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对中老年心源性晕厥诊断的临床意义
2010-07-25张文君
张文君
晕厥是大脑半球或脑干血液供应减少,导致发作性短暂意识丧失伴姿势性张力丧失综合征[1]。表现有倦怠、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及出汗等一系列症状,常引发摔倒,并能自发性恢复。晕厥是中老年患者一种较为常见和多发疾病。晕厥的病因很多,大致可分为心源性晕厥和非心源性晕厥两类,前者占8%~39%,病死率可达 3%,猝死率高达20%[2]。可见心源性晕厥的发生率高,危害大,给予正确的病因诊断尤为重要。动态心电图(DCG)是目前诊断心源性晕厥的有效方法。现将我们应用 DCG对68例中老年患者进行监测的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 2007年 6月 ~2009年6月以晕厥为首发症状的中老年住院者68例,男性 40例、女性 28例,年龄 50~97(平均 79.5)岁。均有 1次或多次黑矇、晕厥发作,经病史、常规心电图、脑电图、CT等检查,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体位性低血压、癫痫等,临床上疑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所致。
1.2 方法 采用美国 GE公司 MARS-3000型同步3导联心电图仪及便携式记录盒描记 24h。嘱患者在家人看护下尽量诱发晕厥发作,详细记录全天日志,内容包括活动、症状,准确记录晕厥发生的时间。结果采用计算机和人工分析结合的判断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68例中共发生晕厥 28例,与检出心律失常发作时间一致的晕厥 27例,偶发房性或室性早搏者 4例均无晕厥发作。晕厥发作时心电图正常者 1例,此例有待于进一步检查。在 27例与检出心律失常发作时间一致的晕厥者中,25例与缓慢心律失常有关,均表现为心室停搏时间长(R-R间期>3.0s),2例与持续快速心律失常有关(详见表1)。将缓慢心律失常组(A组)、快速心律失常组(B组)与心电图正常及偶发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组(C组)患者的晕厥发生率比较,A组晕厥发生率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A组晕厥发生率也大于 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而 B组发生率与 C组患者的晕厥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
表1 68例患者 DCG结果与晕厥发作情况
2.2 晕厥与无晕厥病例 R-R间期比较 在 22例与心律失常有关的晕厥者中,发生心室停搏≥3.0s共 48次,其中29次发生晕厥;而心室停搏 <3.0s共288次,均未发生晕厥。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心源性晕厥是由于心排血量急剧减少,致急性脑缺血所引起的晕厥。由于症状发作的时间较为短暂,发生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对于大多数患者,常规心电图很难适时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故难以明确性质,DCG能长时间不间断地描记心电资料,准确提供病变信息,为心律失常导致的晕厥提供了可靠依据。
本组68例经DCG检出与心律失常发作时间一致的晕厥 27例 (39.71%),其中 2例(2.94%)与快速心律失常致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其余 25例(36.76%)包括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搏、房室阻滞、窦房阻滞、心房颤动、室性或房性心动过速等发作停止后出现的长R-R间歇≥3.0s有关。R-R间期 <3.0者,无 1例发生晕厥,心室停搏时间3.0s,是发生晕厥的临界值,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晕厥发作与心律失常有关,系心律失常及心排血量减少,致心源性脑缺血[3]。本组 6例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搏者中,有 1例 95岁高龄者,DCG记录到长达 49.06s的心室停搏,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高龄冠心病者,窦房结细胞及其周围组织发生退行性病变,心脏传导系统功能减退,并且可能发生双结病变,致反复出现窦性停搏,且持续时间较长。药物治疗往往不理想,必须及时置入心脏起搏器,才能够挽救患者生命。
心源性晕厥病情重,预后差,常为猝死的前奏或组成部分,轻者引起阿 -斯综合征发作,重者导致死亡。临床工作中,对有晕厥反复发作的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应高度警惕,必须尽早将 DCG检查作为常规检查。但检查阴性时也不能完全排除心源性晕厥。早期识别心源性晕厥或猝死前的高危心电图表现,及时采取干预手段是有效防止心脏性晕厥的关键。
1 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25
2 范静波,方全.晕厥 23例临床分析.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08,36(4):32
3 宋道龄.心源性晕厥临床进展.医师进修杂志,1996,19(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