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中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类目设置探讨
2010-07-18马启龙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技术系甘肃合作747000
马启龙(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技术系 甘肃 合作 747000)
作为学习教育技术学的专业人士,笔者在图书馆查找专业图书时常常碰到这种情况:电化教育学类的图书在一个书架,而教育技术学类的图书在另一个书架。诚然,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学有一定的差异,但总不至于有如此大的差别,以至于相关图书分类时被划分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类目下。笔者通过考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以下简称《中图法》)中关于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学类目设置的现状,基于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学在教育领域地位的分析,对《中图法》关于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学的类目设置提出一些修改建议。
1 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学在《中图法》中类目设置的现状
《中图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是当今国内图书馆使用最广泛的分类法体系。《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初版于1975年,1999年出版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在第4版中,有关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学的类目有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教学设计及远程教育。
1.1 《中图法》中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学的类目设置
在《中图法》中,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学的类目分设在两个不同的类目下(见图1、图2)。
图1 《中图法》中电化教育的类目设置
图2 《中图法》中教育技术学的类目设置
由此可以看出,电化教育属于“文化、科学、教育、体育”基本大类(即一级类目)中二级类目“教育”下的三级类目,它下设有“视听教学(电化教学)、广播与电视教学、程序教学、计算机化教学、电化教材”5个四级类目;而教育技术学属于二级类目“教育”下的三级类目“教育学”下的四级类目“教育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教育学分支”的一个五级类目,它没有次级类目。
按照《中图法》“从理论到应用的次序”[1],在二级类目“教育”下依次有“G40 教育学”、“G41 思想政治教育、德育”、“G42 教学理论”、“G43电化教育”……“G5世界各国教育事业”、“G6各级教育”、“G7各类教育”等类目。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图法》中若将“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来看待,则属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若将“电化教育”作为一项事业来看待,则属于教育事业的一部分,与各级教育事业(如高等教育、中等教育等)和各类教育事业(如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并列。
1.2 《中图法》中教学设计的类目设置
教学设计作为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①,在《中图法》中并没有明确的类目设置,作者以“反查法”检索了4个图书馆的“教学设计”书目发现,各个图书馆有关“教学设计”书目的中图分类号不尽一致,甚至比较零散,并且同一本“教学设计”书目在不同图书馆的中图分类号也不同,具体见表1、表2。
表1 两本经典“教学设计”书目在各馆的中图分类号
表2 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教学设计”书目及其中图分类号
由表1、表2可知,有关“教学设计”书目的中图分类号除少数使用三级类目“G40 教育学”及四级类目“G63 各级教育”下的五级类目“中等教育”的次级类目“G632.3课程”外,大部分集中在三级类目“G42 教学理论”和“G44教育心理学”类目下。其中,部分直接属于G42,部分属于G42的次级类目“G421 教学过程”、“G423 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G424 教学法和教学组织”、“G441 教学心理学(课堂教育心理学)”等。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中图法》中对“教学设计”没有一个明确的类目设置,所以各图书馆中有关 “教学设计”书目的中图分类号不一致,而且归类零散、纷繁复杂。
1.3 《中图法》中远程教育的类目设置
远程教育作为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的领域,亦然从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一个分支领域扩展为教育的分支领域,有学者主张“远程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分支学科”[2]。与“教学设计”一样,《中图法》中也没有关于“远程教育”的明确的类目设置,但在图书馆检索“远程教育”书目可以发现,国家图书馆中“远程教育”书目的中图分类号为G728,属于二级类目“G7各类教育”下的三级类目“G72成人教育、业余教育”下的四级类目“G728广播电视教育”,而在其他图书馆,除将远程教育置于“G72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类目外,还有将其置于“G43 电化教育”下的。
另外,《中图法》中与远程教育相关的类目还有“G727函授、刊授教育”,它与“G728广播电视教育”同属于“G72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类目。众所周知,远程教育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等阶段,而各图书馆不约而同地将有关“网络教育”书目的中图分类号设为“G434 计算机化教学”。可以看出,《中图法》将远程教育(或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成人教育、业余教育看待。但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教育的出现,它不再仅属于成人教育或业余教育,而是被正式地列入国民教育系列,所以《中图法》中有关远程教育的类目设置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进行修订。
2 《中图法》中电化教育与教育技术类目辨析及修订建议
若要对上述关于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类目进行修订,首先必须搞清楚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教学设计、远程教育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及其与教育学的关系。
2.1 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领域相关概念及关系
受美国视觉教学运动的影响,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了一个将幻灯、投影、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应用在教育中的新兴领域,被称作电化教育。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电化教育的内涵有所扩大。到了90年代,随着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简称AECT)对教育技术定义特别是AECT1994定义的引入,我国电教界引发了一场“易名论”,有人认为应保持中国特色并保留“电化教育”的名称[3],有人认为应与国际接轨改名为“教育技术”[4],也有人认为应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名称[5]。笔者认为,从学科角度看,电化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是可以共存和共荣的;但从领域或事业角度看,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又有本质的区别,前者的焦点在“教育”,而后者的焦点在“技术”,即电化教育是运用教育技术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②,主要是指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现代教育媒体、媒传教学法、教学设计3个方面[6]。
另外,教学设计与教学设计学不是同一概念,不能把教学设计笼统地称为“一门学科”或“一种理论”。如果教学设计特指对教学系统进行规划安排的实践活动,那么教学设计理论就是对该活动进行系统化理性认识的产物,教学设计学就是理论演变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教学设计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的核心理论,它推动了教育技术学的成熟和发展,是在教育技术学母体中孕育和发展成熟的,所以教学设计学是教育技术学的次级学科[7]。因此,图书馆多将“教学设计”书目的中图分类号定为“G42 教学理论”和“G44 教育心理学”下的“教学过程”、“课程设计”、“教学法”等类目下。对于教学设计与相关教育学概念的关系,笔者曾撰文认为“教学设计与教学理论之间存在直接联系,其关系就是教学设计学以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教学设计等实践活动将这些来源于教学实践的理论再应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理论的一个方面,虽是教学的理论具体化,但不足以直接付诸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还需要通过教学设计将它与具体的教学情景联系起来,这也是体现教学设计桥梁作用和教学理论的基础指导作用的最好例子。”[7]
远程教育是师生在分离状态下通过各种技术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项事业,远程教育事业是电化教育事业的一部分;作为一门学科,远程教育学是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关于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在教育领域的地位,电教界普遍认为,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笔者也通过相关概念之间的语义结构分析得出了相同的结论[7]。
2.2 《中图法》中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类目设置建议
2.2.1 学科大类的类目名称及其归属
诚如电教界存在“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名称之争,《中图法》设置学科类目名称时该问题着实存在而且突出。关于“易名论”,我国电化教育的奠基人、著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南国农先生认为:“改名为‘教育技术’,是不适合的;改名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可以的;改名为‘信息化教育’,是较好的。而目前不改名也是可以的,有利于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电教理论与实践体系的完善,有利于促进中国电教事业的发展,至少是好处比坏处多。”[8]据此,笔者建议保留“电化教育”的名称,但需稍作变化,采用“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作为学科大类的类目名称。例如,南国农先生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中也使用了相同的做法,其目的在于“遵循‘和而不同’的思想,采取‘求同存异’的办法,重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9]。
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依然是“文化、科学、教育、体育”一级类目下的二级类目“教育”下的三级类目,取消原有的“G40-057教育技术学”、“G728广播电视教育”和“G727函授、刊授教育”类目的理由在于:电化教育是一门以教育为对象的科学,是一项人机协调、高效优质地培养人才的事业[3],而教育技术只是其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是电化教育事业的一部分。
2.2.2 学科大类的下位类目设置
从电化教育(教育技术)领域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分析得出,教育技术、教学设计、远程教育是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分支领域。但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如何设置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大类的次级类目呢?南国农先生指出:“电化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项事业,也是一种产业。”[6]由此笔者认为,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次级类目应按“科学—事业—产业”来划分,教育技术(狭义)属于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产业,教学设计属于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科学,远程教育属于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事业。当然远程教育学的理论可以归为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科学,其他细分类目及其原因不再一一阐明,而是在下面的修订整理中略作注释。
3 结 论
根据上述分析和探讨,对《中图法》中关于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类目设置的修订提出一些建议,并给出修订后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类目,不足之处还望学者们扶正。
将修订后的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类目整理如下:
G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G4 教育
G43 电化教育(教育技术)
G431 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科学
G431.1 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工艺学、教育工程学、信息化教育学入此。
G431.2 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史、专业史入此。
G431.3 教学设计学
G431.31 教学设计理论
G431.32 各科教学设计各学科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参考入此。
G431.4 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专业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专业史宜入G431.2。
G431.5 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G432 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事业
G432.1 电化教学总论、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实验入此。
G432.11 视听教学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模型等教学入此。
G432.12 广播、电视教学
G432.13 程序教学总论入此,程序化教材宜入G433.22,教学机器宜入G433.11。
G432.14 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入此。
G432.15 网络教学
G432.1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G432.17 微格教学
G432.18 智能教学机器人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入此。
G432.19 虚拟现实教学
G432.2 远程教育总论、远程教育学入此。
G432.21 函授教育
G432.22 广播电视教育
G432.23 网络教育
G432.24 移动教育
G432.3 各级电化教育
G432.31 学前学校电化教育
G432.32 初等学校电化教育
G432.33 中等学校电化教育
G432.34 高等学校电化教育
G432.4 各类电化教育
G432.41 社会电化教育机械工业电化教育、医学电化教育等入此。
G432.42 成人电化教育
G432.43 党员电化教育
G432.44 军队电化教育
G432.45 农村电化教育
G432.46 地方电化教育
G432.5 电化教育组织与管理
G432.51 各类电化教育中心电化教育中心、信息技术中心、教育技术中心、学习资源中心等入此。
G432.52 各级电教馆
G432.53 电化教育管理
G432.54 电化教育评价
G433 电化教育(教育技术)产业总论入此。
G433.1 教育媒体与技术总论入此。
G433.11 教育媒体硬件设备视听教育媒体、各类教学设备、教学机器等入此。
G433.12 教学系统平台语言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等入此。
G433.13 教学工具软件
G433.14 教学资源库
G433.2 电化教材
G433.21 视听教材
G433.22 程序化教材
G433.23 多媒体课件
G433.24 教学网站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入此。
最后需要说明的一点,南国农先生认为“我国电化教育可以分为视听教育和信息化教育两个阶段,当前改名为‘信息化教育’是较好的”[10],所以目前在电教界使用“信息化教育”的越来越多。但是笔者认为,可以将修订后的《中图法》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类目中的“电化”用“信息化”来代替或并列使用,即“信息化教育”相关书目的分类可参照“电化教育”来进行。
注 释:
①关于学科领域的名称是使用“电化教育”还是“教育技术”,学术界有争论,除单独使用外,笔者采用“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用法。
②“教育技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教育技术”是指教育中物质形态的技术(即教育媒体);广义的教育技术既包括物质形态的技术也包括智能形态的技术,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
[1]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M] . 4 版.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9.
[2] 丁兴富. 论加快远程教育学科专业建设[J] .中国远程教育, 2000(10):17-21.
[3] 张立新, 张丽霞. 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J] .中国电化教育,1999(2):20-22.
[4] 邓嗣源. 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纪念电化教育重新起步20年[J] .中国电化教育,1998(6):19-20.
[5] 彭绍东. 论“电化教育”向“现代教育技术”过渡的必然性[J] .中国电化教育, 1995(5):11-14.
[6] 南国农, 李运林.电化教育学[M] . 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7] 谢克仁, 马启龙, 白继芳.教学设计学与教学论的语义结构网络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2008(11):46-49.
[8] 南国农. 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J] .电化教育研究,2005(9):3-8.
[9] 南国农. 参与历史研究 共创美好明天——在“第四届全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生论坛”上的讲话[J] .电化教育研究, 2008(11):8-11.
[10] 南国农. 从视听教育到信息化教育——我国电化教育25年[J] .中国电化教育, 2003(9):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