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争议之后的思考
2010-07-27陈建
陈 建
民谚有言:“说曹操,曹操到。”这原本是用来描述一代豪杰曹操兵贵神速的兵家谋略之语,现在网上流传的,根据此俗语改变而来的一句“说曹操,曹操就被盗”,则成了对各地争夺曹操故里的一句恶搞和调侃。原本是一件很严肃的考古事件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却被解构成了一个个看点,一个个卖点。虽说一个曹操墓的发现,发掘作为考古学界的一大盛事,引得各界的关注本无可厚非,但在这件盛事当中被掺杂了各种各样的因子,让一件原本单纯的学界之亭成为了一个“古墓迷局”招来多方置喙。
魏武高陵安在?安阳?邯郸?亳州?
2009年岁末,河南安阳曹操墓的发现无疑是一则大新闻。曹操作为中国历史上名气最大,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其墓葬的发现引起关注和争议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争论之中一些“屁股决定脑袋”的现象令人颇感遗憾。自河南方面公布发现曹操墓的消息以来,质疑之声就不断传来,其中有两股声音格外“突出”,一是“河北邯郸多位学者质疑河南安阳曹操墓”,二是“安徽亳州拟发掘疑似曹操墓”。如果说马未都等社会名流以及普通网友们的质疑属于“个人意见”,那么这邯郸和亳州无疑就是“组团反对”了。两地学者纷纷站出来驳斥河南安阳方面判定曹操墓的证据,宣称真正的曹操墓在自己这里,并要求发掘疑似曹操墓,和坚称安阳曹操墓证据充分的河南学者形成针锋相对之势。这种情况让人很难相信学术之争后面没有利益的驱动。
尽管地方政府希望自己能拥有曹操墓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曹操墓究竟在哪里的问题却不是以现代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曹操或者其后人在近两千年前就决定了的。安阳的墓葬究竟是不是曹操墓这完全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不是利益的博弈,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一切都应该用客观事实说话。
和轰动一时的“周正龙拍虎”事件不同,考古遗迹的认定本身是很复杂的,专业性也很强,远不是判断一张照片是否经过图像处理那样简单。曹操墓的真伪问题,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仅凭目前媒体公布的一些简单信息,无论是普通网友,还是各路专家,恐怕都很难做出真正有说服力,有价值的判断,赞成还是反对也都太嫌武断。知名学者冯骥才就认为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现在考古人都成为明星,很严肃的事情变成了制造卖点,说曹操墓给当地带来几亿元的经济收益,我觉得更荒唐。什么都没清楚,怎么能说几亿元呢?我们能说长城给中国人民带来多少经济收入?这如何衡量?我们能用给人们带来多少亿来判定它的价值吗?西安的兵马俑是用几个亿来判定它们的价值吗?当然不是,它还有历史的价值,审美的价值,有艺术的价值、文化的价值等多重价值,也不是拿经济来衡量的。”
邯郸和亳州的学者们如果真的打算把曹操墓的真伪当成学术问题来对待,就应该到实地去考察,详细了解墓葬的挖掘情况,然后再提出谨慎的判断,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急匆匆地跳出来,用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去“为反对而反对”。或者,就干脆像亳州市“曹操研究会会长”那样,干脆脱下学者的外衣,亮出自己的真实身份——旅游局副局长。
找得“古墓”在,引得“凤凰”来
还在营魏高陵进行科学论证的时候,不少“历史悠久”的地方政府早就未雨绸缪的打起了祖坟的小九九。比如四川彭山县旅游局已经编制了《彭山县汉昭烈帝刘备墓规划方案》,刘备墓旅游景点的开发已经赫然被纳入规划。连刘备墓旅游景点的开发规划都有了,可见当地是多么地期待发掘“刘备坟”。翻箱倒柜也好翻天覆地也罢,研究历史的醉翁之意已然赤裸裸。“古墓经济”不好听就穿上了“文化产业”的外衣有没有文化是一回事借着公众对历史过往的好奇贩卖些做旧的噱头,才是正事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野史正史,典故传奇,别的不说就只是帝王将相,文人骚客的坟墓全部挖掘出来,开辟成展馆卖票营生,也比做实业轻松得多:一是不需要很多投入有壮丁挖土即可;二是技术也不会太高,拉起红线保护好锅碗瓢盆就好,三是风险很小,高兴的时候门票还可以随着CPI《居民消费指数》等水涨船高,最重要的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想要市场竞争也难,比搞能源或者房地产还要立竿见影,可见“挖祖坟”还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话说回来掘墓挖坟若非不得已而为之,总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至于地方财政会不会因为挖坟挖成富翁就个例而言是有这个可能的。但如果从国民经济整体来看这无异于痴人说梦道理很简单,在一定时期内,国民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个定量用古坟来吸引人,只是定量财富的配置问题本身并不会创造出多少新的社会财富,而如果每个地方都这么做不仅不会增益财富总量,反而会消弭实体经济的热情——都去挖坟发财,谁还乐意去从事社会生产活动,有人说,古墓经济实际上是第三产业这个判断没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成熟的第三产业离不开发达的第一、二产业作为支撑——没有小麦,何来面包,我们可以看看发达国家人家的旅游等第三产业的确是经济的支柱,但是它们是有与之匹配的第一二产业打底。就譬如个个都来旅游游客总不能只吃风景过活吧。
往来成古今,人事有代谢。历史可以拿来怀旧,可以拿来抒情,那赖之消费拉内需恐怕不甚靠谱。翻箱倒柜的历史,和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有得一拼。只是,我们在刨坟掘墓上表现的这种狂热与跟风,何时才能收手?
劝君少谈帝王冢,经济学术要商量
有关曹操高陵的争议,终于在2010年1月28日国家文物局对于河南安阳高陵考古问题的正面认可中暂时尘埃落定,在这争议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在这一片喧闹声中的背后,无疑又是一曲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老调,还有一段段学术和经济利益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事。
一代枭雄曹操的基地在河南安阳西高穴村的发现不但改变了这个先前落寞贫困的村落,更被安阳县政府赋予浓郁的地位提升、经济振兴等多重意义。官员与普通村民,都因为曹操墓的出土而变得亢奋起来这当中有村庄的躁动有村官的算盘当然还有地方政府的考量。莫不把“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的曹操墓盘算成生意经,当成“绩优股”。尽管在2010年3月8日河南省文物局官员召开的“2009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上有如下的阐述:曹操墓是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不存在所谓的商业开发,将来会面向公众开放,面向海内外公众展示曹操墓的保护成果,但我们还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摩这一公开的官方说法——经济先行,还是文化先行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抛开地方GDP(国内生产总值)的环节谈一谈社会公信力中最坚实的一个基础学术公信力。在上个世纪秦始皇陵被发掘的时候大多数的人们心里还是很单纯的,对于考古学这门既陌生又高深的科学还是存有敬畏之心的。到如今,“李白”,“二乔”故里之争的疯狂举动依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不仅如此,为争“诸葛亮”,湖北襄樊和河南南阳几乎对簿公堂,为争夺“岳飞”,河南内黄和汤阴“打”得不可开交,为抢夺“老子”,安徽涡阳和河南洛邑几乎反目……不仅是考古业界人士,就是非业界人士如收藏家文学史专家也会插入一足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也难怪是非不断。试问,这么多闹剧的出现,人们对原本严谨的科学考古和学术研究能不产生怀疑吗?他们近乎你死我活的“故里之争”,“原籍之争”能不让人怀疑背后的动机吗?
也难怪当曹操墓横空出世之时,人们本能地再起疑问,是不是又有人用古人上演闹剧来赚取眼球?是不是又是一帮“争夺故里”之流在为自己聚抢资源?于是,已经“安寝”了两千多年的曹操又被人从墓中拉起来东临碣石惊观“沧海”——为了几个铜钱,一群人口沫四溅争辩之“海”。一代枭雄曹操纵然是万丈豪情也是无可奈何。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在经过国家文物部门的官方鉴定之后,终于真相大白,河南安阳的曹操墓无可厚非,不容置疑。曹操墓被确定,关于曹操墓的是非之争也告段落。今后肯定还会有更多有价值的古代遗迹,古代文物被发掘出来,那个时候,真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科学的严谨性,抛弃利益的纠葛,坚持“利益无涉”原则,谨言慎行,严拒炒作,本着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精神,认真对待考古研究不要再把一个个历史名人挖,出来胡搅乱缠一番,历史文化毕竟不是个个可以肆意操弄的“周老虎”。
我们应该看到在当今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消费正在消解着学术的价值内涵,古人,历史乃至一些文化遗产,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可操控可娱乐可恶搞、可肆意解构颠覆的面团。更多的人把这种“解读”当成了一种娱乐,本着娱乐的精神,开放的品质,我们原本应该平和地看待一些娱乐的事物,既娱乐了他人又娱乐自己,一举多得。只是,现在我们对娱乐古人和文化乐此不疲,迟早我们自己也会沦为被后人娱乐的道具。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古语相信我们都不会陌生,只有严肃地对待历史这口深井,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我们才能够汲取甘甜的井水,来滋润我们现实的土壤,防止其干涸,皲裂。正如禾苗生长靠阳光雨露呵护一样,只有严肃认真地对待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遗产,我们的社会文明才能不断升华,而不是一味地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