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江中上游流域降水径流变化分析
2010-08-08王益军李学勤石代军
王益军,李学勤,石代军
(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通化分局,吉林 通化 134500)
1 流域概况
浑江是鸭绿江右侧的一大支流,地处长白山主脉和龙岗山脉之间,发源于浑江市的三长岭、枫叶岭和大板面岭,在吉林省和辽宁省的交界处注入鸭绿江。浑江属山溪性河流,河床比降大,水流急,洪水涨落快。海拔一般在350~1 200 m之间,最高处位于石湖乡境内东老秃顶子,海拔1 589 m。浑江流域是台风和华北气旋路径之地,洪水频繁,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升温较快,干燥多风;夏季温暖湿润,降水集中;秋季凉爽降温快,霜来早,多晴日;冬季漫长,干燥寒冷。浑江流域水资源丰富,两岸水利电灌工程星罗棋布,尤以中、下游水利工程较多,主要支流有大罗圈河、哈泥河蛄河。通化水文站是浑江中游主要控制站,流域面积4 731 km2,本站以上河长118 km。
2 降水特性
2.1 降水量年内分配
经过对浑江通化站以上雨量站点1956—2008年资料进行分析,浑江通化站以上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49.2 mm,汛期(6—9月)平均降水量为584.4 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8.8%,是12—2月降水量的15倍;3—5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7.8%;10—2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3.1%。由此看出,浑江通化站以上降水量年内变化不均,季节变化十分明显,降雨集中在夏季,尤其是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46.1%。
2.2 降水量年际变化
浑江通化站以上流域年降水量存在着丰、枯交替出现的变化过程,1976—1984年连枯期最长,9年平均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小13.3%;1999—2003年连续5年枯水期,平均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小9.68%;1968—1970年,1988—1990年均有连续枯水现象,模比系数分别为0.85,0.84。1959—1964年连丰期最长,6年平均年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多15.1%;其次是1971—1975年,5年平均年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多14.6%;1985—1987年偏丰程度最大,3年连丰期平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多23.9%。
各站最大年降水量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倍以上,极差最大的八里哨站1960年与1978年之差达854.2 mm(见表 1)。
2.3 暴雨特性
浑江水汽和地形条件有利于暴雨的形成。夏天受西南和东南季风爆发可引导的气旋、台风影响,以及西风带的冷涡影响,水汽充沛,辐合抬升强,区域性暴雨和局地暴雨盛行,且多集中在7,8月份。以通化站为例,最大24 h平均降水量为72.7 mm,其中超过100 mm的有6次,均发生在7,8月份。建国以来浑江流域发生过3次较大范围大暴雨,分别为1957,1960,1995年,在浑江通化站形成了实测前三位大洪水。
表1 浑江通化站以上流域主要站年降水特征统计表 mm
3 径流特性
浑江属湿润地区,平均年径流系数为0.5~0.6。浑江通化站以上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1.1亿m3,其中哈泥河为3.57亿m3,大罗圈河为3.43亿m3。受季节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径流年内分配不均,枯水期河水主要靠地下水补给,流量小而稳定;洪水期流量变化较大,7,8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45.2%,12-2月仅占2.7%。年际变化大,历年最大径流量是最小径流量的3~4倍(见表2)。
表2 浑江通化站以上流域控制站径流特征统计表
浑江水量主要靠雨水和雪水补给,年最大洪峰出现时间多发生在7,8月份,且多为暴雨洪水,洪水暴涨暴落,流速较大。有时因冬季降雪过多,春汛大于夏汛,如浑江通化水文站1967年和1987年4月份均发生中等洪水,为全年最大洪水。浑江年平均发生洪水1.35次,流量年内变幅很大,如通化站1960年8月洪峰流量5 880 m3/s,而同年1月最小流量仅为7.32 m3/s。
4 降水径流变化趋势
从浑江通化段降雨-径流关系分析,相关系数为0.904,相关系数的误差仅为0.029,相关性较好,说明通化段以上地下水资源总体开采较为合理。
以通化站1956—2005年50年径流资料分析,年径流系列中前20年资料有7年年径流量小于历年均值,占35%;而后30年资料中,有22年年径流量小于历年均值,占73%,尤其是1976—1984年连续9年枯水。浑江流域年降水资料也有此规律,前20年资料有5年年降水量小于历年均值,占25%;而后30年资料枯水年组增多,有21年小于历年均值,占70%。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1956—1975年平均值分别比 1996—2005年平均值大8.1%和30.0%,即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见表3)。
表3 浑江通化站以上流域年降水量、年径流深分组统计表
浑江有连续枯水年或连续丰水年等特点,且水资源年内不均。6—9月雨量占全年的70%,雨水过分集中,造成汛期水量弃水,而到非汛期水量缺乏,水量不能充分利用。从通化站资料分析,列为枯水年的 1970,1977,1978,1979,1980 年均发生过水灾。其中1970年通化站24 h雨量达93.7 mm,产生洪峰3 340 m3/s,为实测第四位洪水。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旱灾较为频繁,汛期通化市区局部暴雨成灾,并引发泥石流。
浑江可利用水资源减少,也与近年来的水质污染影响有关。通化市是水质型严重缺水城市,城市用水来源以地表水为主,用水量比重较大的是工农业用水,如2005年通化市市区工业及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市区用水量的78.5%。
以上分析说明,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农田灌溉用水增多,水库、塘坝增加,受人类活动影响,植被遭破坏,水面蒸发加大,枯水年人为蓄水、灌溉,丰水年却不能有效拦蓄水量,而且枯水年逐渐增多,如1995年浑江发生较大洪水,之后1997—2003年连续7年枯水,春季旱情严重。因此,加强植被保护,提高水患意识,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是当务之急。需增加控制性工程,扩大调节库容,对天然水量进行调蓄,避免人为用水浪费,产业布局不合理、水污染加重等不合理现象,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