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江湖人物论(三)
——面目不清晰宗教代表公孙胜
2010-08-15北京王学泰
/[北京]王学泰
《水浒传》江湖人物论(三)
——面目不清晰宗教代表公孙胜
/[北京]王学泰
前半期的公孙胜——江湖游方道士
从《水浒传》全书来看,公孙胜是梁山泊的副军师和宗教代表。武装起事、造反是风险性极大的,都要乞灵于天地鬼神,一是给起事者以心理安慰,一是能调动更多力量的参与。因此,在这些武装集团中大都有宗教人士(要擅长巫术)参加。《水浒传》中除了宋江自己搞些装神弄鬼活动(吴用配合)外,公孙胜就是一个通法术、有法力的宗教代表。
公孙胜出场很早,第十五回的回目就叫“吴学究说三阮撞筹 公孙胜应七星聚义”,这是公孙胜的出场回次。在这回中公孙胜的戏就占了半回,其出场也很有戏剧性。晁盖、吴用、刘唐和三阮六人,就劫取生辰纲这件大事,已经商量妥当,焚表盟誓,告祭上天,然后“在后堂散福饮酒”,以预祝合作成功。正在此时公孙胜来到晁盖门前胡闹,给钱米也不要,就是要见晁盖。看门庄客解决不了,便把晁盖请出来相见。晁盖出来一看来人不仅行为怪,打扮也很古怪。他眼中的公孙胜,除了“身长八尺,道貌堂堂”外:
头绾两枚鬅松双丫髻,身穿一领巴山短褐袍,腰系杂色彩丝绦,背上松纹古铜剑。白肉脚衬着多耳麻鞋,绵囊手拿着鳖壳扇子。八字眉,一双杏子眼,四方口,一部落腮胡。
“丫髻”本来是未冠的孩子的发式。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有老道人状貌甚古,铜冠绯氅,一丫髻童子操长柄白纸扇从后”。公孙胜一人兼老道与道童,老不老,小不小,十分滑稽。晁盖问其来历,那先生答道:“贫道复姓公孙,单讳一个胜字,道号一清先生。小道是蓟州人氏。自幼乡中好习枪棒,学成武艺多般,人但呼为公孙胜大郎。为因学得一家道术,亦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贫道做入云龙。贫道久闻郓城县东溪村保正大名,无缘不曾拜识。今有十万贯金珠宝贝,专送与保正作进见之礼。未知义士肯纳受否?”这也是一派江湖口。先说自己能够“呼风唤雨,驾雾腾云”,如果真是这样,何不像直升飞机似的,直接降落在晁盖院子里,何必在门口与看门的庄客聒噪;另外那“十万贯金珠宝贝”好像就裹在公孙胜的道袍之中了,公孙胜远从千里之外而来,就是把这笔巨大财富慷慨地赠给晁盖作为进见之礼。当然,这都是子虚乌有,要拿到还要冒险去做。但江湖上干盗窃这一行的,知道这注财货,就已经把这笔财算在自己的账上了;如果盗窃不成,则为失手,如同失去自己财物一样。这是行外人很难理解的。
公孙胜自称“小道是蓟州人氏”,当时蓟州(今河北蓟县),是辽国的领土,公孙胜怎么住在外国呢?可能南宋临安说话人,不谙北方地理情况,信口胡言的(后面的杨雄、石秀的故事也有这个问题)。
读者在公孙胜出场时看到的这个老道不过是个普通的游方道士罢了,做些稀奇古怪的装束,说些不兑现的大话,这些都是江湖人的常态,可是要从平常人角度来看是很怪诞的。
从公孙胜出场到第四十二回他回蓟州“接老母”(一去不返)这一段,可算做公孙胜的前半生,在这一段,公孙胜介绍自己时也说了他会“一家道术,亦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但从来也没有表演过,看来只是些空话。这个时期,他与一般的梁山好汉没有什么区别,说他为宗教代表也有些勉强。为什么要写与一般头领无异的公孙胜呢?可能与“水浒”故事的形成有关。《大宋宣和遗事》中讲述宋江故事时就有了公孙胜(公孙胜既非被派运花石纲十二“指使”中的一个,也不是取生辰纲中八个壮汉中的一个,可能属于原来就在梁山泊中的强人),那时还没有一百零八将,还是“纵横三十六”,就这三十六人中的一个,公孙胜也有绰号“入云龙”。在南宋的水浒系的故事中也一定有公孙胜的故事,明代的《水浒传》不能弃之不顾,因此就有其前半生的故事。
后半期的公孙胜——有修养的道士
到了第五十三回,公孙胜二次出山,此次是为救柴进,梁山要破高唐州,遇到太守高廉有妖术,此时的公孙胜已经叫“清道人”了。其所居修道之处,完全是个神仙世界,所谓“流水潺漫,涧内声声鸣玉佩。飞泉瀑布,洞中隐隐奏瑶琴。若非道侣修行,定有仙翁炼药”。公孙胜就在这个地方炼丹。经过反复请求,罗真人允许公孙胜出山,帮助宋江与高廉作战,此时公孙胜的装束与出场时也大不相同:
星冠耀日,神剑飞霜。九霞衣服绣春云,六甲风雷藏宝诀。腰间系杂色短须条,背上悬松文克定剑。穿一双云头点翠皂朝靴,骑一匹分鬃昂首黄花马。名标蕊笈玄功著,身列仙班道行高。
把这段与他出场时的打扮比较一下,可见他已经完全从一个江湖游方道士变成打醮做法事的法师了,然后就是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后来他所参与的战斗中,几乎是千篇一律,都是以道士的身份做法事,战胜对方。
古代战争中气候的因素起的作用很大,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自诩能够呼风唤雨的道教徒就成为古代军队中不可或缺的人物。特别是军事力量较弱的一方就更寄希望于法术。底层的武装造反者,在其初起时,力量远不能与朝廷相比,因此他们的队伍中这类人物尤多。前面说公孙胜是“宗教代表”,听到这个词,人们会与欧美军队中为将士提供宗教服务的神父牧师等同起来。其实,两者有根本的区别,神父牧师做的工作主要是照顾将士们的心灵,使他们心灵、灵魂不至于在激烈血腥的战争中失衡;而古代中国的宗教代表们,在将士的眼里他们是有神功的,他们应该利用自己的神功为自己一方提供帮助(如《三国志演义》中的诸葛亮“借东风”),甚至直接出面参战。
在宋江等人俘虏王庆、献俘之后,梁山泊诸将被封为官,此时公孙胜向宋江告辞,回乡奉母修道:
向日本师罗真人嘱咐小道,已曾预禀仁兄,令送兄长还京师毕日,便回山中。今日兄长功成名遂,贫道就今拜别仁兄,辞别众位,便归山中,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
宋江等挽留,他没有接受,飘然而去。公孙胜没有参加征方腊的战争。(许多学者认为征辽、征田虎、征王庆三个故事是后来加的,那么公孙胜辞别当在宋江等招安以后。)
从公孙胜后半生的故事和描写来看,他已经是一位很有道行的道士了,而且带有文人士大夫气质,懂得出处去就。与其出场时的热衷财货、满口江湖话语的游方道士判然两人,因而使得公孙胜这个形象不仅模糊,而且前后充满矛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想公孙胜前半生主要是继承南宋说话人传下来的故事,公孙胜就是一位江湖人,靠搞一些非法活动谋生;而后半生则出于后来底层文人的编写,这位文士是把公孙胜作为梁山的宗教代表来写的,不仅写他的神功道行,更注重其素养。道教人士构成复杂,其高者,与文人士大夫无别,甚至还多了几分不食人间烟火的超然气度。而底层道士,游走江湖,依靠各种手段行骗的也不在少数。南宋遗留的公孙胜的故事就是底层道士的故事,而《水浒传》在完成公孙胜整个形象时,又按照高级道士来刻画公孙胜,前后大相径庭,因而给读者留下的文学形象是模糊不清的。
此文为《〈水浒传〉——江湖百科全书》之三章
作 者:王学泰,学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著有《中国流民》《幽默中的人世百态》《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燕谭集》《多梦楼随笔》等多种。
编 辑:王朝军 zhengshi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