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图书出版及馆藏情况实证调研——以2007-2008年沪版科普图书为例
2010-07-18蔡迎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200234
蔡迎春(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234)
史艳芬(同济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092)
戴建国(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234)
科普图书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科普图书是指关于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的通俗读物,如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等方面的通俗图书;广义的科普图书包括各种实用技术类图书、部分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方面的图书以及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类知识性图书等[1]。无论是广义的科普图书还是狭义的科普图书,都具备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科学性,二是通俗性。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出版业的变革与发展,科普图书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1985年),科普图书发展迅速,迸发出新的活力;第二个阶段(1986-1994年),科普图书处于渐趋低迷徘徊的状态;第三个阶段(1995年至今),科普图书再度复苏,近几年出版种类急速上升,读者市场保持稳定,潜在开发空间可观[2]。
不论在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还是学校图书馆,科普图书都是一种重要的馆藏资源类型。对科普图书出版及馆藏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一是可以引起出版社对科普图书出版现状与现存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如何在图书市场大生态不容乐观的环境下坚守科普图书的出版,如何承担起策划选题及培养作者的责任并出版既能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又能取得极大经济效益的“双效图书”等;二是可以引起图书馆对馆藏科普图书严重短缺情况的重视,使其及时了解目前科普图书出版的现状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优秀的科普图书,正确引导读者的“科普阅读”。因此,本文主要对2008年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系统科普图书的馆藏情况及上海各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图书(以下简称沪版科普图书)的出版情况进行调研,并将其与2007年科普图书出版与馆藏情况进行对比,以分析沪版科普图书的出版特点。
1 沪版科普图书的基本状况
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提供的科普工作统计(2007-2008年)信息,2007年上海各单位共出版科普图书573种,5 425 473册;2008年上海各单位共出版科普图书604种,4 042 917册。其中不仅包括沪版科普图书,也包括由上海作者编撰的在外埠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图书。
2 上海科普图书的馆藏存量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系统互联网公共查询目录(Internet Public Access Catalog,简称IPAC)容纳了上海图书馆和上海市中心图书馆34个分馆的各类书目信息[3]。读者可以从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总分馆网站或互联网上直接获得上海市各图书馆的馆藏情况,并了解上海市面向公众开放的、发挥科普功能的科普馆藏的基本状况。
IPAC目录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4]分类,其中与科普关系较为密切的4个类别是:N49、P1-49、Q-49和X-4。①N49:自然科学总论>自然科学教育与普及>普及读物,如《青少年自然百科探秘》(2008年版)、《科学家讲科学》(2008年版)、《爱因斯坦的圣经》(2006年版)、《科学哲学名著赏析》(2007年版)等;②P1-49:天文学、地球科学>天文学>教育与普及,如《太空简史》(2004年版)、《宇宙掠影:天文学概要》(2006年版)、《天文知识大博览》(2007年版)、《太空探秘》(2008年版)等;③Q-49:生物科学>生物科学教育与普及>生物学的科学普及读物,如《探索自然丛书·生物篇》(2004年版)、《神奇的生灵: 充满奇趣的109个生物探秘》(2006年版)、《热带雨林》(2006年版)、《谁是造物主:自然界计划和目的新识》(2008年版)、《生物世界面面观》(2008年版)等;④X-4:环境科学、安全科学>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及普及,如《神圣的平衡:重寻人类的自然定位》(2003年版)、《避险与自救实用手册》(2007年版)、《青少年自然百科探秘》(2008年版)等。
通过查询IPAC(查询日期:2009年10月20日)可知,上海中心图书馆系统4个分类目录中收藏科普图书3 051种。其中,以N49为最多,约2 336种,占查询结果的76.57%;其他3类的图书种数大致相仿,约占查询结果的8%左右。从所收藏科普图书的出版日期来看,1998-2008年间,每年出版的科普图书的收藏量均为100-150种,其中收藏1998年出版的科普图书最多,近250种;收藏2007年出版的科普图书125种、2008年出版的科普图书123种,均占同年出版总量的20%左右[5]。从这一调研数据来看,上海中心图书馆系统作为上海地区最大的公共图书馆系统,近年来对沪版科普图书资源的收藏严重短缺。
3 沪版科普图书专项实证调查
沪版科普图书专项实证调查即对科普图书的出版情况、内容题材、图书形式、受众对象等进行调查与分析。
调查方法:收集科普图书(实物)进行快速阅读,对科普图书的基本信息、内容题材、图书形式、受众对象等进行分析判断,并填写相关调查表信息。
调查范围:32家上海地区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科普图书342种,占2008年上海各单位共出版科普图书种数的56.62%。
3.1 沪版科普图书的出版信息
本次调查收集的科普图书中有339种为初版,仅有3种为再版,初版科普图书占总数的99.12%。
3.1.1 出版社分布及核心出版社
2008年出版科普图书种数在20种以上(含20种)的有7家出版社,其出版的科普图书共218种,占调查沪版科普图书种数的63.74%;出版科普图书种数在10-20种之间(含10种)的有4家出版社,其出版的科普图书共51种,占调查沪版科普图书的14.91%;其他的21家出版社在2008年出版的科普图书在10种以内,共出版科普图书73种,占调查沪版科普图书的21.35%。
从科普图书的出版社分布来看,当前出版科普图书种数在10种及10种以上的出版社共有11家,占调查科普图书出版社总数的34%,其出版的科普图书占调查科普图书种数的79%,基本上符合“二八定律”(即20%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图书占科普图书出版总量的80%)。因此,可以将这11家出版社作为科普图书出版领域的“核心出版社”,它们分别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3.1.2 出版发行量
342种沪版科普图书中,有199种在版权页标明印数,占58.19%。按照印数将这199种科普图书分成4个档次:第一档:印数少于或等于3 000册;第二档:印数在3 001-5 000册之间;第三档:印数在5 001-10 000册之间;第四档:印数大于10 000册。首先,从发行量上看,科普图书印数在第一档的有46 119册,第二档的有424 360册,第三档的有471 160册,第四档的有55 800册。印数在3 000-10 000册的科普图书占总发行量的89.78%。其次,按科普图书的种类划分可以发现,科普图书印数在第一档的有22种,第二档的有94种,第三档的有79种,第四档的有4种。可见,大部分图书的种类集中在第二档(占47.24%)和第三档(占39.70%)上。再次,共4种科普图书印数过万册,依次是:上海远东出版社的《健康与养生》,印数为20 000册;上海文化出版社的《中华名家养生精要》,印数为15 000册;上海远东出版社的《我的健康我做主——职工健康体检问答》,印数是10 700册;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外星人童话》,印数是10 100册。
3.2 沪版科普图书的内容
科普图书的内容可以主要从科普内容题材、学科分类及解释性深度3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首先需要引入两个概念:(1)关注率:指对应调查内容被调查对象总体作为开展科普的核心和焦点的程度,关注率高表示对应调查内容被较多调查对像作为科普的核心和焦点;(2)涉及率:指调查内容被调查对象涉及范围大小的程度,涉及率高表明对应调查内容被较多调查对象所注意。用公式表示如下:
3.2.1 内容题材
科普图书的内容题材包括:科技知识、科技人文、生活科技、人类重大问题、社会热点、实用科技和科学幻想。342种沪版科普图书对不同科普内容题材的关注率与涉及率呈现以下特点:①关注率与涉及率高的科普图书,其内容集中在“科技知识”、“科技人文”和“生活科技”等题材上,其中“科技知识”题材的科普图书的关注率和涉及率分别为41.52%和71.35%,“科技人文”和“生活科技”题材的科普图书的关注率均超过30%,涉及率在50%左右;②“人类重大问题”、“社会热点”、“实用科技”和“科学幻想”这4种科普图书内容题材的关注率和涉及率都比较低,关注率均在10%以内,涉及率均在20%以内,其中“社会热点”和“实用科技”的关注率最低,均为7.89%,“科学幻想”的涉及率最低,为10.82%。
为了深入分析2008年出版的科普图书的内容题材情况,笔者又对2007年出版的267种沪版科普图书的内容题材进行了调查,经对比发现:①2008年出版的科普图书在内容题材上的分布总体相似,形成较明显的两个群,涉及程度较高的群由“生活科技”、“科技知识”、“科技人文”三大题材组成;涉及程度较低的群由“人类重大问题”、“社会热点”、“实用科技”和“科学幻想”组成。②与2007年出版的科普图书相比,涉及程度较高的群中,“科技知识”和“科技人文”的涉及程度增大;涉及程度较低的群中,“重大问题”、“社会热点”和“科学幻想”的涉及程度也有较大幅度上升。这是因为2008年我国相继有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发生,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等,这些可能是导致“人类重大问题”和“社会热点”题材被出版界关注的原因。而且本次调查的图书中增加了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图书,这可能是“科学幻想”题材涉及程度增大的原因。
3.2.2 学科背景
按照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科普图书涉及到的学科分类包括:天文学、地球科学、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心理学、农业科学、工业技术、建筑学、医学与卫生等。342种沪版科普图书的学科背景的涉及程度存在差异。“医学与卫生”的关注率和涉及率最大,分别为31.29%和41.23%;“农业科学”的关注率和涉及率最小,分别为1.75%和6.73%。关注率高低相差较大,约17倍,涉及率高低相差有6倍。
3.2.3 内容层次
科普内容的解释性深度分为3个层次:高级层次、普通层次和入门层次。被调查的342种沪版科普图书的科普内容层次以“普通层次”为主,其关注率为61.99%,涉及率为88.01%;其次是“入门层次”,关注率为24.85%,涉及率为50.58%;“高级层次”的关注率是16.37%,涉及率为33.33%。
3.3 沪版科普图书的形式特征
沪版科普图书的形式特征调查主要围绕科普图书的编著状态、丛书形式、体裁形式、读者状况这4个方面展开。
3.3.1 编著状态
科普图书的编著状态主要有原创、翻译、编译、汇编等。本次调查的342种沪版科普图书中,原创作品位居第一,共有179种,占52.30%;翻译或版权引进的国外科普图书其次,有79种,占23.10%;与之相差不大的是“汇编”科普图书,有75种,占21.93%;编译的科普图书最少,仅有9种,占2.63%。
科普图书内容层次的分布,还可以从科普图书的印数上得到印证。在199种报告印数的科普图书中,印数达到6 000册及以上的共有52种,其编著状态比率由高到低依次是:原创>翻译>汇编>编译,与整体分布一致;在199种报告印数的科普图书中,印数不满3 000册的科普图书有16种,其编著状态比率由高到低的顺序是:汇编>原创>翻译>编译,汇编的科普图书超过了原创的科普图书,编译的科普图书较少。可见,科普图书的印数不同,编著状态也不同。
科普图书的编著状态还可以按著者情况划分,分为个人编著、多人编著和集体编著。本次调查的342种图书中,“个人编著”的科普图书种数最多,共有187种,占54.68%;“多人编著”的科普图书其次,有112种,占32.75%;“集体编著”的科普图书最少,有43种,占12.5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科普图书的写作依然以个人为主,但是通过一个团队来进行创作的形式已经在科普图书编撰状态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3.3.2 丛书形式
一般来说,丛书是科普图书出版的重要形式。32家被调查出版社中,有16家采用了丛书出版方式,涉及面达50%;342种沪版科普图书中,有153种以丛书的形式出现,涉及面达到44.74%。而且这153种丛书形式的科普图书涉及49个科普丛书系列,平均每套丛书有6种科普图书。2008年出版的最为庞大的一套科普丛书是《青少年自然百科探秘》,整套书共有18种图书。
3.3.3 体裁形式
对于科普图书的体裁形式的调查,首先对科普图书是否属于文学表达形式作出判断和区分;其次,将文学表达形式进一步细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体裁,非文学表达形式可细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含应用文)、议论文等体裁。
调查显示:(1)非文学科普图书是科普图书的主要表达形式;在文学表达形式中,小说是科普图书最常用的体裁;在非文学科普图书中,最常见的文体是说明文。(2)342种沪版科普图书中,文学科普图书有56种,占16.37%;非文学科普图书有286种,占83.63%;非文学科普图书种数是文学科普图书种数的5倍多。(3)进一步分析文学科普图书,其中小说共49种,占文学科普图书的87.50%;散文其次,共5种,占文学科普图书的8.93%;诗歌最少,共2种,占文学科普图书的3.57%;没有戏剧体裁的科普图书。(4)在非文学科普图书中,说明文(含应用文)体裁的科普图书有205种,占71.68%;记叙文体裁的有48种,占16.78%;议论文有33种,占11.54%。
3.3.4 读者状况
调查主要根据科普图书的内容题材、学科背景和解释性深度对每一种科普图书的主要读者对象进行分析,并从适应的年龄段和人群上作出判断。调查显示,大部分科普图书适于“不分年龄”的读者对象与“不分人群”的读者对象。
读者年龄特征调查分析显示,在342种沪版科普图书中,读者对象“不分年龄”的最多,有193种,占56.43%;读者对象是“少年儿童”的其次,有60种,占17.54%;读者对象是“成年人”的占16.08%;读者对象是“青年人”的占到8.20%;适合“老年人”阅读的科普图书最少,只有6种,占1.75%。
从科普图书的主要读者对象人群特征来看,大多数科普图书“不分人群”,有199种,占58.19%;针对“学生”的有92种,占26.90%;针对“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的分别占3.22%、2.92%;适合“农民”的科普图书最少,不足1%;针对“其他人群”的科普图书有29种,占8.48%。由此可以看出,除了学生群体是科普图书的特定目标对象外,大多数科普图书并不是针对特定人群编写的。
4 沪版科普图书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通过对2008年沪版科普图书的调查可以发现,沪版科普图书的出版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上海众多出版社在科普图书的出版上积极并有所作为,科普图书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表达形式上都有诸多可取的地方,将为提高公众科学素质、推进科教兴国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
4.1 沪版科普图书在稳定中发展,科普图书是出版界关注的出版方向。
2008年沪版科普图书无论在品种还是在数量上,都与2007年的情况大致相仿,虽品种略有增加、数量略有减少,但总体上保持了稳定的发展态势。同时,出版科普图书的出版社近年都有新的科普图书出版,而且一些出版社出版的科普图书特色鲜明。大多数科普图书都有一定印数,有些科普图书印数较大,说明科普图书出版市场效益良好。但是大多数沪版科普图书为初版,重版极其少见,这暗示沪版科普图书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不多,需要引起出版界的重视。
4.2 “生活科技”是突出的科普内容题材,题材多样化应是努力的方向。
沪版科普图书在科普内容题材方面具有较明显的偏向性。“科技知识”、“科技人文”和“生活科技”是主要的科普内容题材,其中又以“生活科技”最为突出。在“生活科技”题材中,健康保健知识内容受到出版社的青睐。偏向性的出现是正常的,这跟图书的市场需求相适应。但是过于侧重生活实用知识难免会导致科普工作的片面性,也不利于公众对科学知识的获取。因而,科普图书的出版应当注重题材的多样化,促进科普知识的全面传播。
4.3 呈现丛书化、初版化现象,需要强化精品优势。
2008年出版的342种沪版科普图书中,共有153种属于丛书类的科普图书。丛书化是当前科普图书出版的重要形式,这种系列丛书的出版方式下,科普图书的编撰质量与科普效应都比较突出,如“哲人石丛书”、“学科故事丛书”、“21世纪中国科普原创佳作”等,深受读者欢迎。
342种科普图书中仅有2种是重版图书,这反映出整个社会文化呈现快餐化特征,同时暗示目前出版的科普图书中精品不多,受到读者长期喜欢的很少。因此,上海科普图书出版事业不仅要保持科普图书数量上的优势,还要在质量方面有所提高,以引导读者的科普阅读。
4.4 坚持原创和引进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科普图书的质量。
调查的沪版科普图书中既有原创作品又有引进翻译作品,而且原创作品明显多于引进翻译作品,但是引进翻译作品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不可忽视。这种原创作品和引进翻译作品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科普图书的繁荣,有利于国际文化交流,同时也符合上海的国际化城市定位。但是真正优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科普作品并不多,因此在坚持原创和引进结合的出版策略的同时,要重视提高科普图书的质量。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培育出繁荣的科普图书出版市场。
4.5 大部分科普图书以普通公众为对象,具有读者针对性的作品较少。
大部分科普图书的读者对象“不分人群”,解释性深度为普通层次,而且读者对象主要是普通公众,为特定读者对象(如干部、学生、职工、农民等)出版的具有针对性的科普图书比较少。科普图书的知识深度不高、以普通公众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现象目前在科普图书出版领域是现实情况且具有其合理性,但是满足特定对象的科普需求也是科普图书出版行业的责任,因此探索如何面向特定读者对象出版科普图书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
[1] 钱中兵. 近年科普图书出版及市场概况[N] . 大众科技报,2005-02-24(A3).
[2] 董国豪. 试论二十世纪中国科普的两次高峰[D] .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2008.
[3] 金 燕. 城市区级国书馆如何在中心图书馆建设中发挥作用[J] .图书情报工作, 2009(1):27-30.
[4]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M] . 4版.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
[5]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系统互联网公共查询目录[EB/OL] .[2009-10-20] .http://ipac.library.sh.cn/ipac20/ipac.jsp?profile=#facusfocusfoc us#foc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