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社会形势下剩女现象的原因及影响探析

2010-07-24许琳玲

海峡科学 2010年8期
关键词:婚姻

许琳玲

当前社会形势下剩女现象的原因及影响探析

许琳玲

福州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专业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下,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而剩女现象则是这些改变的典型折射。该文对产生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社会情境和原因及其社会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同时尝试提出合理的意见及解决方法。

剩女社会形势 原因 影响

1 当前社会中的剩女现象

1.1 当前社会形势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目前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其包括两个方面的变迁:一是经济体制的变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社会形态的变迁,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工业变迁,从专制社会向民主法治社会变迁,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变迁。伴随二者变迁的还有利益调整,体制与社会结构的转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转型时期,物质生活的改善促使人们探求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时代的高效交流,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及价值观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变化。而剩女现象则是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改变的典型折射。

1.2 何谓剩女

改革开放后对教育的重视以及男女平等思想的良好贯彻,赋予了中国女性良好的教育环境与较为宽松的工作生活环境,造就了新一代拥有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她们与男性一样在职场上打拼,不需要像旧时女性依附于男权求得生存,她们通过自身努力就可以过上理想中的生活,但职场上的胜利无法同样照搬于婚姻市场,无数条件优越的女性无法找到自己心仪的对象,在婚姻市场上剩了下来,成为“剩女”。由于该词被频繁使用,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该词于2006年被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作为新词汇收录其中。媒体与大众对于剩女最经典的定义与解释是称其为“3S女性”或“白骨精”,即Single(单身),Seventies(生于70年代),Stuck(被卡住)或是白领,骨干,精英,简称“白骨精”。这些大众词汇较精准地把握了剩女的特点,若要追其本质的话,本文将剩女定义为年龄多在28~37岁,有婚嫁意愿、受教育程度高且收入稳定丰厚,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大龄城市女青年。

事实上“ 过剩” 并非绝对而是一种相对过剩。“剩女”其实所指代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 在都市这个特殊情境中所存在着的优质群体, 在婚姻问题上与同龄女性相比暂时处于的缺位状态。

2 剩女现象原因分析

2.1 价值观念中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随着传统的乡土社会向现代都市社会模式的转变, 社会观念日益开放,国民思想的日益包容, 个体对不同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兼容也日渐提高。尽管现代女性得到思想上的解放 , 但仍不免受到社会传统习俗与观念的影响, 依然会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标准和态度。中国传统的择偶模式是男性多选择那些在经济、学历、政治地位上比自己低的女性,而女性则相反,大多希望找到比自己经济及社会地位比自己强的男性伴侣。如果用ABCD来代表男女的四个不同社会等级的话,则为“ A男配B女” 、“ B男配C女” 、“ C男配D女” 的择偶模式。高学历高收入的大龄未婚女性往往身处社会金字塔的中上层,属于“ A女”。而社会中存在的男性失婚人口则绝大部分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身处社会金字塔的下层,可归为“D男”。现实之中,处于下层的弱势男性与处于上层的高知女性之间很难结合成婚姻夫妇关系,最后客观上造成了“ A女”、“D男” 的婚恋缺位,部分高知女性处于“结构性剩余”的境地。这种婚恋观和择偶模式的根源是根深蒂固的男女不平等的思想,虽然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她们的思想中仍然有很严重的“男强女弱”,“门当户对”等观念。这种观念严重限制了她们的择偶空间。

这些表现也可用西方社会学中的重要理论“梯度差异” 来解释。所谓“ 择偶梯度差异” , 指两性在择偶过程中, 男性倾向于往“ 下” 找,选择年龄比自己小,社会地位比自己低较低至少相当的女性,;而女性则反之,倾向于向“ 上” 寻找,究其心理根源,是为获得内心的安全感。这种“上” 和“ 下” 既包括年龄上的差异, 也包括能力和地位上的差别, 也就是传统的“ 男强女弱” 模式。中国传统的“郎才女貌” 、“ 男主外、女主内” 的婚配模式本质上也是符合“择偶梯度” 理论。

2.2 社会结构流动的影响

剩女现象的解读, 追其根本可将其还原到问题产生的城市情境中仔细审视。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在《公社与社会》中提出公社是现实和有机的生活,公社型的生活被理解为一种亲密的,相互信赖的,排他性的共同生活。在这里个人总是感到与整体处于亲切的联系之中,而又不感到在其中丧失自身。而社会却表现为一种相互陌生的生活共同体,人步入社会就像步入陌生地。在他看来,公社才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而社会则只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的共同生活。改革开放浪潮带来的社会结构巨大变革,经济空前迅速的增长使得生活的格式从公社模式越来越向社会模式发展。大城市与传统乡村社会相比具有迅猛得多的生活节奏,人口流动与迁移也异常频繁,人们每天都接受外界许多强烈的刺激,而这种刺激是基于表面的短暂性的交往,公式化的接触,无法达到个人的情感层面,因此是一种机械性功利性的行为。面对这种刺激,人们往往不能完全吸收,也不能够再按照传统方式保护自身。标准化经验给生活在其中的城市男女带来异化的感受和惊颤的体验。这种体验使得剩女对陌生人缺乏基本信任,谈情说爱成为奢侈。在日益增多的城市刺激中,剩女更多感到的是疲倦,麻木和安全感的丧失,进而造成过度的自我保护和对他人的过分挑剔,这在择偶当中不利于恋爱的双方敞开心扉,坦诚交流。

此外,社会成员频繁流动也将减少婚恋机会。在一个新的环境中,人的社会关系网络在短时间里是难以建立起来的。但如果频繁流动的话,会使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的社会关系流失。婚恋机会往往是与社会关系紧密相关连,一个人在熟悉的社会环境中比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更容易寻找到爱情、缔结成婚姻,对于进入晚婚年龄,交际圈狭窄的大龄女青年来说,更是如此。对于她们来说,社会关系网络的大小和疏密,意味着婚恋机会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个人在社会阶梯上的纵向流动,往往是伴随着地域间的横向流动来实现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通常具有较强的职业流动能力和较开放的社会流动观念。但是,人生进入婚恋年龄,频繁流动,尤其是地域间流动,客观上会减少她们的婚恋机会,主观上会影响到她们对婚恋机会的取舍。

2.3 婚姻交换关系中的弱势

最早用交换理论分析社会中的亲属模式和婚姻关系的是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詹姆斯·费雷泽,他用个人的物质或经济动机解释各种不同的社会行为模式,他指出,交换过程是追求自己最基本的经济需求的表现。随后马林诺夫斯在其交换心理学说中提出,建立和维持交换关系的力量并非仅仅是经济需求,还有最基本的心理需要的思想。这些思想在霍曼斯和布劳的社会交换论中得到强化和扩展。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成为社会关系基础,人们的需要在社会相互作用中发现和寻求。个人是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他把人的活动看作交换“商品”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获得“收益”。活动的“成本”就是由于从事这项活动而放弃其他活动所能获得的报酬。霍曼斯指出“一个能产生极大吸引力的人一定是因为他能提供给别人无法从其他地方得到的报酬。互惠是交换的固有特性。交换的过程也是从吸引到交换”。

从交换论的视角来看,男性在择偶时多考虑女性的年龄,外貌,身材,性格等,而对文凭,个人能力的重视则不高。从优生优育的角度来说,22岁至25岁为最佳适孕年龄,年龄过大则对生育不利。教育领域平等性的增强在提供给女性更多受教育机会的同时也延迟了她们的适婚及适孕年龄,特别是高学历女性。等到她们学有所成, 走出校园的时候, 已经基本上错过了社会认可的最佳择偶和生育年龄。但相同条件的高文凭、高职位男性却凭借自身拥有能力和高学历知识,能够吸引更多年轻貌美、健康的女性,择偶面也就更加宽广,这样就造成了男女配对需求的错位与不平衡。女性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女性自身抚育后代的特殊原因,在择偶中对对方的人品与能力方面考虑较多,能力和收入也是吸引她们的重要因素,而对外貌身高等则考虑的较少。男女需求的不对等使这些高知女性陷入一种尴尬的剩女境遇,进入了“结构性剩余”的范围。

3 社会影响与对策分析

3.1 社会影响

剩女现象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复杂的社会现象, 它的产生与存在既有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有当事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婚姻对人类社会具有特殊意义,它不仅直接影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质量、生活质量及生命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能否健康、协调与可持续地发展。

3.1.1心理疾病的凸显

家庭除了能够繁衍生息外,还有精神抚慰的功能。剩女如果缺少正常家庭的慰藉、关爱的生活,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疾病。来自医疗卫生和心理咨询领域的资料显示,在我国患有焦虑症、忧郁症等心理疾病的人群中,剩女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频繁的医院治疗与心理医生咨询,将消耗掉大量无谓的金钱、时间和精力。

3.1.2社会生活成本增加

当男女走入婚姻,所需要的生活设施与生活费用将会比单身时节省许多,从宏观来看,若单身人数过多,社会将需要拿出双倍的财富来供给,使得这一部分的资源无法实现合理配置与整合,势必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

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剩女现象不容忽视,从终身不婚的角度看,除个别“亚群体”外,大龄未婚只是部分未婚女性人生历程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特殊生存状态。只要我们的现实社会中存在群体差异和社会选择,就会不同程度地存在剩女现象和少数人择偶难的问题,这是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怎样才能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环境,以帮助那些正在继续寻觅未来伴侣或者暂时处于选择困难境地的大龄未婚青年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去生活。

3.2 对策探讨

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利用国家的媒体工具,做好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改变现在已有的婚姻观念,打破传统的婚姻梯度选择,改变婚姻关系中“男强女弱”的思想,唤醒剩男剩女的理性意识,使女性在经济政治上的地位得到真正提高。

其次,青年需要改进自己的婚恋观。高校增设有关择偶、恋爱、婚姻等方面的课程教育,将有助于青年学会如何与异性交往,如何正确处理将要遇到的恋爱、婚姻与家庭问题,有助于从萌芽上扼杀剩女发展的可能,也有助于新型择偶模式的建立。

再次,从个人心理角度,“剩女”要适当放宽择偶要求,建立新的择偶观念,排除不必要的心理障碍和负担,勇敢走向婚姻市场,充分运用各种现代的中介手段,努力搜集婚姻市场的有关信息,争取在更大的空间范围里进行相对务实的双向选择。

[1] 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3-126.

[2] 贾春增. 外国社会学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 阿伦森(美).侯玉波,译.社会心理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5.

[5] 周晓虹. 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 李占军.走出剩女危机[J].女性天地,2006,(5):4-7.

[7] 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J] .社会学研究,2000 ,(6):18-30.

猜你喜欢

婚姻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婚姻中,没有谁赚谁亏
婚姻如鞋 合适才是最好的
婚姻是一种修养
幸福的婚姻,离不开这六件事
婚姻如何能长久
幸福的婚姻,让人谈笑风生
婚姻的幸福,来自于彼此的成长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