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结合促进油茶产业发展
2010-07-17撰文柳晓云陈伟云
□撰文/柳晓云 陈伟云
油茶是莲都区的传统产业,全区现有油茶种植面积20.9万亩,年产茶油约73.15吨,主要分布在碧湖、高溪、雅溪、黄村等地,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莲都区被列入全省3个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区之一,争取资金共计550万元,用于2000亩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1500亩新造林示范基地、100亩油茶良种采穗圃和苗圃基地建设。该区林业局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当前发展油茶的大好时机,全力推进该区油茶产业发展。采取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分片联系、技术人员具体指导等方式,及时成立油茶产业发展办公室,抽调素质好、业务精的技术人员组成多个技术指导组,全面负责技术指导。同时,该区从实际出发,将油茶建设与4个方面相结合,努力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目的。
一是与欠发达乡镇和少数民族村经济发展相结合。油茶是该区欠发达乡镇农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总体效益普遍低下,目前亩产茶油仅3.5公斤,每亩效益不到52.5元。2009年,区林业局组织十几位林业技术专家分成5个技术指导小组,多次分赴各个欠发达乡镇和少数民族村,指导农民对现有油茶林实施土壤改良、品质更换、合理施肥、整形修剪等技术措施,对低产林进行改造,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据了解,实行油茶低改后,亩产茶油产量达到10公斤,每亩可增收260元。到目前为止,全区1万亩油茶低产林改造任务已基本完成,国家示范林项目的2000亩低改核心示范基地现已完成1800多亩。在少数民族村——丽新乡咸宜村新发展千亩油茶基地,目前已整地800多亩,挖穴300多亩,整个基地建设预计在2010年可全部完成。
二是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相结合。该区原油茶林栽培品种绝大部分是老品种油茶,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再加上长期粗放经营,造成品种进一步退化,严重影响产量、质量和效益。在油茶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工作中,该区林业局高度重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经营的模式,在新建立的1500亩油茶基地上,引进长林4号、18号、23号、40号、53号5个品质优、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油茶优良新品种,同时采用无纺布轻基质容器苗,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新品质的推广,将有效提高单位产值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全区油茶产业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与老果园改造相结合。近年来,莲都区许多柑橘园、橘园、板栗园等老果园出现基础条件差、品种老化、产量低下、品质差等问题,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逐年下降,经济效益偏低,广大林农迫切需要更换新的品种来提高老果园的生产效益。莲都区林业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当前发展油茶产业的大好时机,认真做好油茶产业规划,积极鼓励林农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提出利用村庄周围低山缓坡的老橘园、老桃园等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把林业产业发展与老果园改造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林业产业发展空间。据统计,现有大港头镇石侯村、丽新乡咸宜村等村的700多亩老果园正在进行改造,预计2010年初可完成。
四是与集体林权制度相结合。抓住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林权50年不变的契机,林业部门通过项目、技术和信息倾斜的办法,引导和支持林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承包、租赁、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合理流转油茶林地使用权,参加油茶林基地建设。将零星、分散的新造油茶林地向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生产经营者流转,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建设集油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油茶产业化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吸引和组织分散的农户投身油茶产业建设,最终达到“兴茶富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