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蚕桑产业的现状与对策
2010-07-25胡必利陈正余王富炳
胡必利 陈正余 王富炳
(1安康学院,陕西安康 725000; 2安康市蚕桑技术推广站,陕西安康 725000; 3安康市蚕桑研究所,陕西安康 725019)
蚕桑产业是陕南的传统产业,蚕茧产量占全省的 90%以上,在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逐步化解,世界经济开始复苏,茧丝绸行业生产形势已经开始好转[1],干茧价格每吨 7.5万元至 8.3万元,生丝价格每吨 25.0万元至 26.0万元,而且价格基本稳定。根据这种行情,预计今后鲜茧收购价格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形势对蚕桑产业的发展比较有利。为了准确把握当前蚕桑生产形势,促进陕南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安康市林业局从安康市蚕桑技术推广站、安康市蚕桑研究所等单位抽调了 20名科技干部,从 2010年 1月 25日到 2月 15日,在安康市汉滨 、汉阴、紫阳、岚皋、平利 、旬阳 6县(区)和汉中市勉县及商洛市洛南县,按照 2009年安康市确定的重点乡(镇)、强村大户标准,选择有代表性的 14个蚕桑产业重点乡(镇)、24个蚕桑产业村、108个养蚕农户,对其桑园面积、蚕种发放与饲养、养蚕大户分布等蚕桑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对陕南地区的蚕桑生产形势进行认真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和建议。
1 陕南蚕桑产业的基本情况
1.1 8个代表性县(区)的基本情况
调查的汉滨、汉阴、紫阳、岚皋、平利、旬阳、勉县和洛南等 8个县(区)共有桑园面积 43933hm2,其中高产密植桑园面积 13333hm2,流转桑园面积2480hm2,分别占桑园总面积的 30.3%和 5.6%。2008年发放蚕种 43.67万盒,生产蚕茧 15970t,蚕茧产值 22776万元;2009年发放蚕种 28.45万盒,生产蚕茧 9741t,产值 19519万元。2009年与2008年相比发种量减少 15.22万盒,减少了近34.9%;产茧量减少 6229t,减少了 39.0%;蚕茧产值减少 3257万元,减少了 14.3%(表 1)。
1.2 14个代表性乡(镇)的基本情况
调查的关家乡等 14个乡(镇)中共有养蚕户21179户,其中 10盒以上养蚕大户 577户;有耕地面积23464hm2,桑园面积 5326hm2(其中流转桑园面积93hm2,自有桑园面积 5233hm2,流转桑园面积占桑园面积的 1.7%),桑园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2.7%。2008年饲养蚕种 65482盒;2009年发放蚕种 46819盒,实际饲养蚕种 42215盒,实际饲养量占发种量的 90.2%,报废损失蚕种 4604盒,产茧1523.7t。2009年与 2008年相比,蚕种饲养量减少23267盒,减少了 35.5%;产茧量减少 768.1t,减少了 33.5%;蚕茧产值减少了 166.62万元,减少了5.2%(表 2)。
表1 8个代表性县(区)的蚕桑生产情况
表2 14个代表性乡(镇)的蚕桑生产情况
1.3 24个代表性村的基本情况
调查的汉滨县关家乡许河村等 24个代表性村共有农户 7646户,养蚕户 3957户占总农户数的51.8%,其中有 10盒以上的养蚕大户 303户,占总养蚕户数的 7.7%;有耕地面积 3345.93hm2,桑园面积1304.80hm2(其中流转桑园面积 41.40hm2,自有桑园面积 1263.40hm2,流转桑园面积占桑园总面积的 3.2%),桑园面积占耕地面积的 39.0%;有高产桑园面积 702.80hm2,占桑园总面积的53.9%。2008年饲养蚕种 17046盒;2009年发放蚕种 13586盒,实际饲养蚕种 13461盒,实际饲养量占发种量的 99.1%,报废损失蚕种 125盒。2009年与 2008年相比,蚕种饲养量减少 5460盒,减少了 20.3%;产茧量减少 148.0t,减少了 25.3%;但是由于 2009年蚕茧价格高于 2008年,蚕茧产值增加 64.32万元,增加了 7.9%(表 3)。
表3 24个代表性村的蚕桑生产情况
1.4 108个代表性养蚕户的基本情况
调查的汉滨县关家乡许河村等 108户代表性蚕农共有人口 510人;2009年人均纯收入 4613元,其中人均养蚕收入 1143元,占人均纯收入的 24.8%;共有桑园面积 43.89hm2,户均桑园面积 0.4hm2,其中流转桑园面积7.90hm2,自有桑园面积 35.99hm2,流转桑园面积占桑园总面积的 18.00%。2008年饲养蚕种 1027.0盒;2009年发放蚕种 945盒,实际饲养蚕种 940盒,报废损失蚕种 5盒,实际饲养蚕种占发放蚕种的 99.5%。2009年与 2008年相比,蚕种饲养量减少 87盒,减少了 8.5%;产茧量减少28.05t,减少了 46.2%;但是由于 2009年蚕茧价格高于2008年,因而蚕茧产值反而增加 14.92万元,增加了 29.6%(表 4)。
2 调查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的县(区)、乡(镇)、重点村和养蚕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蚕桑市场形势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县(区)、乡(镇)、村组相互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乡(镇)和村组发种量与实际饲养量差别较大,部分县(区)为了完成发种任务,上级压下级,一级压一级,最后造成蚕种报废损失;乡(镇)干部对发种问题意见强烈;蚕农对收购企业的做法和茧价偏低的情况极为不满,对蚕桑生产失去信心;桑园少的散户弃桑外出务工,养蚕大户不愿扩大生产规模。根据蚕桑生产情况调查结果及各级干部和蚕农反映的情况,我们对前两年发种量连续减少和今年发种量增长幅度不大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
表4 调查 108个养蚕户蚕桑生产情况
2.1 养蚕比较效益较低 蚕农养蚕积极性不高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蚕茧价格迅速下跌,干茧价格一度跌至 30元/kg,生丝价格一度跌至 13.0万元 /t,与 2006年比较下降幅度达 55%;从 2009年开始,生丝价格逐渐上涨,从 2月份的 15.0万元 /t逐步回升至 11月份的 25.5万元/t,干茧价格也由 3月份的 45元 /kg逐步回升至 83元 /kg[1];按照烘折2.3kg计算,鲜茧收购价格(除去收烘费用)应达到 :春茧 18元 /kg、夏茧 24元 /kg、秋茧 34元 /kg;而全年鲜茧实际综合收购价格:春茧 16元/kg、夏茧18元 /kg、秋茧 24元/kg。分析养 1盒蚕种的效益,平均产值:2008年秋季为 400元,2009年春季为640元,夏季为 680元,秋季为 960元,除去成本费用 655元 /盒(成本构成:15个工时费 600元 +蚕种35元 +蚕药 20元),2008年秋季亏损 255元,2009年春季亏损 15元,夏季盈利 25元,秋季盈利 305元。按照目前社会普通劳动力价格,男性主要劳动力日工资 70元,女性辅助劳动力日工资 40元计算,蚕农养蚕实际上是挣自己的劳动力的钱。如果鲜茧综合价格低于 18元/kg,蚕农养蚕就要亏本,连劳动力的钱都挣不回来,所以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在家养蚕,造成养蚕劳动力严重缺乏。同时,养蚕与畜牧养殖和农作物种植相比较,养蚕不但没有较大的扶持、补贴与奖励,还要投入大量资金和劳动力,比较效益太低,严重制约着蚕桑产业的发展。
2.2 蚕茧流通渠道不畅 蚕农利益严重受损
2009年春季安康市蚕桑生产在 2008年秋茧低价的严重冲击下,蚕农的养蚕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少数地方出现挖桑毁桑现象;虽然各级政府采取了各种扶持政策和宣传鼓动措施,但蚕农还是不愿意养蚕;有 30%左右桑园荒芜,10%左右的蚕种报废损失,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减产。在蚕茧收购环节,为了保护缫丝企业的利益,不仅没有放开蚕茧市场,而且鲜茧收购采取区域划分保护收购。在收购过程中,尽管政府制定了鲜茧收购指导价,采取各种监管措施,保护蚕农利益;但是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收购企业采取加大潮折和扣除下脚茧比例,变相压级压价,坑害蚕农利益;使蚕茧收购的综合价格比周边省份的蚕茧价格低 3~4元/kg,蚕农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导致部分私人茧贩和个别茧站倒卖蚕茧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蚕茧流失。
2.3 政府考核力度弱化 蚕桑生产难以稳定
蚕桑产业是陕南的传统产业,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安康市长期把发展蚕桑生产纳入对党政领导政绩的考核内容;无论在蚕桑生产发展高潮期还是低潮期,都大力推动了蚕桑产业的发展。自 2008年安康市市委、市政府取消了对蚕桑生产目标责任考核后,冬季桑园管理较差,2009年春季第 1批养蚕发种只有 12.5万盒,与 2008年春季相比减少了 48%;这一严峻形势引起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蚕桑生产工作,进一步夯实任务,最终实现春季养蚕发种 20万盒,全年发种 40万盒的基本目标。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的重视程度与推动作用对蚕桑生产的影响力非常大。如果再不把蚕桑生产纳入县(区)目标责任考核,蚕桑生产难以实现稳定发展的目标要求。
3 对策和建议
随着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国内经济呈现企稳向好的趋势,给茧丝绸市场带来了产业政策的支持、茧价上涨释放积极信号、汇率风险有所下降等诸多有利条件。但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茧丝绸市场还存在着外需依然疲软、企业经营困难、生产成本增加、市场没有放开、收购企业变相压价、高效桑园面积少、集约化程度低、新技术推广难度大、比较效益低、政府取消了目标考核制度等诸多问题。如果不注重科学发展,加强技术改进、质量提升,短期的经营隐患就会酿成长期的发展瓶颈。因此,我们建议今后要根据当前蚕桑生产形势,积极采取对策,科学制定蚕桑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紧紧围绕“培育大户、夯实基础、依靠科技、提质增效”的总体工作要求,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
3.1 加强高产桑园建设 着力培育强村大户
桑园的产量和质量是影响蚕种饲养量和蚕茧产量的物质基础。目前,陕南地区桑园零星分散、管理粗放、产叶量低,养蚕户分散、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严重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从我们对陕南 8个代表县(区)、14个乡(镇)、24个村组、108户养蚕户的蚕桑生产情况可以看出:8个代表性县(区)2009年的发种量比 2008年减少了近 34.9%,14个代表性乡(镇)2009年的蚕种饲养量比 2008年减少了近35.5%;而调查的108户养蚕户中,因绝大部分是养蚕大户,他们 2009年的蚕种饲养量仅比 2008年减少 8.5%,并且由于 2009年蚕茧价格较高,蚕茧产值反而比 2008年增加了29.6%。所以,要实现产业发展,必须从高产密植桑园建设入手,加快老劣低产桑园改造步伐,提高桑园标准化栽植管理水平,增加单位面积桑园的产叶量。在经营模式上,要通过桑园流转的方式,着力培育强村大户,打破传统的养蚕模式,走强村大户之路。把没有经营能力、没有养蚕条件蚕农的桑园,流转到养蚕大户手中,按照“基地围绕大户建、政策围绕大户扶、科技围绕大户推、协会围绕大户办”的原则,制定强村大户建设标准和扶持奖励政策,认真落实各项措施,积极实施蚕桑强村大户发展战略,依靠强村大户支撑蚕桑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养蚕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
3.2 狠抓技术培训 实现提质增效
产量和质量是蚕农增收和企业增效的前提,技术培训是实现稳产高产的关键。要实现蚕桑产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大蚕桑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广大蚕农的技术水平。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加大新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加大优良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加强桑园管理,提倡桑园套种;积极推广小蚕共育、省力化养蚕、大棚养蚕、消毒防病、使用优良蔟具上蔟等技术,努力提高养蚕技术水平,提高盒种产茧量,实现蚕桑产业的提质增效。同时,各级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要认真抓好科技示范点工作,充分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科技进步。
3.3 放开蚕茧流通市场 引入价格竞争机制
根据国家茧丝办 44号文件精神,要求放开蚕茧市场。从全国发达蚕区的发展经验中可以看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竞争机制的形成,发展的直接途径是放开蚕茧流通市场。近年来,广西、浙江、江苏、山东等发达蚕区完全放开了蚕茧市场,不仅在市场高潮期能使蚕农得到更多的实惠,提高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而且在低潮期,由于市场的自我调节,优胜劣汰,使一部分经营较差的企业倒闭,自然重组,实现从大乱到大治;同时,企业为了生存,必须保护广大蚕农的利益,扶持蚕农发展生产,形成良性循环[2]。安康市目前的蚕茧市场流通体制违背了市场规律。市场高潮期没有竞争机制,蚕农得不到市场应给的价格;而市场低潮期企业压级压价,蚕农得到的实际价格比市场价格更低。要实现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必须打破旧的蚕茧流通体制,建立新的开放的蚕茧流通体制。
3.4 加强组织领导 恢复目标考核制度
加强组织领导是促进蚕桑产业发展的核心,是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和完成目标任务的组织保障,考核目标任务是加强领导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工作成绩的量化指标,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根据蚕农的反映和各级干部的建议,分析目前陕南的蚕桑生产形势后认为:要实现和促进蚕桑产业的稳定发展,必须改变过去对相关干部的考核办法;不仅要考核发种量,而且要对桑园建设、产茧量、蚕农收入等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考核。
[1]佚名.广西库存干茧偏紧 蚕丝价格一路走高[EB/OL].中纤网,2010-04-19.http://www.ccfei.com.
[2]封槐松.总结经验教训促进我国茧丝绸产业平稳发展[J].中国蚕业,2010,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