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孔径发射对大气激光通信系统误码率的影响

2010-07-13黄俊森

电子设计工程 2010年2期
关键词:误码率光束湍流

黄俊森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4)

近年来,随着激光通信技术的日渐成熟,近地面大气激光通信再度成为研究热点,该技术不仅是下一代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同时也是宽带网络接入中解决“最后1公里”问题的最佳方案。但由于受大气湍流影响,现阶段大气激光通信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会严重降低,特别是大气湍流效应中的光强闪烁会极大地增加系统的误码率。虽然大气信道的特性无法改变,但可以改进收发系统,而大量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1]:多孔径发射技术是减弱大气湍流影响的有效途径,目前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以大气为传输媒质的空间激光通信系统中。

1 理论分析

单个激光光束通过弱起伏湍流大气后的大气闪烁概率分布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光强起伏的大小可依据Rytov近似理论较好地预测[2]。而对于方差饱和闪烁区域,从理论上证明光强起伏服从负指数分布,并得到实验验证[3]。实验结果还表明,强起伏湍流大气中或长距离传输时,若传输距离l和发射镜间距r满足一定条件,随着光束数目n的增加,大气闪烁将趋于对数正态分布,而不是负指数分布,这说明闪烁分布与传输距离l、光束数目n、发射孔径间距r等有关。

对于通信系统,为保证接收端能落在发射光束之内,发射光束的发散角不会很小。发射光束到达接收端时,光斑尺寸通常比接收孔径大很多。因此,用平面波近似是可行的。而在实际激光通信系统中,从发送端发出的激光经光学透镜准直后确实可当作平面波处理。

Tartaskii运用Rytov近似给出激光通过大气后的接收光强起伏(即光强闪烁)的理论模型[4],在弱起伏条件下,根据此模型得出水平传输时的对数振幅方差为[5]:

则:

对于数字激光接收系统,光接收机接收光信号时,其误码率为[6]:

如果大气信道间距r>>r0,则n束光在接收面上的对数幅度起伏互不相关,其叠加后的光强起伏方差为:

考虑到设备的机动性能及探测器的实际大小,n束光完全不相关的几率不大,所以必须考虑各光束之间的相关性对光强起伏的影响。为简化分析,假设各光束之间间距相等且对称分布,则叠加后的光强起伏方差为[6]:

式中,n是发射孔径数目,γ为归一化相关系数。

则多孔径发射的误码率为:

2 计算结果和仿真

图1所示是在波长为850 nm,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2n为5×10-14,相关系数为0.5时,发射孔径数目不同,误码率与传输距离之间的关系曲线。由图1可以看出,通过多发射机发射可以改善系统的误码率。湍流强度一定时,多孔径的误码率比单孔径降低了几个数量级。同时,随着发射孔径数目增加,误码率的变化越来越小。

图2表示波长为850 nm,发射孔径n为8,相关系数为0.5时,误码率随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和传输距离的变化关系,可以看到传输距离相同时,湍流越强,则误码率越大,随着湍流强度的增大,误码率增加变快,当光波传输到一定距离时误码率增加很快。

图1 误码率与孔径数目n的关系

图2 误码率C2n与和L传输距离的关系

图3为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2n为 5×10-14,发射孔径 n 为8,相关系数为0.5时,误码率随波长和传输距离的变化关系,可以看出,波长较长误码率相对较小,采用长波长的光进行传输可以有效降低系统误码率。同样,传输距离到一定程度时误码率增加很快。

图3 误码率与波长λ和传输距离L的关系

以上分析的都是相关系数为0.5时,误码率的变化。因为多孔径发射中相关系数取值并不是一定的,下面分析相关系数对误码率的影响。

图4为波长为850 nm,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2n为 5×10-14,发射孔径数目 n=8,传输距离分别为 2、3、4、5 km 时,误码率随相关系数的变化的关系图。从图4可以看到,相关系数越大,误码率就越大。传输距离越远,误码率随相关系数的增加也越快。

图4 误码率与相关系数的关系

3 结论

在大气激光通信系统中,采取多孔径发射方式,能够减小光强闪烁对系统误码率的影响,大大改善系统的通信性能。增加发射机孔径数目,选用长波长的激光进行传输,都能较好的改善系统性能,降低误码率[7-8]。同时,光束间的相干系数越小,误码率越小。

[1]马东堂,庄钊文.空间激光通信中的大气闪烁问题研究[J].中国激光,2002,A29(3):277-280.

[2]张逸新,迟泽英.光波在大气中的传输与成像[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

[3]Kim I I,Hakakha H,Adhikari P.Scintillation reduction using multiple transmitters[J].Proc.SPIE,1997,2990:102-113.

[4]Tatarskii V I.湍流大气中波的传播理论:中译本[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5]刘维慧.激光在大气湍流中传播时光强起伏的初步分析[D].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6]Andrew L C,Halash M A,Hopen C Y.Theory of optical scintillation:Gaussian-beam wave model[J].Wave Random media,2001,11(2):271-291.

[7]朱 瑞.激光多普勒流速测量技术[J].电子设计工程,2005(4):73-74.

[8]李勇刚,白学勇,党亚歌.基于LabVIEW的激光多谱勒信号处理系统[J].电子设计工程,2009,17(6):88-89.

猜你喜欢

误码率光束湍流
面向通信系统的误码率计算方法
诡异的UFO光束
“湍流结构研究”专栏简介
重气瞬时泄漏扩散的湍流模型验证
激光共焦显微光束的偏转扫描
激光探索
湍流十章
泰克推出BERTScope误码率测试仪
关于OTN纠错前误码率随机波动问题的分析
弱分层湍流输运特性的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