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理论的创意产业集群培育对策研究

2010-08-10郑文兴

海峡科学 2010年11期
关键词:共生集群园区

郑文兴



基于共生理论的创意产业集群培育对策研究

郑文兴

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创意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发展创意产业的一种重要形成,针对如何促进创意产业集聚和发展的问题。该文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对集群的共生机理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创意园区建设的现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创意产业 创意产业集群 共生机理

1 引言

随着创意经济在全球的兴起,创意产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好莱坞的娱乐业、斯德哥尔摩的音乐产业等实践的成功都充分证明,创意产业的集群化不仅为创意产业提供了空间载体,还为其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功能和要素的聚集[1],成为发展创意产业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因此,愈来愈多的政府通过创意园区的形式有意识地对创意产业的集聚进行引导,然而,在创意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如何促进产业在园区内集聚和发挥集聚的协同效应就成了规划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从共生理论的角度出发,探索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路径。

2 创意产业的共生集聚

2.1 创意产业集聚现象

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运用,用潜力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随着创意产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渗透,创意产业的特定要素逐渐开始出现在特定的地理空间聚集的现象,产业的集聚化发展增强了创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促进产业演进,因而成为各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规划和培育的重要战略目标。如纽约形成了以服装业和出版业为集聚的城市从而成为美国第一大港;好莱坞集聚了大量的影视和娱乐业的企业,成为全球最大最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集聚地[2];巴黎形成以服装时尚设计为代表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引领了国际时尚;根据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在空间布局上也已初步形成六大创意产业区域。

2.2 创意产业的共生集聚

“共生”一词来源于生物学,由于共生是一种普遍的行为,因此共生理论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社会科学领域。我国学者袁纯清将共生理论引入国内并应用于经济管理领域中,并指出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模式形成的关系[3]。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定义,创意产业集群是创意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它将创意产业的资源集合在一起,使创意产品的创造、生产、分销和利用得到最优化一种产业集聚形式[4]。因此,创意产业集群的本质是共生,通过集群内部产业链的分工与合作构成了共生网络[5]。因而,创意产业共生集聚即创意园区内的企业共生集聚是创意产业相关的企业通过共生界面平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产生和分配共生能量形成的关系网络。

3 创意产业集聚的共生形成机理

3.1 创意产业集聚共生的基本构成要素

根据上文所述的创意产业共生集群,并结合共生系统中包含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本文构建了如图1所示创意产业集聚共生关系图。其中,E表示创意产业集群所处的环境,M1,M2,M3表示相应的集群内部各共生单元对应的共生模式。

图1:创意产业集聚共生的关系图

3.1.1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能量生产与交换单位,创意产业集聚的共生单元包括了创意产业中的创意企业、与其产业链上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以及创意中介机构,并且各共生单元所处的地位并不相同,在产业链的某一结点上可能存在实力较为强大的企业,从而成为集群内的主导企业,造成各共生单元的地位不同。

3.1.2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包含了除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根据其对共生单元的影响,可分为正向、负向和中性的环境。创意产业共生集聚中的共生环境包括了经营管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策环境等[6],各环境要素为创意园区内的企业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3.1.3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也称共生关系)是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结合的形式,反映了共生单元间的作用方式和强度,包括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这四种共生行为模式。创意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关系可以用上述的四种行为模式进行描述,不同类型间的企业共生模式可能不一样,并且当集群内的企业间依存度不太高时,其共生模式为非对称互利共生或部分偏利共生[7]。当然,共生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共生单元或共生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集群内部的企业共生关系最终会趋向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

3.2 创意产业集聚共生动因分析

针对创意产业在特定地区集聚的现象,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其形成的内在原因。一般来说,规模经济、集体效率和创新优势等被认为是创意产业集聚形成的发展的动力(Nesta,2003;Caves ,2004;Pumhiran , 2005 ; Weiping,2005),也有学者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指出产业知识链的整合是创意产业集聚的原因(王发明,2009)。从共生的角度出发,促进创意产业共生集聚形成及发展的原因可归结于以下几点:

3.2.1共生单元间竞争的推动作用

从推动创新的角度上看,集群增强了创意产业的竞争压力或动力并产生激励机制[8]。对于集群内的企业来说,同类企业的集聚加剧了产业内的竞争,出于加强企业竞争力的角度考虑,各企业会加快技术的创新,积极推动产业内部的分工细化和产业链的延伸。集群产业内部竞争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缩小各创意企业间的竞争实力差距;另一方面,有效地增强了集群产业的整体实力。

3.2.2互惠共生模式带来的规模经济

由于创意产业共生集群中的企业是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在联系,即是与创意产业有关的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配套服务的聚集,并通过市场不断选择形成的产业集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创意产业集群就形成了“产业生态群落”,不同类型企业通过提供互补性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达到了互惠共生的目的。同时,创意产业集群中这种互惠共生的集聚模式有利于各共生单元共享包括静态的公共设施以及动态的技术、知识创新扩散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

3.2.3共生关系网络的协同作用

创意产业集群内企业在空间上的共生行为,其实质是创意产业内部企业基于共有的“社会资本”的一种集体行为。正如Blau(1977)所指出的,“社会关系取决于接触的机会”[9],产业集群为产业内企业社会资本的形成创造了接触的机会,通过集群形成的共生关系网络不仅为集群内企业提供人才的聚集、信息的交流,并且各共生主体通过共同的学习与互动,也激发了新的创意的产生。此外,嵌入在特定区域、经济社会网络中的创意产业集群内企业形成了共同的创新文化、行为规则[10]等,共生成员之间具有高度的信任,从而使共生网络产生粘性,为凝聚和吸引集群内外的企业,扩大集群的规模提供了动力。

4 优化创意产业集群共生的策略建议

通过上文对创意产业共生集群动因的探讨,结合目前创意园区建设的现状,本文认为优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策略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4.1 优化共生环境,促进共生关系转变

要引导集群内共生企业向互惠共生的模式进化,这就涉及到了共生环境的优化问题。首先,政府机构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包括产业制度层面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制度,规范集群内企业的行为,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其次,在园内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满足园区内企业对各类管理服务的需要,为各类型的创意企业建立起成本低、效率高的市场环境。最后,提倡一种开放、宽容的社会文化,为创意企业塑造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发挥其推动经济的作用。

4.2 合理的产业集聚,增强集群的竞争力

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加强了企业竞争力是建立在合理的共生密度的前提下,否则将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在吸引同类企业进入园区时应考虑到在该共生系统中同类企业的数目。同时,为了避免过度竞争的情况,通过产业链招商的形式,有意识地引进创意产业链中互补性的相关企业,从而达到共生互补的目的,增强了整个集群的竞争力。

4.3 加大对创意中介机构扶持,构建良好的共生网络

创意中介机构是构成共生关系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集群内部起到粘合剂的作用,通过加大对创意中介机构如创业服务中心、研究中心等的支持,在园区内建设起相应的创意中介机构,为共生集群系统中的其他企业获得人才、资金等积累了有益资源,推动要素在各共生企业间的流动,从而激发创意、创新的产生。

5 结语

本文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创意产业集群构成的生态系统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共生系统中的三要素,认为共生单元间、共生模式以及共生关系网络这三个要素影响创意产业共生集聚,并给出相应的策略建议。当然本文仅仅是应用共生理论中的某一个方面对创意产业的集群进行研究,基于共生理论在的创意产业集群研究中还有很多的视角,如还应用共生理论中的质参数和量参数对创意产业集群进行定量的描述也是未来可研究的方向。

[1] 褚劲风.国外创意产业集聚的理论视角与研究系谱[J].世界地理研究,2009,(1):108-117.

[2] Allen Scott. On Hollywood, The Place The Industry[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3] 袁纯清.共生理论——兼论小型经济[M].天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4] 刘奕,马胜杰.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政策[J].学习与探索,2007,(3):136-138.

[5] 王发明.创意产业集群化:基于知识的结构性整合视角[J].软科学,2009,23(3):23-27.

[6] 李玉敏.基于共生理论的创意产业集群培育[J].集团经济研究,2007,(236):263-264.

[7] 陈秋玲,吴艳.基于共生关系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上海18个创意产业集群实证[J].经济地理,2006,26(增刊):84-87.

[8] 严红梅.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研究——基于波特集群竞争理论分析视角[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4):38-42.

[9] Peter Blau ,Inequality and Heterogeneity :A Primitive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Free Press, 1977.

[10] 南岚.港口物流产业集群共生结构的构建[J].改革与战略,2009,25(12):5-11.

猜你喜欢

共生集群园区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园区的开放样本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