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市小流域防洪避洪对策探讨
2010-08-14钟绍柱
钟绍柱
(富阳市水利水电局,浙江 富阳 311400)
随着富阳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日益频繁,单位国土面积上的财产净值不断增加,同样量级的暴雨洪水给小流域地区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越来越大。富阳市大量财产均位于小流域内,研究和制定科学的小流域防洪避洪对策措施,提高防洪避洪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暴雨洪水导致的灾害损失,保障公共安全,是富阳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富阳市小流域暴雨洪水灾害成因分析
小流域暴雨洪水灾害是指由于受短历时暴雨的影响,洪水暴发给人类社会系统所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溪河洪水造成的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其致灾因素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其形成、发展与危害程度是降雨、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等社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1)短历时暴雨是诱发小流域洪水灾害的直接因素。暴雨迅速汇聚成地表径流引发溪河洪水。富阳地处海陆交相影响的季风气候区,属于暴雨频发区。
(2)不利的地形地质条件是小流域洪水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富阳境内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貌以“两山夹江”为特点,低山丘陵占总面积的75.7%,水面面积占5.6%,平原谷地占18.7%,素有 “八山半水分半田”之称。全市分布着众多山溪性河流,形成区域相对独立的小流域。山地坡度较陡,河床比降大,河流源短流急,水位暴涨暴落,经常形成暴雨洪水灾害。而富阳部分山丘区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容易发生泥石流和滑坡的现象。
(3)人类活动加剧了小流域洪水灾害的发生。为发展经济,山丘区资源开发和建设活动频繁,对地表环境产生了剧烈扰动,而且许多居民房屋选址在河滩地、岸边等地段,或削坡建房,一遇暴雨洪水,极易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
2 富阳市小流域暴雨洪水灾害特点
通过以往的灾害分析,富阳市小流域暴雨洪水灾害主要有以下特点:
(1)突发性强、预测预报难度大。从降雨到灾害形成历时短,一般只有几个小时,甚至不到1 h,加之山丘区监测站网覆盖率低,给灾害的预测预防带来很大的困难。
(2)来势猛,成灾快,破坏性强。富阳市山区地区山高坡陡,溪流密集,洪水汇流快,陡涨陡落,来势凶猛,往往几个小时成灾受损。1991年9月17日,受18、19号台风外围影响,富阳境内普降特大暴雨,其中大源站1 h测得降雨量101 mm,各小流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共有220个村14.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
(3)季节性强,频率高。主要集中在汛期,尤其是梅汛期和台汛期。1991年 “9.17”、1994年 “6.18”、1996年“6.30”、1997年 “7.11” 等洪灾均发生在梅汛期和台汛期。
(4)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这类洪水灾害发生在易成为暴雨中心的山丘区,如万市镇的南新溪和南安溪流域、洞桥镇的三溪流域、壶源江流域、里山溪流域、渔山溪流域、常绿溪流域等。
(5)范围集中,灾后恢复困难。
3 富阳市小流域暴雨洪水灾害的重点区域和风险分区
根据历史统计的山洪灾害情况,平原地区小流域受灾情况较轻,而山区小流域受灾情况相对就较为严重,受灾较严重的区域见表1。
表1 富阳市小流域暴雨洪水灾害分布表
续表1
通过水文水利计算,结合富阳地形地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河流水系的实际情况,分析小流域洪水灾害可能发生的类型、程度及影响范围,可以将富阳小流域暴雨洪水灾害风险分区按以下原则进行划分:
危险区:在10 a一遇或不到10 a一遇洪水条件下,会造成人员伤亡以及房屋、设施严重破坏的易受灾的危险区域。
警戒区:在10 a一遇至20 a一遇洪水条件下,需要通过水利工程保护,才能保证人员居住相对安全,生产活动基本不受山洪灾害影响的区域。
安全区:在20 a一遇以上洪水才会有山洪威胁,在其余情况下居住相对安全,生产活动基本不受山洪影响的相对安全区域。
重点防避区:居民区、学校、厂矿企业等人员比较密集的当前缺乏必要防范措施的危险区和警戒区。包括位于小流域溪河顶冲点、汇流点、弯道入口等周围有居民居住的区域。
统计各小流域的行政村及其居住人口、房屋、单位等详细数据,确定危险区、警戒区、安全区。
4 防洪避洪的主要对策与措施
由于小流域暴雨洪水灾害有上述特点,对灾害威胁区内的人员和财产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不一定合理。小流域防洪避洪应当按照“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防避结合、以避为主”的原则,防避方案应当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人员伤亡放在首位,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工程措施相结合。
4.1 非工程措施
主要包括加强防洪避洪知识宣传、开展小流域暴雨洪水灾害普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落实责任制并编制预案、实施搬迁避让、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防灾管理等。
(1)加强防洪避洪知识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洪避洪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小流域防洪避洪成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开展小流域暴雨洪水灾害普查。大力开展灾害普查,研究制定小流域暴雨洪水灾害发生的临界雨量或特征点水位,为灾害预警提供较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比如常绿溪流域,当盛村雨量站3 h雨量40~50 mm或日雨量80~90 mm时可能出现一般险情,当盛村雨量站3 h雨量50~60 mm或日雨量90~100 mm时可能出现较大险情,当盛村雨量站3 h雨量超过60 mm或日雨量超过100 mm时可能出现重大险情。
(3)建设监测预警系统。监测系统包括气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系统,每个易发生暴雨洪水灾害的小流域均须在特征点布设监测点,通过网络连接至乡镇和防汛指挥部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根据监测结果发布预警信号。根据《浙江省小流域防洪避洪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的规定,洪水灾害临界雨强预警等级划分为3级 (III、II、I),按照发生洪水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黄色、橙色、红色,3种颜色预警信号分别代表较重、严重、特别严重。
可以根据各地历史习惯,事先规定乡镇和行政村避洪预案中报警的方式和识别信号,信号可选用报警器、高音喇叭、打锣、吹号或鸣枪等手段,并指定专人负责发布实施。
(4)落实责任制并编制预案。乡镇、街道建立由行政一把手担任组长的小流域防洪避洪领导小组,行政村成立由村长担任组长的防洪避洪小组。编制各小流域和各行政村的防洪避洪预案,组织预案演练,落实各项工作。明确防洪避洪安全撤离的路线和到达的目的地。撤离路线应保证安全、畅通、快捷。撤离目的地应确保撤离群众的短期居住和生活的要求。
(5)实施搬迁避让。对处于灾害危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势低洼而治理困难的地方的居民拟采取永久搬迁的措施。
(6)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防灾管理。制定和完善与山洪灾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是规范山丘区人类活动、提高小流域防洪避洪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小流域暴雨洪水灾害易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加强溪河、防灾设施的管理,以维护溪河泄流能力,确保防灾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4.2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溪河整治和堤防建设、病险塘坝水库加固、水土保持等。
(1)在分析溪河沿岸社会经济情况、主要防护区的防洪要求及河道现状行洪能力的基础上,按照分级分区设防、分段整治、综合治理的思路,进行溪河整治和堤防建设。
(2)对一旦溃坝将造成山洪灾害防治区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病险塘坝水库,通过采取综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险,确保安全运行,同时也可以恢复和完善塘坝水库应有的防洪减灾功能。
(3)根据山洪灾害防治区内水土流失特征、分布规律、成因,采取植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强降雨引发的泥石流治理难度大,但它的发生与森林植被覆盖率有很大的关系,可以采用以针阔叶混交林为主、林灌草多层立体交错覆盖的造林结构,层层截流降水,减轻地表侵蚀,防止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禁止毁林开荒和顺坡耕作,25°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经济果林坡改梯,修建水平带、排水沟,实行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种植、垄种、草田轮作,推广少耕、免耕、覆盖耕作等保土耕作措施;在容易滑坡、崩塌的沟坡、谷坡、山坡采取削坡减截、排水抗滑、支挡等护坡工程,在沟中修建谷坊、淤地坝等固沟工程,巩固沟床、稳定沟坡,减轻沟蚀,控制崩塌、滑坡;在容易发生泥石流沟中修筑各种形式的拦挡坝,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拦截砂石,削弱泥石流的流量和能量;通过排导设施改善泥石流流势,让泥石流避开公路、村庄等重要设施,减轻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