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做好政府投资效益审计
2010-08-03李美华
李美华
一、效益审计要贯穿政府投资全过程
效益审计主要审查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投资项目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性以及项目建设后的投资效益水平高低等。因此,投资项目效益审计应是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效益审计。项目建设的科学性,项目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性,决定了投入使用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高低。
(一)立项决策效益审计。投资决策是决定项目前途的首要环节,一个决策有问题的投资项目,再规范的管理也于事无补。立项决策分析评价首先评价其决策程序是否合规,审批事项是否经相关部门审批,项目是否应有政府投资。项目确定的目标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具有可实现性。项目方案和目标的选择是否经过比较,论证是否充分,是否为最佳选择。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否通过定性或定量分析加以衡量。项目的资金来源是否明确,预算安排是否科学、合理。
(二)施工阶段效益审计。施工阶段是建设项目由“纸上谈兵”变为“项目实体”形成固定资产的实施过程,也是政府投资能否实现立项决策时所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的关键阶段。该阶段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实现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因此,审计应重点审查项目建设单位、工程监理单位以及施工单位是否根据各自的职责范围,建立健全了相应的内控制度并有效执行;是否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以确保工程施工期间各环节的畅通;审查工程质量、工期、造价在施工阶段是否得到有效控制。
(三)竣工阶段的效益审计。要对项目概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是否按概算规定内容建设,有无随意改变建设内容、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概算外投资等问题;有无弄虚作假、虚列建设成本问题。审查项目竣工决算,把好资金结算关。通过严格的竣工验收和结算审计,审查工程量和工程造价,合理确定项目投资总额,确定建设成本的真实性、合法性,并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损失,提高项目投资效益。
(四)使用阶段的效益审计。对于盈利性的项目主要审计投资运营状况,通过对运营状况审计,客观评价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分析影响项目效益的因素,以便更好地促进项目投资效益的提高。对于非经营性项目,就不以盈利性为审计重点,而应该把审计重点放在看是否对当地的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文明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更加重视社会效益审计
社会效益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我国目前没有明确的规定,可以主要审计以下几点。
(一)审计建设项目对劳动者履行责任的情况,包括工作条件和环境改善情况,劳动保护措施及投入情况,法定节假日执行情况。
(二)审计建设项目建设使用过程中履行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责任情况,对周边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等。
(三)审计建设项目是否能够提高城市品位、具有改善投资环境和人民生活的作用。
三、树立效益审计是综合审计的理念
效益审计要整合审计机关的优势资源。为了保障政府投资效益审计有所突破,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树立“综合”审计理念。通过整合工程审计、财务审计、农业环保审计等方面审计力量,成立复合型审计组,开展投资效益审计。
四、探索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投资效益审计体系
由于在政府投资的使用过程中,没有一个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效益标准。因此,建立合理的、可操作的指标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这也是政府效益审计得以稳步推进的瓶颈所在,也是开展政府投资效益审计研究与实践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当引入宏观经济效益和公共绩效的评价指标,逐步建立一套既能有效反映动态过程控制质量又能反映审计实施效果的、既客观公正又简便易行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不是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政府投资项目;在经济指标的设置上既要重视反映对当地经济增长短期绩效指标,又要重视长期绩效指标;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各类指标设置上注重绩效与公平结合,保持独立性;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政府投资进行效益评价,剖析造成损失浪费原因,揭示建设体制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宏观政策性建议,有益于实现政府投资审计的最终目标,即节约政府投资,减少损失浪费,促进提高投资效益。所以,政府投资效益审计是政府投资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