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现状动机与效应
2010-08-07王春波胡剑波
王春波 胡剑波
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作为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得到了很大发展。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5年以来,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第五次兼并与收购浪潮,跨国并购交易额急剧增长,促使跨国并购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而绿地投资则退居次要地位。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跨国并购在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在这种国际经济背景下分析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动机及对我国经济产生的正负影响,将有助于我国采取积极的态度
和有效的监管措施,促使外资企业和我国企业实现互利共赢。
一、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现状及国际比较
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的两种典型方式包括绿地投资(Greenfield Investment)和跨国并购(Cross-border M & A)。这两种形式的共同之处在于跨国公司以股权参与方式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或参与其经营管理。具体来讲,绿地投资是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在东道国境内设立部分或全部股权归其所有的企业。而跨国并购是由企业国内并购概念引申扩展而来的,是企业国内并购在开放经济中或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跨国延伸。联合国贸发会议对跨国公司并购做出了相应的划分,跨国并购包括跨国兼并和跨国收购两方面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作为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入90年代,特别是1995年以来,国际上并购浪潮迭起,跨国并购交易额急剧增长,在世界FDI总额中的比重迅速上升(见图1)。例如:1999年全球FDI总流量达到8650亿美元,其中跨国并购总额达到7200亿美元,占全球FDI总额的83.2%。2000年以后,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和主要投资国汇率变动的影响,跨国并购规模开始下降,增长速度下降,但全球跨国并购仍占较大比重。2007年下半年,尽管开始出现金融和信贷危机,但在三大类经济体——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期经济体(东南欧国家和独立国家联合体)中,FDI总额都在继续增长。据《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2007年全球FDI金额达到18330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全球跨国并购交易额达16370亿美元。因此,从整体上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2007年全球跨国并购没有产生明显的削弱影响。相反,2007年下半年出现了一些很大的交易,包括银行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交易——苏格兰皇家银行、富通银行和西班牙国际银行组成的银团以980亿美元收购荷兰银行控股公司,以及力拓矿业集团(联合王国)收购加拿大铝业集团(加拿大) 。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加深,全球跨国并购交易总额幅度势必会降低。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最近20年来跨国并购涉及金额以42%的速度增加。国际上跨国并购金额在国际投资中已占据超过70%的份额,这说明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全球FDI的主要方式,而绿地投资则退居次要地位。
中国政府从1980年批准建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至今,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走过近30年的路程。跨国公司在华并购整个历程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密切相关,整体上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外资并购酝酿准备期或萌芽期(1980~1990);二是外资并购缓慢增长期或过渡期(1991~2000);三是外资并购的快速成长期或发展期(2001~至今)。与跨国并购成为全球FDI主要方式不一致的是,跨国并购在我国实际利用FDI总量中一直处于次要位置。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0年跨国公司在华并购额为22.47亿美元,占当年我国实际利用FDI总额407.72亿美元的5.51% ;2004年为67.8亿美元,占当年实际利用FDI总额606.3亿美元的11.18%;2007年一举突破100亿美元,为186.6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占我国实际利用FDI总额826.58亿美元的22.59%,但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跨国并购比重仍旧较低。因此,从客观上讲,目前我国利用FDI仍然是以绿地投资为主,但随着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将逐步成为跨国并购的重要目标国。
二、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动机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之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经济生活中成为一种“现象”、一个“热点”,是有其必然性的,而这种必然性是由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来决定的,在此,我们可以从外资企业和中方企业两个方面来分析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动机。
(一)外资企业的并购动机分析
1.进行全球资源整合,跨国公司国际竞争延伸至中国。从全球范围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技术进步、政府管制放松、运输成本降低等条件的推动下,产业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各国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竞争联动性增强,表现出全球化竞争格局。就跨国公司而言,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不仅包括某一单一价值活动的竞争,还包括上、下游各环节价值活动全方位的竞争,因此,跨国公司就需通过对全球分支机构的整合或扩张,将过去缺乏协调的母子公司结构变成协调一致的全球价值链体系,即形成一体化的网络组织。
2.寻求并开拓中国市场,获得销售渠道。国内市场的有限性迫使跨国公司将目光转向海外,开拓国外市场,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或其他市场的出口。原因在于跨国公司的高层领导都清楚地意识到,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对于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过去,中国吸引外资的优势主要在于廉价的劳动力、自然资源和政府的优惠政策,在这种情况下,“绿地投资”方式成为外资的主要选择。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购买力得到了极大提高,与此相适应,中国市场日趋活跃和快速成长。但从总体上看,中国市场远未饱和,特别是某些产业,由于在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潜在需求有待挖掘。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后,通过收购本土企业能够迅速得到这些销售渠道,为他们节约大量新建销售渠道的时间,在竞争中抢占有利时机。
3.获得并整合生产能力,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之下,跨国公司通过海外并购,可以有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的宏观经济目标。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自由化为全球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而中国由于巨大且高速增长的市场和庞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势必要成为这一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正因如此,跨国公司在进行全球投资战略的调整中,中国成为首选的投资目的地和理想的公司地区总部所在地,大型投资项目纷纷迁入中国,并将中国定位于全球生产和制造中心。外资通过并购方式在中国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将大大节省时间,并迅速获得并整合现有的生产能力。
此外,跨国公司并购中国企业的其他动机还有:规模经济、降低成本、资本增值、避税、获得税收优惠、规避商业周期风险以及利用中国良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科技资源、时间资源等。
(二)中方企业的并购动机分析
1.引进管理与技术。中国企业与国外一流企业相比,在技术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通过外资并购,将有助于我国企业发展迫切需要的管理与技术。例如,2004年,商务部同意赛格集团将所持赛格三星14.09%的股份转让给三星康宁(马来西亚)公司。至此,三星康宁方面累计控制赛格三星35.46%的股权,超过赛格集团和深圳赛格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持有的35.39%股权,成为公司实际上的第一大股东。国资委方面强调,该项批复主要是为了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