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0-08-14王英
王英
(威海职业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10)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王英
(威海职业学院 山东 威海 264210)
高职课程建设既是专业内涵建设的切入点,也是内涵建设的落脚点,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如何构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方法、步骤出发,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结构设计、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构建
构建高职课程体系的意义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构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根据与职业能力形成的相关性、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认知与能力进阶规律,对一组相互关联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而形成的课程群。从世界范围来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在经历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正在向“工作过程导向”模式发展。所谓“工作过程导向”模式,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显著特点是,可以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原则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企业真实生产活动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工作过程或职业活动导向式、项目式等新型课程体系。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参与进行“工学结合”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将企业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充实到教材中。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方法和步骤 通过广泛的调研,结合本地区行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专业人才需求、专业面向领域等进行准确定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职业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分析,确定专业能力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步骤一:专业调研。专业社会调研是课程体系构建的起点,目的是解决专业准确定位问题。通过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包括数量、层次以及专业建设可行性等方面的分析,明确专业定位,进而提出人才培养目标。步骤二:岗位群分析。在社会需求调研基础上,深入企业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归纳,确定面向本专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人才培养规格要求,进而整体构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步骤三:工作任务分析。岗位或岗位群中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以掌握其具体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的职业能力。通过工作任务分析,完成从工作任务到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形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的《工作任务分析表》,并从工作任务分析结果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步骤四: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一项或若干项完整的工作行动,包括计划、实施和评估整个行动过程,反映职业岗位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及作用。针对典型工作任务展开职业分析,描述职业能力,其中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企业实践,但不一定是实际的具体工作任务。步骤五:职业能力分析。对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将职业能力细化分解为知识、技能、经验、态度,在此基础上,归纳转换为教学内容(离散状态的、非体系化的)。步骤六: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将知识点、技能点、经验点、态度点(行动领域)转换为与其对应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组合、删减,形成不同门类课程(学习领域),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形成课程体系。
图1 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步骤图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结构设计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是由各类课程构成的,也是有机且完整的统一体。支撑关键能职业力形成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为职业能力的形成提供知识、技能基础及塑造职业素养的基础课程平台;支撑职业升迁能力或岗位拓展能力形成的课程。各类课程都有自身的价值。在课程结构中具有相应的地位和作用,各类课程之间形成价值互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结构设计如图2所示。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中专业学习领域的纵向排序,即课程时序,应符合学生能力培养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职业能力由低到高排列,每个专业学习领域中的课程设计体现课程逻辑关系,即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是知识与知识的联系,前后衔接,互为支撑等;二是知识与技能的联系,知识是技能的基础,技能又是能建构完整知识的工作过程元素。
图2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结构设计图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组织实施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一般采取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指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由学生自己完成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这种教学方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强调多人分工合作和自主制定实施计划,注意运用项目管理策略和项目质量监控办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获取知识和相关技能(素质)。具体实施过程包括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教学环节。在项目教学法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准备,学习材料的准备,操作训练所需的设备、材料和场所的准备,学习小组的划分等。组织这样的课程,首先要向学生提供组织信息的材料,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教师加以指导、评价。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首先,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能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不能及时更新。在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更新教学理念,以适应新的课程体系。为此,必须通过解读国家有关政策及文件,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开展教育教学专题讲座和研讨,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考察等活动,使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条件改善和教学管理改革等方面的理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树立新的高职教育课程观。
其次,教师从事相关职业技术工作的能力、实施教学的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教学设计能力还有待提高。为此,必须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要尽可能加大行业或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专家在教学团队中的比例,保证他们的深度参与,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校企合作项目、校本培训活动以及顶岗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教学组织实施能力以及技术服务能力等“双师”素质的提升。
再次,在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教学设施设备等实训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尤其是教材建设上,还没有编写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配套教材。为此,必须加强实训条件建设,使实训基地的建设依据课程设计的要求,遵循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和专业认知规律,从专业认知到基本技能训练,从专业综合技能仿真训练到真实工作环境岗位适应性训练,进行体系化建设,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材建设方面,一是鼓励专业教师开发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教材,体现不同专业和不同培养对象特色和个性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校本教材;二是在课程改革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将各种媒体资源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立体化教材。
[1]张源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与实践[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2):59-60.
[2]高庆.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15.
[3]赵轶.探析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行动导向法[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7,9(1):76.
G715
A
1672-5727(2010)10-0136-02
王英(1965—),女,辽宁西丰人,工程硕士,山东威海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车辆工程与教学管理。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