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电设备制造业技术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0-07-30宫晶堃于渤郝升宾
宫晶堃,于渤,郝升宾
(哈尔滨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1 发电设备制造业技术变迁与轨迹分析
发电设备行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火电、水电、核电和新能源发电几种主要形式。发电设备主要包括火力发电设备、水力发电设备、核能发电设备和新能源发电设备,因此,发电设备制造技术主要包括 4方面,具体如图 1所示。
图1 发电设备制造业技术的构成
1.1 火力发电技术变迁与轨迹分析
1.1.1 火力发电历程
世界火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共有百余家,包括汽轮机、发电机、锅炉,年生产能力约 1.4亿 kW,主要集中在美国(通用电气、西屋、燃烧工程公司、福斯特·惠勒等)、俄罗斯、日本 (日立、三菱、东芝等 )、德国(西门子)、瑞士(ABB)、法国 (阿尔斯通)、英国、意大利(安萨尔多)等几个工业大国。
19世纪以来,汽轮机的发展就是在不断提高安全可靠性、耐用性和保证运行方便的基础上,增大单机功率和提高装置的热经济性。汽轮机的出现推动了电力工业的发展,到20世纪初,电站汽轮机单机功率已达10MW。随着电力应用的日益广泛,美国纽约等大城市的电站尖峰负荷在 20年代已接近 1000 MW,30年代初又出现了 165MW和 208MW的汽轮机。此后的经济衰退和第 2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汽轮机单机功率的增大处于停顿状态。20世纪 50年代,随着战后经济发展,电力需求突飞猛进,单机功率又开始不断增大,陆续出现了325~600MW的大型汽轮机;20世纪 60年代制成了 1000MW汽轮机;20世纪 70年代,制成了 1300MW汽轮机。现阶段,许多国家常用的单机功率为 300~600MW。
近年来,国外主要着眼于提高发电机组的可靠性、经济性、负荷适应性、强调环境保护及自动化水平等技术性能。20世纪 80年代以来,火电设备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时期,主要着眼于提高效率、降低污染、低耗能、低成本,机组向高参数、自动化方向发展,单机容量大多为 600~800MW,也有不少 1000 MW机组,而目前大多为超超临界机组。面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各国十分重视开发和使用新的高效燃烧技术,高温燃气轮机技术,常压、增压循环流化床技术和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世界火力发电设备的发展情况如图 2所示(汽轮机发展情况)。
图2 世界火力发电设备(汽轮机)发展散点图
几十年来,我国发电设备经历了多次的升级换代,设备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20世纪 50年代初,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创建初期,上海基地引进了原捷克斯洛伐克中压 6~12MW火电机组制造技术,哈尔滨从原苏联引进了中压 25~50MW火电机组制造技术,奠定了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的基础。1966—1976年,是向大容量、高参数机组发展的时期,期间还为 300MW及以下机组的研制和 600MW机组的预研做了大量工作。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于 1975年制成第 1套超高压 200MW火电机组,同年又进一步向开发双缸双排气 300MW机组攀登。上海电气集团公司于 1971年制成国内第 1套亚临界压力 300MW机组。在这期间,我国火电设备制造技术逐步突破 20世纪 50年代原苏联和捷克的技术,更广泛地借鉴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新技术,研究开发更适合我国国情的新产品。
1976年至今,是大功率发电机组上等级、上水平的时期。首先是 100~300MW国产机组的完善化,1981年,引进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和燃料工程公司全套 300MW、600MW主机制造技术及购买部分零部件。在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共同努力,上海电气集团公司和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先后制成引进型亚临界 300MW和 600MW火电机组各 1套。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与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株式会社于 20世纪 90年代初合作设计、生产临界 600MW汽轮发电机组,并已有2套机组成功投入商业运行。通过合作,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全面掌握了日立公司具有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 600MW等级汽轮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技术。
近年来,我国的火力发电水平大幅度提高。600 MW煤电机组成为我国新装电力的主力机组,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上海电气集团公司、东方电气集团公司生产制造亚临界 600MW机组 100多套,正在生产的超临界 600MW煤电机组 100多台,超超临界 1000MW煤电机组 4台,600MW空冷机组 50多台。目前,我国第 1台 1000MW超超临界机组已经投入运行[1]。我国汽轮机发展里程见表 1。
表1 我国汽轮机发展历程
1.1.2 火力发电技术轨迹分析
如果将汽轮机发展趋势绘制成曲线(如图 3所示,图中 1代表 1955年,42代表 2002年),可以看到这是一条向上的 S曲线,符合技术范式的发展过程:存在突破性技术创新,也存在渐进性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是一个既连续又存在突变的过程,突变是一种非连续,技术渐进发展到某一程度就必然会导致技术发展的飞跃。因此,技术进步不仅仅局限在原有技术体系内部,当技术进步偏离原有技术轨道或技术原理发生根本性变化时,会导致技术进步连续性的中断,这时的技术进步表现为一种非连续性,其根本特征就是技术体系的革命性突变,最终导致旧技术体系的衰落、接替于新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
图3 我国汽轮机(系列 1)发展柱状图
从技术角度上分析,在我国汽轮机的发展史上,除了传统的技术外,采用的核心技术有以下几种:双水内冷、转子氢内冷、氢外冷、空冷机、水氢冷却机以及全氢冷机等,每一次新技术的研制开发到最后投产,都是一次技术的跨越,都是突破性的技术创新,为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带来了巨大的进步,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 1958年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的研制开发为例,汽轮机的单机容量从 25MW达到了 50MW,这是以往的渐进性创新所达不到的。分析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技术角度。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已引进(前)苏联、捷克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上海电机厂、哈尔滨电机厂和其他一些发电设备制造厂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开发科研能力;同时,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的建成,更加促进了行业技术能力的积累和提升。
(2)政策角度。双水内冷汽轮机的研制成功是在国家“大跃进”的号角声中进行的,国家对发电设备制造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在政策和环境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这也是双水内冷汽轮机研制成功并投产的关键因素。
(3)创新体系角度。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生。首先是浙江大学电机系的教授提出了双水内冷的构想,并进行了发电机转子旋转通水模拟试验,取得成功。接下来,浙江大学电机系试制出 1台由 125MW级提高到 600 MW级的双水内冷模型同步发电机,与萧山电机厂合作,制成了双水内冷汽轮机[3]。在高校里出科研成果,拿到企业进行试制和生产,集中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最终的目的——技术创新,实现了产学研的结合,这是实现技术创新应该建立的创新体系。
再从单机容量上来分析我国汽轮机发展史上的技术跨越。按照发电机组蒸气压力和温度参数的不同,可以把效率高的发电机组分为几种:亚临界发电机组、超临界发电机组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在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状态,水由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热效率高。从普通级别的汽轮机到亚临界汽轮机研制开发成功花了 10年时间,从亚临界到超临界同样也用了 10年时间,超超临界技术是进入 21世纪以来我国发电设备要攻破的一个技术难点,早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究。
1.2 水力发电技术变迁与轨迹分析
1.2.1 水力发电历程
国外水电技术发展在加强理论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提高机组的各项技术性能,不断增大机组的单机容量,电站建设向大容量、多品种发展。目前,世界上运行和建设中的装机容量在 1 000MW以上的电站有 50座,混流式机组单机容量不断增大,1978年 700MW的大古力第 III电站水电机组和 1980年委内瑞拉古里电站单机容量为 610MW机组相继投产,1985年巴西和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电站单机容量为 700MW的巨型机组也投入运行。模型水轮机最高效率超过 93%,真机保证效率高达 95%以上,发电机效率达 98%以上。这些机组集中反映了国外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的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归纳起来有向大容量、大尺寸发展的趋势[4]。
国外在发展大容量机组的同时,还积极开发抽水蓄能机组和贯流式机组。在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抽水蓄能机组建成容量已达 2500MW左右,分别为常规水电机组总容量的 1/3左右。贯流式机组也得到发展,1977年,美国石岛发电站投运了 53MW的灯泡贯流式水电机组,1989年,日本日立公司为日本电源开发公司只见水电站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出力为65.8MW。
我国在水电方面,几十年来通过自行研制、国外合作、引进技术,以实现从生产中小水电产品到生产各类大型水电机组的转变,产品得到了升级换代。葛洲坝 170MW、龙羊峡 320MW、李家峡 400MW、二滩 550MW等国产大型机组陆续成功投运,现正在合作制造三峡 700MW机组。我国已进入水电机组制造世界先进行列,目前水轮发电机组有混流式、转桨式、冲击式等几种,用散点图来描绘发展轨迹,如图 4、图 5、图 6所示。
1.2.2 水力发电技术轨迹分析
技术存在一个生命周期:萌芽期、生长期、成熟期、饱和期和衰落期,水轮发电机技术的发展符合技术范式。目前水力发电设备处于成熟期,尚未达到饱和期和衰落期。我国水力发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在我国发电设备行业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由图 4、图 5、图 6可以看到,在 20世纪 80年代以前,水轮机的发展比较缓慢,存在渐进性的技术创新,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电力的需求不断激增,加之火力发电存在能源和环境问题,在国家优先发展水利的政策导引下,水力发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龙羊峡电站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是 20世纪 90年代前中国研制的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机组,由东方电机厂研制,1984年第 1套机组出厂,其中的转轮是该厂自主创新的成果。由图 4可以看出,在此次创新以后,混流式水轮发电机进入了高速的发展时期。近年来,随着三峡机组的成功投入生产,一系列的水电机组也将陆续投入生产运营。
在水力发电的发展过程中,政策和能源因素起到重大作用。政策对一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的催生和导向作用,当政策对技术有利时,技术就会得到快速发展。能源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能源危机提醒着人们要节约能源,传统的火力发电依据煤、石油为主要燃料,不仅消耗大量原料还严重破坏环境,而水力发电利用的是水力这种清洁能源,所以得到大力倡导。
1.3 核能发电技术变迁与轨迹分析
1.3.1 核能发电历程
核电作为一种安全、清洁的能源己被世界许多国家接受。当前世界上已有 450多座核反应堆电站并网发电,核电总装机容量已达 3.5亿 kW以上,约占世界发电总量的 17%。世界上依赖核电站提供电力占其总发电量达 25%的国家和地区共有 17个,其中,立陶宛的核电比例最高,约占其总发电量的 87%,其次是法国 78%,比利时 51%。亚洲有些国家发展核电的速度也很快,日本 48座运行中的核电站提供的发电量占其总发电量的 30%,计划在未来 20年内投入运行大约有 40座核电站,将使日本的核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接近 40%,韩国己在运行的 9座核电站为该国提供了 40%以上的电力[5]。西方国家正致力于核电技术的发展,在对现有核电技术进行改进的同时,开发新一代非能动先进反应堆。目标是通过先进堆的开发,进一步提高核电的安全性、经济性,以降低造价并确保安全。目前,日本正在建设的 1 400MW机组属于先进堆机组。印度、中国台湾省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正致力于核电的发展。
我国研制核电汽轮发电机已有多年历史。1987年,上海电机厂为秦山核电站研制成功 1台 3 100 MW双水内冷发电机,该机于 1991年 12月 15日投入运行。1994年,上电为巴基斯坦的核电厂研制成功 3250MW双水内冷核电发电机。1999年,哈尔滨电机厂、上海电机厂在引进西屋公司技术基础上,为秦山核电站二期联合设计 6500MW核电发电机,该机由哈尔滨电机厂制造,1999年出厂。“六五”、“七五”期间,国家拨款投资 1.5亿元和 1亿元,分别对哈尔滨电机厂和上海电机厂进行了技术改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两厂都具备制造百万千瓦级核电汽轮发电机的能力。
1.3.2 核能发电技术轨迹分析
我国核能发电起步比较晚,目前在全国发电量中所占比例还很小(火电占 68.9%、水电占24.5%、核电占 0.6%)[6],但我国发电设备行业已经认识到核能发电在发电设备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并加大了研究和生产的力度。
图7描绘了水电、火电、核电发展比较情况,这3种发电方式是我国发电行业的主要方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3种发电设备都得到良好发展,尤其可以看到核能源发电业在快速攀升,表明国家和人们正在逐渐重新认识核能,对其安全性、环保性和高效率有了清晰的认识,正在逐步接受和更多地采用核能。目前,我国核能发电所占比例较小,生产高压级的核汽轮机的水平也欠缺,三大生产基地都致力于百万千瓦级的核汽轮机的研究,我国的核能源发电有很大的潜力。可见,我国发电设备行业进入了很好的发展期,我国发电设备行业要抓住这个良好的机遇,快速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图7 我国发电设备发展
1.4 新能源发电技术变迁
新能源发电主要是指风力、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发电等,对发电设备制造业而言,应高度重视风力发电。风电是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发展迅速,全世界每年递增 26%以上。为了降低单位千瓦造价及发电成本,世界各国竞相研制大功率的风电机,进行技术攻关及中间试验,从 1978年到 1995年间已建成兆瓦级机组 25台[7]。我国风力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分布于沿海和内陆的新疆、内蒙古、甘肃地区,据估计全国可利用风力资源为 2.54亿 kW[8]。世界风电与我国风电的发展情况具体如图 8、图 9所示。
图8 世界风电发展
1.5 发电设备制造业技术变迁总体情况
通过上述图表与文字的描述分析,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世界和我国发电设备的发展状况。
图9 我国风电发展
(1)发电设备行业存在 4种技术轨道: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和新能源发电。无论在哪种轨道下,发展的轨迹都是大容量、高效率、环保和节能这样的创新轨道,是一条向上走的曲线。
(2)每种技术轨迹都符合技术的内在逻辑,存在技术生命周期。形状上基本呈现 S曲线,但是曲线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形状(渐进的或突破的)。
(3)重大的技术创新在轨迹中表现为突破性的创新轨迹,它突破了原有的技术体系或技术范式,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会为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成长空间;渐进性创新轨迹最常见的例子是技术革新,它没有突破原有的技术体系或技术范式。
2 发电设备行业技术变迁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以上发电设备技术变迁的研究,可以看到,对于发电设备来说,其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2.1 研究开发投入
研发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领先市场、创造需求、赢得超额利润的关键,世界著名发电设备企业都高度重视研发工作。西门子公司每年研发投入都占销售收入的 10%左右,而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 2%~3%,这还主要是制造企业制造、设计等技术部门的费用消耗,真正意义上投入到研发方面的资金微乎其微,造成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更新换代慢。国外的发电设备单机容量已发展到 1000MW、1200MW、1300MW,技术上已有超临界、超超临界以及大型空冷技术、大型联合循环技术、大型循环流化床、整体燃气化联合循环、洁净煤燃烧等,而我国在这些方面几乎还是空白,自行制造的 600MW机组尚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慢是显而易见的。我国制造火电机组,到 20世纪 70年代才形成批量生产 200 MW机组的能力,20世纪 80年代末才形成批量生产 300MW机组的能力,600MW机组自 20世纪 90年代中期投运以来尚未有较大的技术发展。国产300MW机组从研制和开发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形成批量,花了近 20年时间。可见,对于西门子、通用等国际上一流的发电设备制造商来说,多投入资金于研究开发方面,就意味着战略上和技术上领先,产品更新换代快。
2.2 组织结构
从国内外比较来看,我国发电设备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经济规模和企业布局等方面存在着不小差距,严重妨碍了我国整体实力的发挥和竞争力的提高。从企业组织结构方面看,通用电气公司、西门子公司和日立公司等,都是从事包括发电设备业务在内的十多个行业的巨型厂商,而发电设备制造业务是其中的一个事业部。他们可以根据世界发电设备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重新配置资源,从总体上调整业务构成。这些从电气行业发展起来的商业巨人,已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发电设备制造商了,如通用电气公司和西门子公司,多年来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都在金融服务业上,日立公司 1999年销售收入的56%也是来源于信息电子产业,而发电设备产业只贡献了 19%的销售收入。从产出构成上来看,除上海电气集团公司外,我国发电设备工业企业目前仍是单一从事发电设备业务的厂商。从国内外发电设备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来看,这种结构将不利于企业规避市场风险、保持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由此也使国内公司在内部组织结构设置和对内部组织行为的协调等方面,与国内外更先进的企业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3 生产力布局
我国发电设备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设计不合理,在生产能力上追求大而全,在一些共同的加工手段上重复投资,造成生产能力的大量闲置,生产资源浪费严重。从企业布局来看,以东方电气集团公司为例,由于其所属企业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按照“山、散、洞”的原则布点建厂,远离城市和交通干线,使有机联系的原材料和产品运输成本增加,大型设备运输困难,制约了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升级换代。此外,从全国布局来看,分散程度较高。发电设备制造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集中度较高。历年来,哈尔滨、上海、四川三大基地加上北京(武汉)基地就占去了 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与国际上该行业集中度水平相当。但是,行业内中小企业偏多,剩下不到 10%的市场由数十家各地企业去分,造成过度竞争,不利于全行业稳健发展。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作为受托经营企业的经理人,既承受着巨大的风险,也面临着巨大的诱惑。
2.4 创新机制
目前,国有企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资产管理体制、监督机制、与所有者目标兼容的激励机制、企业的决策、执行机制仍有待健全和完善,企业经营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个人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责任感和道德水平,而没有形成由完善的制度推进企业发展的机制。
首先,企业家行为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做到:使经营者安心工作;使经营者担当一定的风险;使经营者追求企业的长期效益及加强长期盈利能力,而不会采取杀鸡取卵式的短期行为;对有才能的经营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符合企业所有者的最大利益;清晰、公开、量化、可兑现。激励机制主要构成部分是报酬激励,它一般应由基本工资与基本福利、短期奖励计划、长期奖励计划、特别福利和津贴等要素组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使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一致起来,使经营者能够努力实现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吸引最佳的经营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为企业的发展竭尽全力的主观能动性。其次,企业家行为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因此,在企业经营者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责任感和道德水平较好的情况下,企业能得到稳定的发展。但由于缺乏对决策所进行的一系列客观而及时的审核、监察与分析,保守经营或过度冒险的情况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制止,从而使企业失去发展机遇或蒙受巨大损失,极端情况下还可能出现侵吞国有资产、贪污腐败和违法犯罪等现象,这些都危害企业的发展。
2.5 劳动力市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与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人力资本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人才成了企业争夺的稀缺资源。我国加入 WTO后,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将进一步大举进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信号。目前,我国发电设备企业作为国有企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收入分配未完全体现劳动力的市场价格,各类专业人才的收入远远低于在国内外资企业中工作的同等人员的收入,人才有很大的流离动力。目前,我们的各类人才已流进了通用电气、西门子、阿尔斯通等外资企业,也流进了其他收益更高行业的企业、其他所有制类型企业或国外。这造成了双重的影响:一方面,本来就人才资源稀缺的企业加重了人才危机;另一方面,这种现象可能对未流失人才产生不良的示范效应,减弱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降低企业的效率。
2.6 市场结构
我国发电设备制造业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受当时财力和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制约以及受备战思想的指导,在规模上偏小,布局也不合理,导致今天包袱过重和过度竞争。从技术经济上讲,发电设备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美国只有通用和西屋 2家(西屋的常规发电设备业务已于 1997年底卖给了西门子),法国只有阿尔斯通 1家,德国只有西门子 1家。从整个行业全世界的生产集中度来看,1999年通用电气、日立、西门子、ABB和阿尔斯通等就占了蒸汽发电设备市场的 81%,ABB的常规发电设备业务亦卖给了阿尔斯通[10]。我国目前除了前述三大基地之外,其他汽轮机厂分散程度高、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经营状况不佳。
2.7 能源因素
2.7.1 世界能源状况
(1)水力。据有关最新资料统计,目前世界上已估算出的水电资源的理论蕴藏量为 4×1013~5×1013(kW· h)/年,其中 13×1013~14×1013(kW·h)/年具有技术可开发性。从理论上讲,这种可以依赖当今技术水平开发的水电资源完全可以满足当前全球的用电需求,但在实际中并不是所有在技术上可以开发的水电资源在经济上都是可行的。现在全世界水电装机容量为 634 000万 MW,年发电量为 24600亿 kW·h,水电在全球供电总量中约占 18.5%,有 60多个国家为 50%以上,其中 18个国家达 90%以上。
(2)煤炭。煤炭是世界储量最丰富的化石燃料。2000年末,世界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 9.842×1015t,按目前生产速度可开采 200多年。煤炭在世界发电燃料中的比重将从 1999年的 34%下降到2020年的 31%。
(3)石油。据有关国际机构分析,全世界的石油储量为 4860亿 t,其中 1210亿 t已经开采出来,1600亿 t已经探明,还有 2050亿 t有待探明。石油蕴藏最丰富的地区是中东地区,蕴藏量为 1820亿 t,占世界石油资源的 37%,第 2位的是独联体国家,北美地区只占世界石油资源的 9%。2000年世界石油开采量为 37亿 t,按照这个速度,目前探明的石油储量还够用 50年。当然,每个国家的资源和消耗情况是不同的,如按发达国家的消耗量计算,己探明的石油储量只够用 9年。
综上所述,世界能源资源中,石油已成为最紧缺的能源资源,就全世界而言可开采年限只有几十年。水电和地热发电初建投资较高,但生产运行费用较低,其还本期为:化石燃料和地热发电 25年、核电30年、水电 60年。2.7.2 我国能源概况
(1)水力。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资源蕴藏量为 6.76亿 kW,可开发量为 3.79亿 kW。已开发发电量 1999年底为 0.7亿 kW。
(2)煤。据中国第 2次煤田预测资料显示,埋深在1 000m以下的浅层煤炭总资源量为 2.6×1012t。中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1996年产煤炭 13.96亿t,创历史最高年产量记录,占世界总产煤量 46.07亿 t的 30%。1997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煤炭产量下降到 13.73亿 t,价格逐步升高。
(3)石油。根据 1993年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中国陆上和沿海大陆架沉积盆地总面积约 550万km2,石油总资源量 940亿 t,其中可采储电量更少。
(4)天然气。根据 1993年全国天然气远景资源量的预测,中国天然气总资源量达 3.8×1013m3,1991—1995年间,中国天然气产量从 160.73亿 m3增加到 179.47亿 m3,平均年增长速度为 2.33%。
(5)风能。理论可开发总量为 3200GW,其中可利用的约为 253GW。中国 10m高度层的风能资源总储量为 32.26亿 kW,其中实际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储量为 2.53亿 kW。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世界水电资源只利用了18%,中国和世界的水利资源丰富,水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市场是巨大的,开发水电设备具有很大优势,火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市场已经是非常有限的,其他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市场是非常有潜力的。
[1]史进渊,杨宇.发电设备制造行业可靠性技术研究的新进展[J].动力工程,2001(10):1377-1382.
[2]张国政,杨瑞海.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模糊评判方法[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2(5):8.
[3]中国电力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电力百科全书:火力发电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85:434-456.
[4]邴凤山.关于我国水电建设发展的几点看法[J].中国电力,2003(9):21-26.
[5]黄伟.发电设备产业应对发展新机遇[J].国际经济合作,2004(5):15-18.
[6]祝铭.开发风力发电设备的战略及途径分析[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1(3):165-174.
[7]伊枚.风电机组国产化症结[J].机电信息,2003(14):18-20.
[8]刘家澄.关于风电机国产化的几个问题[J].中国能源,2001(12):24-26.
[9]秦建明.我国电力建设的现状与发展[J].电力建设,1999(10):34.
[10]陆延昌.大力发展超临界机组优化火电结构[J].中国电力,2000(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