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安徽崛起的脊梁
2010-07-28肖程
肖 程
专访安徽省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桂建平
对于加快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来说,安徽国资将会起到脊梁和引领作用
近年来,安徽省国资委监管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在资产规模、营利能力等方面位居全国前列、中部靠前,在安徽省的快速发展中起到了脊梁和支撑作用。这种快速、健康发展背后有哪些经验?本刊就此对安徽省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桂建平进行了专访。
控制力、带动力、影响力显著增强
《国企》:据悉,“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属企业对安徽省经济的拉动和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这种拉动和促进作用是如何打造的?
桂建平:近几年来,通过加大省属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强企业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国有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控制力、带动力、影响力显著增强。为推进省属企业兼并重组,我们制定了《关于深化全省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若干意见》,完成了一系列企业兼并重组。
创造条件,充分发挥省属企业发展规划的引领作用。2006年,正式启动实施“4321”行动计划,即培育形成4大产业集群,完成3000亿元投资,实现省属企业资产总量和销售收入两个翻番,形成10个以上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在此基础上,2008年,省属企业又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和三年发展规划,充实了一批带动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开展了省属企业自主创新年、自主创新发展年和自主创新深化年系列活动,省属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2009年底,省属企业的资产规模、所有者权益比“十五”末(2005年底)的2440亿元和898亿元均翻了一番多。9户省属企业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13户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超过百亿元。截至去年底,“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基本提前完成。
皖江城市带,国企筑脊梁
《国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将极大推动安徽崛起。国有企业在这一战略中必须也必定能发挥顶梁柱作用。
桂建平: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有利于形成新的增长极,加速推进安徽崛起。在这一发展战略中,省属企业占有非常大的份额。33户省属企业中,有27户企业分布在这个区域,包括马钢、海螺、铜陵有色、江淮汽车、合力叉车等全省排头兵甚至全国行业龙头企业。多年形成的基础已经是示范区乃至全省的中坚力量。
正因为省属企业在这一区域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加快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来说,安徽国资将会起到脊梁和引领作用。主要表现为:在投资上发挥拉动作用,在产业发展上发挥带动作用,在财政收入上发挥支撑作用。省属企业在这一区域形成的产业基础,对有针对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产业对接条件,增强了产业转移的目的性,成为示范区在更高层次上招商选资的主要载体。
就当前来说,中国正进入重化工业加速发展阶段,汽车、通信、住宅等最终消费品对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日益突出。省属企业中的汽车、钢铁、水泥等相关加工制造业,在招商方面更容易受到外商青睐。同时,省属大企业具有相对先进的技术装备,技术创新能力较强。这也是一些同行业的排头兵或技术领先企业合资合作的主要选择对象。另外,省属企业与地方党委、政府的良性互动,通过相互支持实现了共同发展。广阔的投资空间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已引发区外投资者的极大兴趣。在引商方面,省属企业的发展为外来投资者起到示范作用。
大力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既是安徽国资发展的责任,也是安徽国资发展的机遇。下一步,安徽国资将以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认真编制《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实现更高的发展目标。进一步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加快省属企业行业、企业布局调整和联合重组,实行低成本扩张,逐步形成一批大公司、大集团。更加注重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提高省属企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更加注重加快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在努力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更多更好地参与示范区建设。
节能减排纳入业绩考核体系
《国企》:推动企业节能减排,是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注意到,安徽省在促进国有企业节能减排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比较得力的措施之一就是将省属企业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纳入业绩考核体系中。
桂建平:近几年来,安徽省国资委认真贯彻国家的节能方针、政策和法规,认真落实安徽省委、省政府的节能工作部署,以节能考核为导向,以日常监督检查为抓手,深入开展了省属企业节能监管工作。
一是建立节能考核体系。我们在2008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工作的通知》,把企业的节能指标纳入了省属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与对企业负责人的奖惩直接挂钩。从实践上看,这个办法效果比较明显。
二是强化政策引导。为鼓励企业扩大节能方面的投入,我们把省属企业用于节能的研发费用、基础建设和技术改造投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等落后产能造成的损失等,区别不同情况,将其中的一部分视为企业的业绩利润。
三是加强节能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强化节能基础管理工作。通过这些措施,企业节能工作迅速打开局面,并开始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节能减排是国策,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因此,在节能减排行动中,各省属企业积极响应,主动应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建立节能工作领导体系和工作体系,形成了企业主要负责人亲自过问和分管负责人直接抓、职能部门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在很多企业里,尤其是高能耗企业,节能工作成了一把手工程,年初有部署,年底有考核奖惩。二是建立健全节能制度,为节能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这些年来,省属企业在加强节能规划、节能考核方面出台了一整套制度,在用能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管理办法。这些制度,不仅落实了节能减排责任,而且还建立了节能减排的问责制度。三是建立完善节能统计、监测、考核等手段,保持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力度。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产技术改造。
试点经济增加值考核
《国企》:从某种意义上说,业绩考核具有指挥棒作用。经济增加值考核被引入到了中央企业的业绩考核中,安徽省国资委也在积极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并于2009年在省属企业开展了试点。如何看待经济增加值考核?
桂建平:作为一种新的业绩考核方法,经济增加值考核能够准确反映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客观地说,这对于我们是一个新课题。去年下半年,我们选择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开展了经济增加值考核的试点工作。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开展经济增加值考核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是认识问题,特别是企业负责人还没有把增加值考核与利润考核区别开来,对开展这项工作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其次,经济增加值考核加大了工作量,技术要求也高了,企业的有关职能部门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畏难情绪。第三,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涉及多个会计科目调整,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资本成本率具有不确定性,客观上存在着如何改进技术以及与如何实际结合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加强宣传,搞好培训。国务院国资委综合局给予了大力支持,刘南昌局长两次来安徽指导工作,先后对省属企业和试点企业讲授经济增加值考核的理论和实务。二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我们成立了由总会计师牵头负责的工作推进组,研究制定了试点工作指导意见。试点企业也相应成立了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组织制定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三是加强指导,改进方法。特别是在国务院国资委出台了增加值考核细则以后,我们与试点企业一道进行了认真研究,比照细则对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简化调整。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总结经济增加值考核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在省属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