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孢蘑菇培养料前发酵贴堆试验*
2010-08-08张祖堂邱春锦卢翠香龚国桢蔡开地黄金华
张祖堂,邱春锦,卢翠香,龚国桢,蔡开地,黄金华
(1.福建省莆田市农科所,福建 莆田 351144;2.福建省莆田市黄石水南,福建 莆田 351144;3.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土肥站,福建 莆田 351100;4.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农技站,福建 莆田 351100)
双孢蘑菇在中国的栽培,基本上还以人工为主,堆料发酵是蘑菇生产的关键环节,不管是一次发酵还是二次发酵的前发酵,传统上料堆宽度都要求1.8 m~2.0 m,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培养料前发酵工艺进行了创新,变大堆料为小堆料,变单堆为贴堆,在生产应用上已取得初步成效[1-6],为进一步验证贴堆对培养料品质、蘑菇产量等因素的影响,以及获得最合理贴堆宽度,做如下对比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福建农科院食用菌所提供的As2796。
1.1.2 试验料堆配方
试验料堆配方见表1。投料量及配比为稻草2800 kg、牛粪 500 kg、尿素 40 kg、过磷酸钙 90 kg、石膏 90 kg、碳酸钙40 kg、石灰60 kg。料堆体积38.64 m3,适栽面积144 m2。
1.1.3 菇房及其它
在田园搭建的竹架塑料菇房,两竖共12层架,面积144 m2;覆土材料就地取田园土,覆土厚度3.5 cm;菌种采用麦粒菌种,750 mL标准瓶,播种量每144 m2播种120瓶。
表1 不同处理的培养料的堆料方式
1.2 试验方法
大堆料宽度为1.8 m (CK),于2009年10月25日按《双孢蘑菇栽培规程》的要求进行提前单独预堆,10月27日,翻堆后,单独建堆,宽度1.8 m,高度1.5 m。与此同时, 小堆料按不同宽度 0.6 m (A)、0.8 m (B)、1.0 m(C)、1.2 m (D),进行贴堆建堆,即把料建成条垛式料堆,一层稻草,一层牛粪,不加其它辅料,如砌砖式尽量垂直,堆到高度1.5 m。然后,贴靠已建成的料堆,并排再堆成同样规格的小料堆,接着再贴堆,根据需要堆成若干个条垛状并排紧贴又相对独立的小料堆群。料堆群建成后,每天淋水2次,每次水从料堆中不断流出时止。10月30日、11月2日、11月5日分3次对所有的料堆进行翻堆,宽度1.8 m的料堆翻堆时单独建堆,其它的料堆仍然采用并排贴靠堆法,翻建堆过程中添加化肥和其它辅料。比较不同处理的培养料的前发酵情况,统计用工情况。11月7日,前发酵结束,培养料进菇房后发酵,后发酵分2次进行,其它操作和管理方法按 《双孢蘑菇栽培规程》,测定不同料堆宽度、蘑菇产量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前发酵不同料堆的用工成本
前发酵不同料堆用工情况见表2。
表2 前发酵堆料用工情况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以堆制3500 kg培养料计,贴堆前发酵比大堆前发酵可节约用工成本180元~200元,节约用工成本,这是因为贴堆料少1次翻堆,堆小好翻且便于流水作业。
2.2 前发酵结束后不同堆料发酵质量的比较
发酵结束后不同堆料发酵质量的比较情况见表3、表4及图 1。
表3 前发酵结束后堆料的消耗情况
表4 前发酵结束后培养料非量化指标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小堆料贴堆发酵与大堆前发酵相比,发酵更均匀、适熟。这是因为小堆与小堆之间并排贴在一起,减少了料表皮面积,而堆与堆之间隔缝又巧妙地解决发酵中通气问题,减少嫌气发酵,按照料堆横断面分层理论[2],贴堆能减少干燥层Ⅰ和嫌气层Ⅲ的比值,而显著提高好气发酵层Ⅱ的分量 (图1),使培养料发酵均匀,发酵效果显著提高。
图1 大堆单堆与小堆贴料料堆横断面比较图
2.3 培养料贴堆前发酵对双孢蘑菇的增产效应
各处理产量情况见表5。
表5 各处理产量
从表5可以看出,与大堆前发酵相比,贴堆前发酵能有效地提高双孢蘑菇单产。其中,宽度0.8 m的贴堆产量最高,为11.92 kg·m-2,平均生物学效率达49.04%,与对照相比,单产提高2.99 kg·m-2;宽度1.0 m的贴堆产量11.84 kg·m-2,二者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宽度0.6 m和 1.2 m 的贴堆产量分别为 11.15 kg·m-2和 10.35 kg·m-2,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水平。
3 小结
贴堆前发酵采用并排贴靠式小堆群,料堆窄,翻料省力,料堆贴靠一起,便于流水作业,可以降低用工成本。
贴堆前发酵堆与堆之间并排贴在一起,减少了料表皮面积,又巧妙地解决发酵中通气问题,显著提高好气发酵层的分量,发酵效果和蘑菇单产得以提高。贴堆宽度以0.8 m为宜。
[1]王贤樵.双孢蘑菇栽培规程[R].福建省计量局,1990.
[2]黄年来.自修食用菌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张祖堂,龚国桢.双孢蘑菇培养料贴堆再发酵技术[J].中国食用菌, 2009, 28(2): 29-30.
[4]李宇伟,连瑞丽.双孢蘑菇堆肥发酵技术关键及改进[J].中国食用菌, 2008, 27(2): 65-66.
[5]蔡开地,黄金华.蘑菇三次发酵高效优质栽培技术[J].中国食用菌, 2008, 27(1): 29, 33.
[6]马琴,王海旺.蘑菇培养料酵素菌发酵与二次发酵的对比试验[J].食用菌, 2005, 25(3):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