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种设备安全发展战略纲要》发布

2010-07-26施京京

中国质量监管 2010年2期
关键词:特种设备纲要监察

■文/本刊记者 施京京

1月26日,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发布了《特种设备安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指出了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现状与问题,确定了未来10年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等,对我国未来10年特种设备安全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

现状与问题

据了解,截至2009年底,全国在用特种设备588.6万台,其中锅炉60.9万台,压力容器217.5万台(另有气瓶1.3亿只),压力管道68.5万公里,电梯137.8万台,起重机械135.7万台,客运索道852条,大型游乐设施1.6万台,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35.1万台。特种设备数量年均增长15%左右,承压类特种设备朝大型化、高参数、长周期运行方向发展,机电类特种设备新型式、新技术不断涌现。我国现有各类特种设备生产单位4万多家,作业人员近500万人,安全监察检验人员4万多人。特种设备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力、机械、冶金、船舶、交通、轻工、建材、医药等传统工业领域和航天航空等现代工业领域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纲要》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法制初步完善,体制基本健全,机制不断创新,科技明显增强,队伍发展壮大,万台承压设备事故起数30年来下降了30多倍。特别是国家质检总局成立以来,狠抓法规标准、动态监管、安全责任、应急反应、安全评价五个体系建设,进行普查整治,严格市场准入,强化使用监管,开展专项治理,推进立法、行政许可、现场监管、检验体制等改革创新,在设备总量迅猛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万台设备事故起数持续稳定下降。但目前我国特种设备事故率仍然较高,总体上是工业发达国家的4至6倍,一些设备事故多发的势头仍未得以根本扭转,重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监管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基础建设比较薄弱,监管力量不足与设备数量快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安全监察检验工作定位不够清晰,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到位,企业诚信和社会安全意识还比较薄弱;监管体制机制改革有待深化,工作体系有待完善,方式方法还欠科学,检验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高,监管效能有待增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在法制、科技、管理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些突出问题需要着力解决,促进特种设备安全和节能水平再上新台阶。

目标及任务

《纲要》确定了未来10年的近期、中期战略目标。到2010年,初步形成特种设备安全运行和有效监管的工作体系,全国特种设备质量和安全状况明显好转,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推动实现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能效比2007年提高3%,高耗能特种设备累计节约2500万吨标准煤。

到2015年,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动态监管体系、安全责任体系、风险管理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形成特种设备多元共治格局,力争特种设备事故率控制在0.4起/万台以下、死亡率控制在0.38人/万台以下。推动实现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能效比2007年提高8%,高耗能特种设备累计节约7000万吨标准煤。

到2020年,建立起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种设备科学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法制、体制和机制,安全责任特别是企业主体责任有效落实,质量、安全、节能科技与管理水平较高,安全性与经济性协调统一,安全与节能水平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纲要》体现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体系得到不断完善,由以前的5个工作体系发展完善到以下6个: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积极推动制定特种设备安全领域的专门法律,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法规,健全基本覆盖各个监察环节、兼顾各类设备特点的安全监察与节能监管规章,加快制订特种设备技术规范并逐步整合形成综合性规范,推进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与节能标准化,逐步完善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技术规范为基本要求、以技术标准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种设备法规标准体系。

完善动态监管体系。完善安全监察组织网络和信息化网络,着力提升电子监管水平,逐步实现动态监管体系对各个设备、各个环节、各个地区的全覆盖,对特种设备进行全过程、有效、动态跟踪监督。

构建安全责任体系。明确特种设备各安全责任主体的责任及相互关系;完善落实责任的机制与措施,保证安全责任履行;加强执法与监督,严厉打击特种设备违法违规行为,强化安全责任追究。

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应用风险理论实施特种设备分类监管,对系统性、广泛性和重大的事故风险实施监测预警,对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实施治理监控,对特种设备事故及时作出应急反应和妥善处置,科学实施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提高风险控制和事故预防的能力与水平。

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有效开展对一定区域领域、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检验检测机构和相关企业的安全绩效评价,使有限的监管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与节约效能,促进特种设备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协调统一。

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升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技术机构的能力,建立行业大科技的工作平台和管理运行机制,有效整合特种设备科技资源,畅通科技需求渠道,组织开展科技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和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科技对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与节能的支撑、保障、促进作用。

其中,应急救援体系发展为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了对特种设备事故由事后处理向事前预警的转变。新提出的科技支撑体系,赋予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体系建设新的内涵。

十项重点工作

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纲要》是我国特种设备安全发展史上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为落实好《纲要》,今后将在10个方面重点开展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法规标准、深入推进动态监管、切实落实安全责任、积极探索风险管理、科学开展绩效评价、加快推动科技进步、深化行政许可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检验体制改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安全节约文化建设。

根据《纲要》,特种设备安全规章和技术规范将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综合性大规范,在各类设备方面形成完善的标准体系,缩小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基层安全监察组织网络建设将得到加强,充分发挥动态监管体系作用;将厘清和明确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检验机构、安全监察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安全职责,通过立法明确各方法律关系、责任界限和责任追究,重点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利用多种手段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执法与监督;逐步实施分类监管,建立安全风险监控机制,对重大隐患实施治理监控,加强应急管理保障机制建设,加强应急技术研究;建立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的评价模型和统计指标,形成固定的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报告机制,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科学评价安全监察工作的投入和产出;将滚动完善和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制订全国特种设备安全技术研究实验室框架体系和全国特种设备及其部件、安全附件、安全保护装置型式实验室框架体系,建立以法规标准、试验基地和基础数据库为核心的特种设备安全研究试验平台和技术服务平台,并以国家级特种设备检验研究机构为龙头,整合国家、省、部分市特种设备检验研究机构和企业、科研院所的人才、设备、经费资源,搭建行业大科技的工作平台,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机制,加速提升队伍素质和技术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特种设备纲要监察
严把“三关” 强化疫情期间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新形势下的特种设备网络安全防护探讨
更正启事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明代监察逾权对新时代国家监察制度的历史借鉴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西部特种设备网
智慧监察“行稳”方能“致远”
独立设置“环保警察”促环境监察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