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淮海戏的“念白”

2010-08-15李湘珍

戏剧之家 2010年9期
关键词:淮海戏表演艺术戏曲

□李湘珍

浅谈淮海戏的“念白”

□李湘珍

“千斤白口四两唱”,这是戏曲界老艺术家们常说的一句谚语,形容“念白”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性。

淮海戏从“打门头词”发展成为江苏省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应该说“念白”为其剧种的传承、发展与普及和推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淮海戏的流行地区、位于祖国的南北交汇之处,其语言特色既有南方柔美、软绵等特点,同时又具有北方的刚烈与粗犷等风格。这种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独特语言魅力,使其剧种的表演艺术,历经二百多年风雨而久演不衰。应该说淮海戏的语言(念白)特色,是很多观众喜爱她的主要原因之一。

淮海戏表演艺术中的“念白”,分“韵白”,与“本白”,“韵白”又分“大韵”和“小韵”,“本白”又分“散白”与“活口”。韵白高雅舒展,跌宕起伏,本白亲切委婉,极具地域风情。这些语言念白在戏曲创作中的合理运用,既能表现出人物的富贫尊卑、文化高低、身份地位,同时也能表达出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性格以及精神面貌。淮海戏的老艺术家们,曾对淮海戏表演艺术中念白的重要性做了精确的总结,如“唱好唱,念难念”、“有字无音,观众不听;有音无字,观众生气”、“字音无情,着急死人,字音有情,动听感人”、“会唱不会唱,就在引白上”、“锄地莫留围根草,唱戏务要把字咬”等等。这些谚语的形成,既是老一辈艺术家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当代中青年演员的要求和期待。他们要求我们作为一名淮海戏的优秀演员,不但要唱得好,更要念得好。戏曲的“四功”中所以有“念”,就说明念白在戏曲表演艺术中的重要性。

然而淮海戏一路走来至今,虽然有许多观众还很热衷于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但是,我们当代的淮海戏表演艺术者们,却很是让我们的观众失望。究其原因,念白的自由化、不规范化、欠功力化是很多淮海戏的观众们感到头疼的原因之一。

淮海戏的语言念白以“海鸽腔”为基础,当中适当夹杂一些类似“京韵”的“韵白”,但是,这种韵白并不代表淮海戏念白中的主流,应该说在传统戏中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口中合理地使用些韵白,能起到锦上添花与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如果不分人物的身份地位都去咬文嚼字,必然会搞得观众啼笑皆非。淮海戏在多年的发展中,主要以创作当代人民生活的现代戏为主,这些现代戏中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与我们时代贴得很近的人物,没有距离感,没有陌生感,因此,这些剧中人物的语言念白,必须是现实的,真实的,可信的,要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的要求出发,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松弛有度。不能南腔北调,不古不今,不伦不类。

淮海戏流行于鲁南、皖东、苏北等地区,这些地区的很多极具表演天赋的演员们也都为热爱戏曲表演艺术而走到了一起。但是他们也都带来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乡音,很多吐字与发音,离淮海戏语言念白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由于淮海戏表演艺术团体之间的交流不足,由于领导对淮海戏研究的组织力度不够,由于剧团主抓艺术生产的干部工作手段不高和水平有限,淮海戏的语言念白已经变得与传统要求相去甚远,这不能不说是淮海戏发展中一件令人十分遗憾的事情。我认为淮海戏的语言念白急待规范化、统一化、准确化。淮海戏表演专业院团的业务领导们,应该在青年演员的基本功训练中着重强调念白在戏曲表演中的重要性,并指派确有建树的老一辈艺术家们进行传、帮、带,扎扎实实为推进淮海戏的发展做些具体的工作。淮海戏的传承与创新之间相互并不矛盾,普通话的不合理使用,定会丧失地方戏固有的美学特征。淮海戏的进步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 李红梅

猜你喜欢

淮海戏表演艺术戏曲
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
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The REACH加建项目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茶文化背景下淮海戏唱腔艺术的传承研究
淮海戏的保护与传承探讨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现代音乐美学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探索
对淮海戏男唱腔女性化问题的一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