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对策建议

2010-07-17席雪红

关键词:关键素质人才

席雪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1999年,《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教育工程”等规划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创新教育的开始。教育的目标由原来的素质教育进一步明确为创新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继而能够为国民经济的运行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力军。创新教育虽然已经推进了十多年,但其成果不容乐观。2009年 4月,《航空系统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使用机制研究》课题组对洛阳、兰州、西安、新乡的五家航空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有 62.2%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阶段是高等教育阶段。如今,我国每年有 600多万大学毕业生,应届大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才能称得上具备创新特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虽然比较多,但是针对企业调查,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创新素质特征的很少。本文以这次调查为基础,对大学生成长为创新人才的规律、应该具备的素质特征、知识储备进行了探析,从用人单位的角度研究大学生成长为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特征,希望对高等院校依据市场需求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有所启发。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了洛阳、兰州、西安、新乡的五家大型航空企业,共发放问卷 520份,收回有效问卷 469份,有效回收率为 90.2%。调查对象是这五家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和中高层管理人员。调查的主要内容是高等院校毕业的应届大学生如何成长为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特征和知识储备等,目的是了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以便高等学校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

二、大学生成长为创新人才的规律

大学生毕业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掌握了部分专业知识,但与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问卷对大学生毕业后成长为创新人才的规律进行了调查,期望对大学生成长为创新人才有所启发。具体数据见表 1。

表 1 大学生成长为创新人才的规律

由表 1可知,从绝对人数和相对比重的对比来看,被调查者依据自己的经验判断比较认同的成才规律是多元化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高质量的科研培训、良好的科研软硬环境,以及优良的个性品质、明确的研究方向、名师的引领、宽松的科研氛围。这表明,在人才的实际成长过程中,这两条规律发挥着协同作用。综合来看,大学生成长为创新人才的规律可以融合为:良好的道德品质,精、广、博的知识结构,宽松的科研环境,明确的研究方向及名师的引领。

三、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特征

问卷针对应届毕业生成长为创新人才需要加强的能力和素质进行了调查,即大学生成长为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何种素养特征。从学习能力、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及外语能力和其他等七种能力选择五种关键能力,以数字 1—5对上述能力按照关键程度进行排序,最关键为 1,最不关键为 5。以被调查者对每种能力的选择比重作为统计结果,见表2。表 2的最右列是对关键程度从 1—5赋值后计算的平均关键程度。平均值越低,表明该能力越关键,七种能力的平均分依次为 1.64、3.59、3.32、3.43、2.61、3.96和 4.87。

表 2 对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素质特征的调查单位:%

1.学习能力

从各种能力的选择比例比较看,第 1关键能力是学习能力,比例为 55.2%,远高于其他几种能力的比重。学习能力的平均值为 1.64,是七个平均值中最低的,也就是最关键的。与上述的成才规律联系起来看,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需要不断的学习来保障,每个创新工作者要了解和把握所在领域的发展方向,不断更新知识内容,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进而在该领域有所创新并有所作为。

2.团队合作能力

第 2关键能力为团队合作能力,比例为28.5%,平均关键程度是 2.61,位列七种能力的第 2位。第 3关键能力是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第 4关键能力是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第 5关键能力是组织管理能力。这四种能力更侧重于创新人才的情商、表达和管理能力。团队精神是组织和个人进步的保障,创新人员以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为基础,辅以适当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组织和管理团队成员完成既定目标。

3.能力素质排序

按照各种能力的平均关键程度排序,从最关键至相对关键的前五种能力依次为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平均关键程度依次为 1.64、2.61、3.32、3.43和 3.59。

四、应届大学生成长为创新人才的知识储备

能力是从性质上对大学生成长为创新人才提出了“软要求”,知识则更具体地对大学生在工作后成为创新人才指明了必须具备的硬条件。问卷对应届大学生成长为航空企业创新人才需要具备的知识进行了调查,以每类知识的选择比重为统计结果,数据列于表 3,更直观的数据比较见图 1。

表 3 应届大学生需要加强的知识储备调查 单位:%

图 1 应届大学生成长为创新人才需要的知识储备

如果知识的选择比重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第 1、2、3位分别为工程技术类知识、实践经验和机械制造类知识,第 4、5、6位分别是管理类知识、外语水平和人文知识修养。这种排序说明,航空系统大多是大型军工产品的生产性企业,客观上要求掌握一定的理工类课程的基本知识,并加强实践经验的锻炼。同时,需要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则有利于轻松地关注本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国内外发展趋势,为走上管理岗位和团队管理奠定一定基础。

五、高等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1.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培养目标

参考上述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明确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素养特征,因此,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应从以下几方面综合考虑:

(1)具有完美人性的“社会人”

以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重知识轻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缺乏能动意识的“工具人”。现在我们应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解为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用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目标来改革培养方案和过程。强调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既善于与人交往,富有团队精神,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又能保持个性独立健康发展。

(2)“专才”+“通才”的复合型人才

现代科学、文化主要呈现综合化趋势,对知识的综合、复合能力强调的不仅是知识的叠加、积累,更是为培养综合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知识的前提条件。现代科学技术上的重大进展和创新点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学科的交叉上,体现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转移上。高级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重大问题的解决,越来越离不开多学科的协同和跨学科的努力,因此,跨学科研究能力也成为高级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3)国际化的眼界和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经济全球化使国别的界限越发模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也扩大到“地球村”。高等教育既要紧跟国际发展形势,又必须根据国情走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道路。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意识;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学生有开阔的眼界。

综上所述,社会性、复合型、国际化眼界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2.高等院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对策建议

(1)注重实践,积累经验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大多是分散实习,即使有到企业的实习集中,但是实习时间一般较短,并不能真正深入到企业的运作流程,因此,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不得不从头来过,不能立刻融入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此外,大学生挑战杯、建模大赛等实践类的全国竞赛,虽然能够考察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想,但是很有限。由前述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实践经验是知识储备中最重要的,也是在学校的课本上学不到的,又是大学生成长为创新人才所必需的。因此,高等院校应在教学规划中多加入实践类课程,可以探索“学校 +企业”的互动实习合作关系,鼓励大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磨炼和积累经验。

图 2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2)持续的学习能力,形成相对全面的素质

学习能力是创新人才的第一关键特征。在当今学习型社会,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才可以不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才能不断从知识的厚重和素质的综合性两方面完善自己。这里相对全面的素质,不仅包括在某个专业领域的理论和知识等智力方面,还包括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创新激情等多方面非智力因素。

(3)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和环境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校老师的课题或者调研活动,一方面可以积累专业领域的知识,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因此,高等学校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给学生创造自由想象的空间和机会,多思考,多试验,通过试错逐步成长。

(4)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开阔学生眼界

创新需要交流和合作,在经济、科学、教育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必须了解世界科技的发展。高等学校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借鉴一切新的经验和进步,继承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使不同的思维模式相互改造与补充,在文化的融合中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鼓励和支持与著名高校及公司的交流,主动参与或者承办大型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使自己的学术成果得到国际上的认可;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聘请高水平专家进行合作研究;利用境外优势培养人才,选拔优秀学生到国外高校进行交流,强化人才储备。

[1] 魏发辰,颜吾佴.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及其自我修炼[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05-111.

[2] 李世海,高兆宏,张晓宜.创新教育新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关键素质人才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人才云
高考考好是关键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