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作家关于发展党内民主基本原则的思想

2010-07-27王保彦

唯实 2010年7期
关键词:列宁恩格斯政党

王保彦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党建所,天津 300191)

经典作家关于发展党内民主基本原则的思想

王保彦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党建所,天津 30019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建党学说中,包含着发展党内民主原则的基本思想。他们的观点和实践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发展党内民主,并根据社会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正确选择发展党内民主的策略,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和富有凝聚力、战斗力。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大力宣传和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与部署,熟悉经典作家的思想和实践背景,是达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取得实实在在进展不可或缺的环节。

经典作家;党内民主;基本原则;团结统一;策略

党内民主指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全体党员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决定、管理党内事务。它是现代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生命力的根本所在。目前,作为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原则成立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社会深刻转型的新形势下,面对艰巨的执政使命和复杂的社会利益群体,特别需要推进党内民主,最大限度地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激发全党创造活力,巩固党的团结。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建党思想中,包含着非常明确的党内民主思想,确定了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原则。它们是我们发展党内民主的思想场域。因此,要真正领会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精神,在党内民主方面有所跃进,有所创新,就必须熟悉和准确掌握经典作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有关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原则。

一、发展党内民主必须积极主动

党内民主是工人阶级政党所应当具有的一个重要属性,是工人阶级政党把自己组织和团结起来,实现党的伟大历史使命的重要保证。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自诞生以来,一向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推动党内民主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准备时期,他们历来主张无产阶级的组织要实行民主并不断发展民主。恩格斯在1845年就指出:民主已经成了无产阶级的原则,民主在今天就是共产主义。鉴于早期工人政党搞密谋,实行绝对集中、绝对服从的教训,为了吸引更多的工人加入党组织和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一开始就把党内民主思想作为建党的切入点。在改组正义者同盟成立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过程中,马、恩明确了未来政党的党内民主原则,即所有盟员一律平等,“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现在一切都按这样的民主制度进行”[1]。

在指导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过程中,他们都贯彻了积极发展党内民主的思想。在《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中,规定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代表大会,必须由代表民主选举总委员会的委员。国际工人协会每年要召开一次代表大会,每个委员都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马克思还指导国际工人协会依据章程制订了一系列制度和纪律,规定了党员义务与权利的不可分割,规定了民主讨论和少数服从多数的政治生活根本原则。马克思还以拒绝和建议撤销国际工人协会主席职务,实行轮值制的实际行动敦促党内民主的实行。正是他们的积极倡导和亲身躬行,第一国际形成了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统一领导、集体领导的组织原则。在第二国际成立前后,是欧美工人运动向横、广方面发展,各国处于建立民族国家范围内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并开展合法斗争为主的时期。恩格斯非常重视在党的政治任务和组织状况发生新变化情况下发展党内民主。他认为,为了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群众性工人运动的条件,党在遵守共同原则的前提下,要在党内充分发扬民主,展开自由讨论、批评和自我批评,允许在党纲党章范围内自由交换意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强调“应当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党代表大会。即使为了遵守党章,你们执行委员会也必须这样做”[2]。而且,为了活跃党内民主生活,领导干部要善于听取容纳不同意见,他还建议德国党办一种刊物,在纲领和既定策略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地反对党所采取的某些步骤,并在不违反党的道德的范围内自由批评纲领和策略。

同时,为了推进党内民主的正常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强烈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突出和个人崇拜。在组建和领导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中,他们一贯发扬民主作风,坚持实行个人平等和集体讨论的原则,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早在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就表示:“由于厌恶一切个人迷信,在国际存在的时候,我从来都不让公布那许许多多来自各国的、使我厌烦的歌功颂德的东西;我甚至从来也不予答复,偶尔答复,也只是加以斥责。”[3]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进一步明确,“任何一个身居高位的人,都无权要求别人对自己采取与众不同的温顺态度……”[4]。他坚决反对为自己搞庆祝活动,强调要避免让群众觉得有人高高在上。

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者,从俄国工人运动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即在无产阶级政党的存在和活动还带有很大秘密性的情况下,民主制不可能完全实现,主张建立一个集中统一的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争取实现党的革命目标。但他本人是一个具有民主作风的领袖,而且他从来没有放弃发展党内民主的原则,条件具备时更是积极推动党内民主的进程。

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初创时期,尽管列宁认为广泛的民主原则难以实行,他仍指出,即使党处在秘密状态,其领导机关仍应通过一定的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实行一定的民主。“只有社会民主工党才不顾一切巨大困难,甚至不顾重大牺牲,在组织中真正实行民主制”[5]。1906年,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上强调,在党组织中真正实现民主集中制是一项重大的、严肃的和非常重要的任务,要进行顽强不懈的努力,实现直到现在还多半是在纸上承认的所有党组织的自治权。1920年9月,俄共(布)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关于党的建设的当前任务》中对党内民主做了详细规定,提出尽可能经常召开全体党员大会,允许普通党员旁听党的代表大会;创办经常批评党的错误和在党内进行一般批评的报刊;以推荐制代替干部任命制等。1921年,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党将继续不断地采取一切手段并实验各种新的办法,来反对官僚主义,扩大民主,发扬自主精神,保证全体党员甚至最落后的党员都积极地参加党的生活,参加讨论党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列宁还非常重视党内监督。党内监督是党内民主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防止滥用权利,维护党内民主,1920年就开始设立监察机关。其后,又推动建立了与党的委员会平行的独立性的监察委员会。

在列宁领导俄共(布)执政的7年中,他坚持了党的代表大会年会制,召开了6次全国代表大会,5次全国代表会议,45次中央全会。即使在国内战争极为艰险的时期,会议也按期举行,而且每年还坚持召开中央全会。1920年,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还提出了必须更经常、更广泛地召开全体党员大会等党内民主的20条具体措施。而且,在代表大会上允许发表各种不同意见,甚至允许不同意中央观点的人在大会上作副报告,供全体代表讨论和评议,最后每人一票平等表决。对于重大分歧问题,必须交付全党展开广泛的讨论和争论,充分自由地进行党内一切批评,才能集体制定全党性决议等。在逝世前,他还提出了诸多对党内民主制度包括党内高层民主的建议,如扩大中央委员会的人数,吸收更多的工农分子参加;改组工农检察院,使其与中央监察委员会结合,共同监督党的中央领袖等。

二、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保证党的团结统一

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马克思、恩格斯创建无产阶级政党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党的团结和统一,反对宗派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指出必须正确开展党内斗争。

在第一国际期间,他们把团结作为国际的一个基本原则,表示“革命应当是团结的,……我将继续自己的事业,为创立这种对未来具有如此良好作用的所有工人的团结而不倦地努力”[6]。为了维护团结,他们提出了党内不允许搞宗派主义的原则。从考察宗派发展的历史根源和规律性,说明了反对宗派主义的重要意义,认为宗派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童年,无产阶级必须跨越这个阶段。因为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特殊地位和历史使命,这时,宗派及其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案就成为无产阶级运动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恩格斯从存亡的高度指出,宗派主义的特征是紧紧纠集在一起并进行阴谋活动,要求阶级运动服从特殊的宗派活动。所以,宗派运动和阶级运动是对立的,哪里有宗派主义,哪里党的团结和统一行动就会遭到破坏。正是基于此,马克思恩格斯即使在工人运动陷入低潮的时期,依然以民主平等的方式坚持同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小宗派和巴枯宁主义做不妥协的斗争,澄清党内的混乱思想,捍卫了党在思想和组织上的统一。

同时,他们也认识到,党内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民主的思想斗争,才能不断克服党内各种机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马克思明确提出,矛盾决不能长期掩饰起来,他们总是以斗争来解决的。在帮助欧美各国创建工人阶级政党时,他们就发现由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共产党内部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发展,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在内部斗争中实现的。”[7]653因此,为了建立党内真正的和谐,使党不致蜕化成为宗派,甚至发展到组织上的分裂,应当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通过讨论弄清思想;应当允许争论,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民主说理的方式,而不是专制、压服的方法解决党内矛盾,实现党内监督。既要保持原则的坚定性,又要有利于党的团结统一。恩格斯在谈到通过正式机关报转载《哥达纲领批判》时坚定地表示,一个能给自己奉送无情的自我批判的党,有着让敌人惊愕的巨大的内在力量。而且,他还阐明了工人运动要坚持言论自由,没有批评就没有真正的团结。并指出,各国民主主义者的团结并不排斥相互间的批评。没有这种批评就不可能达到团结。没有批评就不能相互了解,因而也就谈不到团结。并以反问的方式着重表明“批评是工人运动生命的要素,工人运动本身怎么能避免批评,想要禁止争论呢?难道我们要求别人给自己以言论自由,仅仅是为了在我们自己队伍中又消灭言论自由吗”[8]。

此外,他们还阐明了维护团结统一的根本原则底线——革命的原则,即坚持真正的社会主义,坚持运动的无产阶级性质,反对拿原则做交易,退让调和。恩格斯在评价法国工人党内马克思派和可能派的分裂时,指出:“在可能团结一致的时候,团结一致是很好的,但还有高于团结一致的东西。谁要是像马克思和我那样,一生中对冒牌社会主义者所作的斗争比对其他任何人所做的斗争都多(因为我们把资产阶级只当作一个阶级来看待,几乎从来没有去和资产者个人交锋),那他对爆发不可避免的斗争也就不会感到十分烦恼了……”[7]653

列宁也始终坚持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保证党的团结统一。首先,他认为诚恳地、始终如一地贯彻民主制,就能保证党不发生分裂,保证党内思想斗争能够而且应当同严格的组织上的统一,同大家服从共同的代表大会的决议完全一致。其次,列宁坚持这一原则还主要表现在对党内自由讨论和宗派活动上。在与少数派争论民主制与集中制的过程中,他表示行动一致、讨论和批评自由就是我们明确的看法。1899年,列宁在《我们的当前任务》中指出,社会民主党地方性活动必须完全自由,同时又必须成立统一的因而也是集中制的党。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的少数不愿服从多数,并且开始搞分裂活动,为维护党的团结统一,1905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向少数派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承认多数派的决议,也就是实际恢复党的统一,还是正式彻底的破坏党的统一的问题,要求“全体党员不分上下都必须无例外和无条件地承认党的纪律”。直到1906年俄共四大,两派才重新合并,恢复了党的统一。此期间,列宁对党内民主必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有较多论述。在《前“布尔什维克”派出席统一代表大会的代表告全党书》中,他表明了“在目前所处的这样的革命时代,……每一个社会民主党人的职责,就是力求使党内关于理论和策略问题的思想斗争尽可能公开、广泛和自由的进行,但是,决不能使这种思想斗争破坏和妨碍社会民主主义无产阶级的革命行动的统一”的态度。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上他也强调,党组织应当是统一的,但是,在这些统一组织里,应当对党内的问题广泛地展开自由的讨论,对党内生活中各种现象展开自由的同志式的批评和评论。“应该彻底消除争地盘的斗争、畏惧其它‘派别’的心理。但愿我们能真正有团结一致的党组织,而在这些组织内部,各个不同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派别之间只能进行纯粹的思想斗争。这是不容易做到的,我们也不可能马上做到。但是道路已经确定,原则已经宣布,我们现在应该完全地、彻底地实现这个组织上的理想”[9]59。他在《批评自由和行动一致》一文中说:“民主集中制和地方机关自治的原则所表明的正是充分的普遍的批评自由,只要不因此而破坏已经确定的行动的一致,——它也表明不容许有任何破坏或者妨害党既定行动的一致的批评。”[9]129针对同立宪民主党化的社会民主党人的斗争和党的纪律问题,他指出,没有讨论和批评的自由,无产阶级就不承认行动的一致。为此,俄共(布)中央还专门出版了不定期的《争论专页》,开展党内批评,讨论有关党的战略、策略以及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

针对俄共(布)执政后党内出现的不间断的派别活动,列宁严厉指出:“任何派别活动都是有害的,都是不能容许的,因为即令个别集团的代表人物满心想要保持党的统一,派别活动事实上也必然会削弱齐心协力的工作,使混进执政党内来的敌人不断加紧活动来加深党的分裂,并利用这种分裂来达到反革命的目的。”[10]1921年,列宁在谈到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时,明确提出党内进行思想斗争,并不是要互相排挤,而是要互相促进。

三、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根据社会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正确选择策略

马克思主义党内民主思想,是与时代、国情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密联系的。他们反对绝对的集中制,但也不主张绝对的民主,而是根据社会环境和形势的变化,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统一起来,正确地选择发展党内民主的策略,循序渐进的展开。

为了堵塞任何要求个人专断和独裁的道路,党的组织原则必须是民主的;而为了反对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和克服涣散状态,党的组织同时又应该强调集中、权威和纪律。在组建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和指导其活动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突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与以往的密谋、半密谋或涣散的工人政党相区别,壮大党组织,提高战斗力和吸引力出发,着重强调了党内民主的必要和重要。在第一国际前期,马克思根据新的经验对党的民主原则做了进一步的扩充,如规定每一个支部,无论其成员多少,都有权派一名代表参加代表大会;每一个代表在代表大会上只有一票的表决权;原则问题实名投票制;定期报告制;调查报告制等等。特别是第一次提出了权利和义务不可分割的理论,对发扬党内民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第一国际后期,为了反对以巴枯宁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着重强调了权威和集中领导的意义。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政党组织、反对一切政权机构、反对一切权威,主张国际工人协会应当是一些自治的支部的自由联盟,应当抛弃身上任何会导致权威主义和专制的原则,攻击巴黎公社,攻击总委员会企图把国际导向权威共产主义,给当时的工人运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危害。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这种谬论,并指出了其在实践上的危害。在《政治冷淡主义》一文中,马克思批驳了巴枯宁主义和蒲鲁东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放弃政治斗争和立即废除国家的理论,揭露了无政府主义思想是要使工人阶级无所作为而永远处于受奴役的地位。他提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无产阶级必须进行政治斗争,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权威和集中更为重要,如果没有权威,革命就不可能取得胜利,即使取得胜利了,也不能够巩固。因此,“把权威原则说成是绝对坏的东西,而把自治原则说成是绝对好的东西,这是荒谬的”[11]226。恩格斯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有人向我说,权威和集中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两种应当诅咒的东西,那么我就认为,说这种话的人,要么不知道什么叫革命,要么只不过是口头革命派。

在欧美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建立起来以后,根据群众性的工人政党斗争条件的变化,恩格斯又着重强调了发扬党内民主、健全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性。他指出,为了适应已经变化了的情况,党必须尽快地超越迄今存在的严峻纪律的框框,在党内充分发扬民主,开展自由讨论。在遵守共同原则的前提下,绝对自由的交换意见是必要的。为了发扬民主,他强调在党内要实行人人平等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迷信。这就是说,民主和集中对一个政党来说都是必要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侧重点有所不同。当党处在秘密工作状态时,要格外强调集中和纪律;处在公开合法状态时,则可以适当扩大党的民主生活。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条件下,虽然没有明确地指出循序渐进的原则,但是在他们同党内不同派别斗争的过程中,在教育引导工人阶级觉悟的过程中,一贯反对过激的言行。马克思曾指出:“权利绝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11]305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在俄国的主要传播者和实践者。他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把握党内民主节奏。根据俄国的国情和党情,列宁也对民主与集中的强调有不同的侧重,在不同时期分别强调过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和民主制。在俄国社会民主党成立时,在沙皇凶恶的专制统治和党组织极端涣散的背景下,为了同俄国过去一切革命政党相区别,列宁指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按照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必须是统一的因而也是集中制的党。1904年,他在《进一步,退两步》中谈到,党组织的基础的基本思想第一是集中制思想,它从原则上确定了解决所有局部的和细节的组织问题的方法。同时,他也认为,社会民主党地方性活动必须是完全自由的,应该把集中和这种自由结合起来。党内民主的程度取决于党工作的历史条件,在党的存在和活动还带有很大秘密性的情况下,民主制不可能完全实现,但他从未放弃利用任何可行条件发展民主。在《怎么办?》一文中,他进一步解释道:“在黑暗的专制制度下,在流行由宪兵来进行选择的情况下,党组织的‘广泛民主制’只是一种毫无意思而且有害的儿戏。”[12]列宁运用集中制更多是为了加强党的组织纪律性,把党建成有严密组织的集中的党,从而在斗争中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明确提出,俄国政治环境非常恶劣,反动政府对工人运动进行残酷镇压,对民主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实行摧残。从党自身的情况看,党员分散且思想未统一,小组织习气盛行。如果没有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统一和集中,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统一是不可能的。而只有权利威信和上下级组织服从,才能使党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在内部讨论尤其是思想或路线论争中,他并没有借以压制不同意见或少数派的思想或行动。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社会民主工党获得了暂时的合法存在的权利,列宁就决定利用这个时期,来建立一个公开组织的思想的民主制度;实现选举制和按有组织的党员人数选举代表大会代表。他主持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会议通过《党的改组》决议,确认了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不容争论的,必须实行广泛的选举制度,赋予选举出来的各中央机构以进行思想领导和实际工作领导的全权,同时,各中央机构可以撤换,它们的活动应广泛公布并应遵守严格地做工作报告的制度。在此后的四大上,布尔什维克提出,在目前的政治条件下实行民主(的)集中制固然尤其困难,但是在一定限度内仍然是可以实行的。只有在无法克服的警察阻挠和及其特殊的情况下,才可以放弃自下而上的党组织的选举。会上,民主集中制原则第一次被写入党章,并成为以后共产国际的组织原则。在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列宁仍申明:“一旦有了公开活动的条件就立即向工人政党的民主组织过渡。”[13]1917年,在“二月革命”后,鉴于党成为“合法”政党,由地下党变成公开的党,布尔什维克召开六大,再次肯定了民主(的)集中制原则,并就党内民主的制度做了具体的规定,如确立了党的代表大会年会制,并规定可以根据代表要求另行召开非常代表大会。

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处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巨大压力下,鉴于党内派别活动的严重危害,列宁更多地强调集中制。苏维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宣布全国为军营。党组织事项“军事化”,在党内部实行“极端集中制”、上级组织对下级的“命令制”和党员干部的“单一任命制”。1921年战争结束,进入和平经济建设时期后,列宁及时强调要不断扩大党内民主,以激发全党的积极性。俄共(布)召开十大在确定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同时,决定从“极端集中制”过渡到“工人民主制”。其中,《关于党的建设问题》指出了极端集中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出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形势和新的工作方法,必须由战斗命令制改为实行工人民主制。要排斥一切委任制度,从下到上的一切机关都实行普遍选举制、报告制和监督制,充分自由地进行党内一切批评,集体制订全党性决议,反对官僚主义,扩大民主,对党员滥用自己的地位和物质特权的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等等。针对会前在工会问题争论中派别林立的状况,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禁止一切派别活动。当然,那时俄国的国内状况危机四伏、饥荒遍地、骚乱不断。会后,形势再度恶化,为了解决政治、经济中的主要矛盾,稳定国家政权,十一大和十二大有意识地限制了广泛的民主。这正符合了十大上提出的处理党的组织形式的重要观点,即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否认能找到一种绝对的正确的、对革命过程中的一切阶段都适合的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相反,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应当完全取决于具体的历史环境的特点以及由这种环境产生的任务。总之,列宁根据俄国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和形势的变化,做到了民主与集中各有侧重而又互不相害,共同推动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此外,十一大上还首次制订了《监察委员会条例》和《中央监察委员会条例》,推动了党内监督的发展。

综上,我们党关于党内民主的思想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相关思想为指导,在长期的党建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党的十六大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就要在大力宣传和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有关论述和十七届四中全会部署的前提下,熟悉经典作家的思想和实践背景。唯有此,才能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实践才能富有时代感和历史的责任感、厚重感,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7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8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2-73.

[5]列宁.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24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180.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24.

[9]列宁.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

[10]列宁.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132.

[13]列宁.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97.

责任编辑:张功杭

book=4,ebook=268

D261

A

1004-1605(2010)07-0004-06

王保彦(1974-),女,山东兰陵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建所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列宁恩格斯政党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