦》就是很自然的了。
其次,《红楼梦》一出“传统的写法都被打破了”,其所取得的成就令世人注目,并很快在八旗子弟中传抄,逐渐形成“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盛况,而且在当时的八旗子弟书中已经广为传唱,据不完全统计,近代“在京剧和各个地方剧种、曲种种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红楼梦戏”。这种情况自然使得《红楼梦》成为八旗子弟争相学习的典范,熟悉子弟书和评话、说书的文康耳濡目染,自然也不例外。
当然,《儿女英雄传》对《红楼梦》并不仅仅是模仿和借鉴,其富于机趣的“京味”语言成为现当代“京味文学”的滥觞;武侠与世情、公案相糅合的特点下启近代武侠小说和谴责小说;其有意识展示满族风尚和民族风味及时代特色比起“时代的空气很是稀薄”的《红楼梦》无疑又在继承《红楼梦》和前代话本小说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自有其价值。这是我们将《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进行比较时应该关注的。
①拙文《并非“反〈红楼梦〉”之作——〈儿女英雄传〉新见》(《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6)认为“与其说文康是‘有憾于《红楼》’、‘反对《红楼梦》’,还不如说是对《红楼梦》的深刻反思与借鉴则更为准确”,他们之间在创作意图上是“殊途同归、同源而异流”的。
②拙文《同源而异流——〈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之比较新论》(《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和《推源析流话“儿”、“红”——〈红楼梦〉与〈儿女英雄传〉》(待发)提出并阐述了他们之间的同源而异流的关系,认为这比单纯的“反《红楼梦》”观点更合乎作品的实际,更客观、合理。
③按照《红楼梦》第一回和第八回的叙说,贾宝玉是衔玉而生,宝钗有嵌在金器上的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并且宝玉的“玉”之篆文是癞僧所镌,宝钗的璎珞也是癞僧所送,两件宝物上所题写的篆文正好“是一对儿”,暗示了宝玉与宝钗的似乎是先天注定而又不乏人工痕迹的世俗情缘。
④指何玉凤和安公子遇合后,何玉凤的弹弓借给安公子做路引,但却把自己的砚台落在了能仁寺,后何玉凤取回,并且弹弓、宝砚都是他们二人各自的家传至宝,刻不离身,因此实际上代表何玉凤和安公子本身。
⑤虽然说安骥(安龙媒)与二凤(何玉凤、张金凤)之间的名字组合恰好体现了龙凤呈祥的意蕴,但毕竟不是谐音。
⑥文康认为“大凡一个子弟,都有四重关”,反映了他的成才观和教育观。见《儿女英雄传》,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第392页。
⑦文康在使十三妹慢慢往回来变的措施中第一条就是使她先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从此也可窥见文康很重视人才的成长环境,这也是合乎现代心理学的。
⑧此处是叙说甄宝玉,但“假作真时真亦假”,说甄宝玉即说贾宝玉,甄宝玉与贾宝玉是“一形二体”,详见拙文《真假同构、一形二体:〈红楼梦〉中“宝玉”新论》,发表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9期。
[1]文康.儿女英雄传[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
[2][日]太田辰夫.满洲族文学考[M].白希智译.中国满族文学史编委会编印(内部资料).
[3]应必诚.《红楼梦》与《儿女英雄传》[J].红楼梦研究辑刊(第一辑)[C].《红楼梦》研究辑刊编委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张菊玲.清代满族作家文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
[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马从善.儿女英雄传序[C].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周作人.知堂回忆录[M].香港:香港三育图书有限公司,1980.
(责任编辑:古卫红)
浙江省教育厅2007年高校科研项目(资助编号:20071314)
袁锦贵,文学硕士,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教研室讲师,主要从事明清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