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音乐与人的身体健康
2010-08-15马殿俭
□马殿俭
音乐是一种人类不可缺少的抒情活动,是一种音响、节奏、旋律的媒介,是人们表达情感与把握外在世界的情感方式。尽管人的年龄、性别有差异,但对音乐热烈的喜爱和自发的需要是一致的;不管人进行任何活动,行走、跑跳、工作、劳动,都伴着音乐的律动;甚至大自然的鸟鸣、猿啼、风雨、水流、海浪……都音乐般地抒发它的态势。可以说,音乐在人的生命里和生活中,对人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事音乐活动的人都有一种感受和共识,认为:音乐可以改善人的意志,陶治人的情性,净化人的心灵,丰富人生情趣,能使人表现真实的自我,能导向人的创造性发展。有个理论家在评价贝多芬音乐作品时说:“贝多芬音乐使愁苦人欢乐,使胆怯者勇敢,使轻浮者庄重。”古希腊美学家朗吉弩斯在《崇高论》中说:“和谐乐调对于人是一种很自然的工具,能说服人,使人愉快,而且还有一种惊人的力量能表达强烈的情感。”
上述对音乐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普遍能达到人们的共识。下面我想从生理学和医学角度谈谈音乐对身体健康的作用。
几位医学界的朋友对我说:“你们音乐工作者真好,不但能使自己享受到音乐美感,还能给欣赏者带来愉悦身心的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音乐能强健人的体魂,能使人身心充满活力,能延续人的生命……”有位专家在上世纪说,本世纪中叶以来,医学界的音乐疗法应运而生,这种音乐疗法对病人的医疗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还列举了一些临床实例和试验,例如:高血压病人听了小提琴协奏曲后,血压下降了10~20毫米汞柱;临产的孕妇听到轻松、静谧的音乐,消除了紧张和焦虑情绪,有利于分娩;用音乐代替麻醉剂,成功地进行了拔牙手术;爱听卡拉OK的牙疼患者,演唱了几首歌后,减轻了牙疼……科学家发现,当人听到适宜的音乐时,他的心跳、脑电波、脉搏等是与音乐节奏同步的。总之,音乐可以使人体一些器官(腹、胸、口、鼻、脑)产生共振,促进人体内产生一种活性生理物质,调解血液流量和神经,让人富有活力,朝气蓬勃。“音乐疗法”就辨证唯物法而言是合理的。虽然音乐属于精神世界范畴(是心理运动),人体健康属于物质世界范畴(是生理运动),但事物之间都存着普通的、必然的联系。那么音乐与人体也应该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了。
抛开生涩的生理学和医学,就音乐来分折,也完全可以说明音乐是促使人体健康的元素,或抗衰老延续生命的“充电器”。
音乐与生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就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说法。当人们听到音乐时或进行音乐表现时,能使大脑皮层松弛,同时产生“兴奋灶”,从而产生丰富的想像,等于吃了一副“健脑丸”。人们在电视上看到老曲艺术家马曾芬演唱京韵大鼓时,那白发苍苍的老人的体态体魂真敢与年轻人相比,特别听到那铿锵富有弹性的韵味,真令人惊叹不已。老歌唱家郭兰英在粉碎“四人帮”时在影视上唱的那首《绣金匾》,那年轻风韵尚存的形象与歌声不也是让人拍手叫绝吗?类此等等,人们看到这些不禁脱口赞誉:“搞艺术的人就是和常人不一样!”是啊,说对了,这其中是有道理的。若说明白其中的奥妙还是从歌唱者的生理运动开始理解吧。我国的《乐记》中说:“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之心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歌声是生理运动而产生的。声音当然是声带振动而发出来的,是什么使声带(喉咙两个薄片)振动的呢?当然是气流(像吹口琴的簧片一样)冲动声带而产生的。学过声乐的人都知道。横隔膜的支持就是歌唱时呼吸(气息)问题,因此,横隔膜如何运动是与唱歌联系在一起的。横隔膜是一个呈圆形大而有力的肌肉膜,横置在胸腔和腹腔之间。吸气时肺叶张开使横隔膜下降;呼气时,横隔膜上升复原,人们常把横隔膜运动的气力叫做“丹由气”“丹田力”。横隔膜上下运动时,还伴随着腹部的扩展与收缩,腹肌的运动像运动员一样得到锻炼。由此可见唱歌运动全过程联系到肌肉张弛运动,心脏、血液,甚至一系列发声的腔体(美声还讲到“面罩”)的运动。这都对身体健康起到良好作用。
另一方面,音乐能愉悦心灵,俗话说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就是这个道理。“生命在于运动”,音乐运动必能健身强体增延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