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训练的“视唱练耳”解析
2010-08-15□李静
□李 静
“视唱练耳”是声乐训练中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它也是西方美声唱法科学发声方法与声音训练方法的成功经验,多年来在世界各国的声乐训练与声乐教学中,被广泛采用。
所谓“视唱练耳”,指的是在钢琴的伴奏下,演唱者一边看着歌谱,以便进行演唱的训练过程。钢琴伴奏者可以是专门的钢琴师,也可以是钢琴教师,也可以由声乐教师兼同其职;演唱者则为演员或学生。
“视唱练耳”是声乐能力训练课,属于真正的素质教育范畴。因此,在我国各类院校声乐专业正在实行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为大转变中,“视唱练耳”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特别关注,应当倍加重视。
为了便于理解“视唱练耳”课的真正内涵与艺术作用,本文将其分解为三个层面予以分析,这三个层面就是:“视”、“唱”、“练耳”。下面分别进行探讨。
一、“视”
所谓“视”,即看、读、识唱谱。众所周知,歌谱是声乐的“设计图纸”,是歌唱的范本与依据、基础与前提。如果不会识谱,就无法进行声乐“施工”——演唱。
盲人之所以会演唱,也是凭借听着乐谱在心中形成的“心谱”进行的。他们也以歌谱为准则和依托,而不是随意乱唱的。
一种是五线谱,简称“线谱”,为世界各国所通用。它以谱号、调号、音符、休止符等符号作为标记,记在五条平行横线与其上下加线所组成的普表上面,表明音乐的进行。五线谱是意大利音乐家圭多在11世纪发明的,开始只有四线,称为“四线谱”,后来又有人增为“六线谱”“、七线谱”,经演唱实践反复证明,只有五线谱才最为科学、最为适用,于是于16世纪固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另一种是简谱,也是欧洲人发明的,最初形成于16世纪。到17世纪,法国人苏埃蒂与卢梭等人对其加工,逐渐趋于完备。19世纪初,经日本传到中国,中国人又对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国内普遍采用的记谱法。它以阿拉伯数字1、2、3、4、5、6、7 分别表示音乐的七声 do、re、mi、fa、sol、la、si(或ti),以“o”表示休止符。
第三种是工尺(c h ě)谱,是中国古代传说的记谱法,产生于隋唐时期,以上、尺、工、凡、六、五、乙,分别记写七声。此谱法现在不常用,只在对我国古乐谱阅读时,可起到“意识”的作用。
“视”所包含的识谱能力,一方面包括快速、准确、熟悉、全面地识读歌谱;另一方面也包括“心识”——在心中背记歌谱。作为歌唱艺术的基本功,“视”谱能力绝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之事,需要循序渐进、长期训练,方能奏效。
二、“唱”
“唱”,即歌唱,主要包括发声能力等等。是把纸上的歌谱变为真正声乐艺术的艺术创造工程,这是“视唱练耳”的核心与主旨,也就是说,“视”与“练耳”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唱”。无唱不称其为声乐。眼睛的“视”与耳朵的“听”,均无法代替口中的“唱”。
“视听练耳”的“唱”,主要是训练歌唱能力,而重中之重,则是发声能力。其中应重点掌握以下两点:
其一是掌握唱名法。所谓“唱名”,是指歌唱旋律时,为了便于发音和区别音级,以拉丁文的七个字来代表自然音级:do、re、mi、fa、sol、la、si(或ti)。唱名法又分两种:一种是固定唱名法,即按C大调的规则,把五线谱上每个线、间的名称都用do、re、mi、fa、sol、la、si(或ti)等唱名固定下来,进行发声歌唱;另一种是首调唱名法,又称“可动唱名法”、“流动唱名法”,即do、re、mi、fa、sol、la、si(或ti)不再固定,而是随调性的改变而改变。这两种唱名法各有利弊,就一般情况而言,开始时以固定唱名法练唱较好。但也有主张首调唱名法更适用。究竟采用何种唱名法,应视练唱者的具体条件而定,不可千篇一律、千人一法。
其二是掌握起音的发声方法。起音又称“始音”、“起首”,顾名思义,它指的是歌唱发声的第一个音,它直接决定着声乐演唱的优劣成败,音高、速度、力度,乃至音质、音色、音量等等,都与起音密切相关。起音又分为软起音、硬起音、缓起音三种方法,也需要认真掌握。
三、“练耳”
“练耳”即听音能力的训练。作为声音艺术的声乐,在演唱过程中不仅以声音为载体,而且还要凭借演唱者自身的听音能力进行声音“导航”,即对自己发出的声音随时进行判断、鉴别、调整,使之准确无误。
许多有经验的声乐人都知道,良好的耳音是歌唱必不可少的功夫。而良好的耳听,常常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练就的。
听音训练常用的方法是听歌记谱或听曲记谱,以此训练练习者听音能力与记音能力。
综上所述,“视唱练耳”课需要“视”、“唱”、“练耳”的三位一体、综合运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