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组织的真谛
2010-07-28李雪松
李雪松
企业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有效率
目前创建学习型组织已在中国企业界以及整个社会掀起了一股热潮。以2004年2月全总等十部委下发“创争活动”文件为标志,创建学习型组织已由民间自发行动上升为政府推动。之后,涌现出许多有关学习型企业理论学习班、研讨会,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城市”等口号也此起彼伏。
借鉴“学习型组织”这种前沿的管理理论本来是一件好事,反映了我们紧跟世界管理潮流的进取精神。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对学习型组织理解泛化、庸俗化、片面化的现象,最突出的表现是一些单位或个人根本不认真领会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和本质,使创建学习型组织成了一种赶时髦的形式主义。
“学习型组织”真谛是什么,到底能给中国企业带来什么以及如何创建,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积极探索。笔者根据咨询工作中的体会,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几点思考。
学习型组织的真谛
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以及不断学习如何共同学习。”
如何才能塑造一个学习型组织?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学习的速度、能力和才能,通过建立愿景并能够发现、尝试和改进组织的思维模式并因此而改变他们的行为,这才是最成功的学习型组织。”为此,彼得•圣吉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模型,也被称作“圣吉模型”。
(1)自我超越——实现心灵深处的渴望
自我超越的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它是指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娴熟。
自我超越首先是不断理清并加深个人真正的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其次是在不断学习中,客观地观察现实,了解目前的真实情况。对于学习型组织来讲,要设计出鼓励组织内的成员不断成长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对于个人来讲,要以真心向往的事情为起点,为自己的最高愿望而生活。
(2) 改善心智模式——用新眼睛看新世界
“心智模式”存在于人们大脑内,通俗地讲,就是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心智模式”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心中,它源于对过去事物的认识,但又参与对现实事物的认识。心智模式影响着个人看世界、对待事物的态度,有时可能直接决定个人的成功与否。
怎样才能改善心智模式?第一,把镜子转向自己,是心智模式修炼的起步。学习发掘内心世界的图象,使这些图象浮上表面,并严加审视。第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三,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3) 建立共同愿景——打造生命共同体
“共同愿景”是指组织中人们共同愿望的景象。它要求组织的全体成员拥有一个衷心的共同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并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为了实现大家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而主动地认真努力学习、追求卓越。
共同愿景为学习提供了焦点与能量。它有三个层次:个人愿景、团队愿景和组织愿景。建立共同愿景的领导艺术是从建立个人愿景出发而确立组织愿景的关键。
(4) 团队学习——激发群体智慧
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队而不是个人。团队学习是指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能力和提高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当团体真正在学习时,不仅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更快。在团体中进行的讨论和深度会谈,可以让每个成员开展自由交流,以发现远比个人深入的见解,从而克服有碍学习的自我防卫。
(5) 系统思考——见树又见林
系统思考要求人们运用系统的观点看待组织的发展。它引导人们,从局部到整体,从看事物的表面到洞察背后的结构,以及从静态的分析到认识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而寻找一种动态的平衡。
彼得•圣吉刻意将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放在其他四项修炼之上,这是因为系统思考是整合其他各项修炼成一体的理论与实务。系统思考强化其他修炼,并不断提醒我们:融合整体能得到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效力。
“建立共同愿景”培养成员对团体的长期承诺。“改善心智模式”专注于开放的方式,反思我们认知方面的缺点、失误。“团体学习”是发挥团体力量,使团体力量超乎个人力量总和的技术。“自我超越”则是不断反照个人对周围影响的一面镜子;缺少自我超越的修炼,人们将陷入“压力——反应”式被动困境。
仔细分析这五项修炼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改善心智模式和团体学习这两项修炼是基础;自我超越和建立共同愿景这两项修炼是向上张力;第五项修炼是核心,好比是火箭的发动机。如果将五项修炼比作等待发射的火箭的话,没有稳固的基础火箭是不能发射的,没有发动机的推动火箭更是升不了天。
创建学习型组织要防止四种倾向
当前中国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有热情也有误区。有些企业和个人望文生义地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组织员工开展学习活动或对员工进行培训,把“学习型组织”错误地理解为“组织学习”;更有甚者,有的企业领导把“学习型组织建设”当成个人的“政绩”进行“炒作”。这两种误区均脱离了“学习型组织”本身的宗旨和目标。
创建“学习型组织”绝不是照搬照抄,一定需要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紧密结合,要防止四种倾向。
一是速效化。把学习型组织当成速效感冒丸,一学就灵,药到病除。有的企业搞了三个月,就想治好企业所有的毛病。有的企业把学习型组织创建当成类似于ISO9000一类的指标,像电灯开关说开就开,说关就关。搞了几天不见效果,立刻收兵束之高阁,或再搞其他花样。
二是运动化。把学习型组织创建搞成一场运动,雷声大,雨点小。几年之内全国冒出了上百个“学习型城市”、几千个“学习型社区”、几十万个“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被泛化甚至庸俗化。把学习型组织当成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到底什么是学习型组织,为什么搞,如何搞,并没有搞清楚就急于贴标签。
三是表面化。有的企业认为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人人学习、全员培训,就是发几本书、搞几次讲座、贴几个标语、喊几句口号。结果是学习成为一种负担,职工产生了抵触情绪。其实,任何组织都在抓学习,路边小店也在抓学习。整天抓学习就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吗?
四是概念化。把学习型组织当成灵丹妙药,拿来就治企业百病;什么心智模式、蝴蝶效应,概念满天飞,搞的云山雾罩;某个企业上至董事长下到班组长,人手一本《第五项修炼》,对外竟宣称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了。
学习型组织理论要求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不仅要终身学习,不断补充新知,而且要开放自我,与人沟通,最终达到从个体学习、组织学习到学习型组织的目标。我们理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学习型组织,并且能结合行业特点,而这必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任何工具和方法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再好的种子也必须找到适宜的土壤。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应当因地制宜。从当前中国成功的实践来看,都是从企业的问题点切入的。以结果为导向,才能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三个抓手
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中一定要结合实际,循序渐进,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务求实效。笔者结合国内优秀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经验和案例,总结出来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三个抓好”,确保创建成效和达到预期目标。
(1)抓好学习观念转变,提高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解和认识
抓好“学习”观念转变,重新界定学习的概念,明确学习的定位,真正将学习融入工作实际。在学习型组织里,“学习”的特定含義为:一是学习与工作不可分离,既要把工作的过程看成是学习的过程,在工作的全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学习、提高,把工作学习化;又要把学习看做与工作一样,提出要求,进行规划、检查、考核,将学习工作化。二是习大于学。只有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不断地进行演练,才能将各种原理、知识、企业价值观、行为规范、岗位要求,转变成为共同愿景、岗位能力和自觉行动。三是在强调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强调团体的学习、组织的学习和所有层次上的学习。通过学习使彼此连接,实现信息反馈、交流与共享,为组织、个人带来新的创造能力。
因此,学习型组织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且承担着组织的改革与创新任务,是创新知识和能力的学习。在学习型组织创建中,要使员工树立“终身学习”、 “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团队学习” 、“创新性学习”等理念。
(2)抓好宣传工作,树立全新的学习型组织形象
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方式,采取有效的强有力的宣传手段,在公司范围内进行宣传发动、舆论造势,向所有员工宣传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的开展以及学习对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使“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使大家提高认识,自觉配合,主动学习,积极参加到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中来。可以专门开辟一个《学习园地》的宣传栏,用于前期宣传发动、后期的宣传教育、学习成果展示等,同时介绍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成功案例。
做好宣传工作是打造学习型组织的前提,也是关键要素,应当贯穿于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始终。同时,做好对外的宣传工作。积极并有针对性地宣传学习型组织建设,树立学习型组织形象。积极参加社会上、行业内组织的有关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经验交流活动,学习别人的长处,改进创建工作。选择合适有效、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对现有和潜在客户进行宣传,全方位提升公司的品牌效应。
(3)抓好“创建活动”,将学习型组织与业务融合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探索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方式。可以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制定学习活动的计划,按时间段一一开展。宣传教育和开展学习活动,不能只在表面上做文章,还要注重实效。创建活动使得实质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员工对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力和知识的转化应用能力,达到塑造全新价值观的目的。
学习型组织的一个重要实现方式就是互动管理,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使管理方式更贴近员工,加强上下沟通,在保证整个组织发展的同时,促进员工个体的全面发展。
通过组织学习,把个人发展、公司发展和社会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时间内把学习的新知识和获取的信息应用于企业变革和创新, 不断提高企业的业绩,以适应市场和客户的需要。这是现代企业的根本所在。无数事实表明:企业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