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质量会计准则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

2010-07-13罗映红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年6期
关键词:会计准则准则会计信息

罗映红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G20华盛顿峰会提出了建立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倡议,再次引起了国际社会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关注和思考;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经过了3年多的实践检验,会计准则的质量是否达到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标准,是我国准则制定部门、监管部门、会计准则执行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非常关注的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已有观点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讨,构建以“高质量会计信息”为基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体系。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研究综述

在国外,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主席阿瑟·利维特(Anthur Levitt)(1998)首次提出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三个标准并得到了普遍认可;随后美国会计学会下属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管理会计师协会下属的财务报告委员会(FRC)、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属的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AASEC)、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下属的财务会计政策委员会(FAPC)、财务经理协会下属的公司报告委员会(CCR)以及德勤国际会计公司合伙人约翰·史密斯(John T·Simth)分别就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纵观各种观点,一是提出的评价标准比较零散,二是基于不同利益出发提出的评价标准存在部分分歧。

在国内,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研究相对较少,只有少数学者对此做过专门的研究。我国著名会计学者葛家澍教授(1999,2000,2002,2008)先后介绍了国外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研究动态并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做了研究,总结出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九个评价标准;我国学者魏明海教授(1999)在介绍了国外的评价标准后提出了目标性和技术性二类十二条标准;裘宗舜(2003)提出了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基本属性、制定模式和制定机制,并对我国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提出了初步建议。可见,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外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研究动态并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做出初步的探讨,研究不够深入,评价标准缺乏系统性。

二、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体系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首要综合评价标准——高质量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是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是产品就有质量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是通过一系列质量特征来体现的。美国FASB在其第二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了系统阐述,其中重点强调了可靠性、相关性、透明度、中立性、可比性和一致性。我国在《基本准则》中也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作了要求,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高质量会计信息是以可靠性和相关性为前提的,其中,可靠性又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最重要的属性,正如葛家澍所言“可靠性是会计信息、尤其是财务报表内会计信息的灵魂”。因此,会计信息若是高质量的,则首先必须是可靠的、相关的,当然也要符合其他质量特征。

评价一项会计准则是否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关键是看在此会计准则规范下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是否为高质量的,若会计信息是高质量的,则此会计准则是高质量的;若产生的会计信息不可靠、不相关,即使会计准则的制定质量再高、可操作性和可理解性再强、与国际再趋同,也只能判定此会计准则质量不高。

因此,产生并披露高质量会计信息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最重要、最综合的评价标准,其它评价标准都是在此标准的基础上分析获得。

(二)高质量会计准则的细化评价标准

以首要和综合标准为基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可以细化为准则制定质量和准则内容质量两类九个标准。

1.准则制定质量标准

要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环境、制定基础、制定模式、制定程序和制定组织等必须有一定的标准可循。

(1)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一项会计准则对某个国家某个时期而言是高质量的,但对别的国家或其它时期却并不一定是高质量的,因为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其所处的经济环境是不同的。首先,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是不同的,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会直接影响到经济业务的繁杂程度,从而影响到会计准则制定的详细程度;其次,会计准则执行者的整体情况如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是不同的,从而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实施;再次,会计人员的素质如职业判断能力是不同的,从而影响到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及实施。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考虑其所处的环境,否则,将会导致会计准则不能反映经济实质或可操作性缺失,从而使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可比性。可见,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否考虑到特定环境成为评价会计准则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准。

(2)制定基础。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制定基础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评价标准。利维特(1998)曾指出高质量会计准则必须以国际公认概念框架中的核心概念为其制定基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奠定财务会计基础并为其应用的基础概念所构成的体系,其主要作用是评估现有的会计准则,指导未来的会计准则发展方向和技术取向,以及为解决实务中现有准则未涉及的会计问题提供指南。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制度创新,新经济业务层出不穷,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基础制定的会计准则能对新问题的发展留下空间,作出潜在的合理安排,为新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提供指导,这样才能真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从而产生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

(3)制定模式。目前存在三种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一是规则导向模式,其特点是会计准则由详细的规则组成,优点是严密、完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缺点是挂一漏万,易为违反准则者寻找借口;二是原则导向模式,其特点是会计准则的内容上减少了对会计准则执行者的约束,在形式和过程上赋予执行者更多的职业判断自由,优点是能有效地减少违反准则者寻找借口的机会,并能孕育职业判断的氛围,缺点是可操作性较弱;三是目标导向模式,即以原则为基础的制定模式,目标导向不同于纯原则导向和规则导向,目标导向的会计准则具有以下特点:以经改进并一致应用的概念框架为基础、明确指出准则目标、充分的指南尽量减少准则中的例外情况、避免在实质上有可能规避准则意图的行为。目前三种模式中,原则导向模式和目标导向模式受到准则制定者的青睐。那么,究竟哪种模式下制定的会计准则才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呢?笔者认为,需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去作出判断,若整体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高、职业判断能力较强、能较好地理解和应用会计准则,则采用原则导向模式制定;若整体会计人员素质较低、职业判断能力较差、不能很好把握和运用准则,则采用目标导向模式更为合适,有利于会计准则的实施,否则必然会出现各自判断、各自理解,最后核算的结果五花八门,有损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4)制定程序。一项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出台,必须有一套公开、透明的应循程序,应循程序是保证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从立项到发布的必经步骤。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中必须贯穿透明度原则:要建立公开化、制度化的征求意见制度,从立项开始,到准则发布,都应公开广泛地征求意见;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应严格实行专家和群众相结合,力求准则制定过程公开化、民主化;要加强准则制定部门和相关监管部门的沟通,对准则的的出台时间、基本要求、反馈意见等进行磋商与合作;准则、指南和解释公告都必须在执行前公开,不能变成内部文件;要公开更多已有相关知识,以便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会计准则及其相应的利益关系。

总之,准则的制定和执行都不能暗箱操作,没有透明度,就不能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法则,就不能确保会计准则的质量,更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透明度。

(5)制定组织。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需要有组织保证。一是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多方利益者博弈的过程,只有当准则制定机构独立于相关利益者,制定出来的会计准则才能不偏不倚,保持中立。二是准则制定人员的广泛代表性,应该广泛吸收实务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吸收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相关代表、吸收监管部门和审计部门及税务部门相关代表、吸收会计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去参与准则的制定。只有具有组织保证的会计准则所产生的会计信息才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透明度。

2.准则内容质量标准

要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仅仅有准则制定的保证还不够,更需要会计准则内容上达到相应标准,如准则的可操作性、可理解性、国际趋同性和经济实质性等。

(1)经济实质性。企业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法律形式并不总是一致的,只有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信息才是真实的、可靠的、相关的,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才是有用的。会计准则是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种种标准,因此,必然要求会计准则提供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相关指南能够反映企业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方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2)可操作性。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必须有利于实务操作。因此,要求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考虑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职业判断能力,当职业判断能力不强的时候,会计准则的内容更强调可操作性。如果会计准则的制定采用原则导向模式,必须出台一些严格的解释和详细的指引,从而增强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缺乏可操作性的会计准则只会使会计准则的执行者在实务中难以应用,此外,由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参差不齐,将会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各有各的判断、各有各的理解,最后执行情况大相径庭,从而造成会计信息严重不可比。

(3)可理解性。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其内容必须是可理解的。仅当会计准则的内容容易被理解时,会计准则执行者才能正确执行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才能准确判断所审计的财务报告是否遵守了会计准则的要求,监管部门才能有效监督会计准则的执行。因此,首先,会计准则的语言表述必须简洁、明确,在不影响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通俗易懂,不能含糊不清;其次,语言表达要本土化,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为实现国际趋同,往往有些准则直接或间接引用国际会计准则,在引用过程中要求会计专业人士与翻译专业人士共同意译而非直译,否则会计准则的内容将会出现模糊不清、语句不通、晦涩难懂的情况,连会计学术界专业人士都难于读懂,更难于去要求企业一般的会计人员读懂并加于运用了,此时要产生可靠、可比的高质量会计信息便无从谈起。

(4)国际趋同性。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是大势所趋。随着资本市场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投资机会,公司则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低成本的资本,然而,这一发展却遇到一大障碍,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因会计准则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缺乏可比性,这使资本市场的交易成本上升,为此,亟需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以减少资本市场和公司发展的成本。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会计信息才能够成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才有利于本国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高质量会计准则评价标准体系图

综上所述,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一个体系,如下图所示:首要综合的标准是产生并披露高质量会计信息,以首要标准为基础可分析获得准则制定质量和准则内容质量两类九个细化标准,而每个细化标准反过来又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

猜你喜欢

会计准则准则会计信息
具非线性中立项的二阶延迟微分方程的Philos型准则
固定资产会计准则与会计职业判断
探讨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基于Canny振荡抑制准则的改进匹配滤波器
加强往来款清理 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事业单位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一图读懂《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