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时代意义探析
2010-07-12刘勇
刘 勇
(大连交通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8)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时代意义探析
刘 勇
(大连交通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8)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利益多元化的时代诉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观念的重要路径,是新时期发展党内民主的核心内容,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动力源泉,也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党员;主体地位;卡特尔型政党;时代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贯彻到党的建设中,必然要求承认党员在党的生活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什么要突出地强调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
一、党内利益多元化的时代诉求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处在单一的、超稳定的格局之中。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社会结构分化日益明显,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的成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其中的许多优秀分子已成为我们党的成员。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党不允许党员有自己的利益。按照党章的规定,党员也是劳动人民中的普通一员,也享有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也就是说,随着党员成份的多元化,党内的利益诉求向多元化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这也正是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标志。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觉醒。党员作为人民的一部分,他们的合法利益也应是人民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党的整体利益的有机构成。党员作为自然人,有着维持自己生存的利益需要;党员作为社会人,也有着发展自己、奉献社会并得到社会尊重的利益需求。因此,只有承认党员的个人利益,尊重他们正当的利益追求,使他们可以获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物质保障,才能激发起他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巨大热情,才能使他们在党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但是,当前党员的利益诉求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以往的教育和宣传中,共产党员作为先进分子是不能有任何个人利益的;一些领导干部对党员的个人利益认识模糊,认为普通党员讲个人利益是自私自利,是党性不纯的表现,会影响党组织的团结和战斗力,影响党的光辉形象;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许多党员面对自身合理的利益需求也不敢主动提出,担心被看成是利己主义。这些问题都严重削弱了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它提示我们,要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执政党就必须认清当前社会阶层变化的新动向,充分尊重人们(包括党员)对自身合法利益的追求,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同理,党员追求自身的合法利益,也是其主体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尊重党员正当的利益诉求,是提高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路径,也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主要方面。当前,我国社会的利益主体、利益关系、利益诉求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新情况,而人们在追求各自利益的过程中,又总会诉诸政治表达,集中反映出社会个体对现有政治系统的积极参与。在党内,党员主体意识和权利观念的不断增强,必将为党内民主参与提供内在的动力。当民主参与被越来越多的党员视为表达和实现利益的重要环节,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权利时,就意味着它不再是一种被动、盲目的行为,而是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所以,当前要加快建立健全党员的利益价值诉求和保障机制,引导党员有序参与党内事务,这是对党员主体地位的根本性尊重。
二、落实“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重要路径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把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而正确地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从党的建设角度来看,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是对我们党提出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践行。
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正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党的建设领域的必然要求。党员主体地位彰显了党的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方位的三个方面:一是党的建设不应以组织或领导为本,而必须以党员为本、以党员为中心;二是党的建设应当以绝大多数党员的权利为本,而不应当以少数党员的权利为本;三是党的建设还应当以构成党的肌体的一个个具体党员的权利为本。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党的建设,核心内容就是要尊重和实现党员的主体地位。首先,承认并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就是确认党的建设和发展、党的各项事业的推进,都必须依靠广大党员来实现,这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一致的。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依靠党员、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党员的首创精神,始终相信党员、紧紧依靠党员,最充分地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党的智慧和力量,广泛动员和组织7900多万党员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并在其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党的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落实党章赋予党员的各项权益,切实增强党员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提高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素质和履行责任义务的能力。再次,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还要求健全保障机制、强化党内关爱,也就是要切实解决党员干部的实际困难,让他们生活有保障、政治有前途、工作有信心。在党员管理上,要按照搞好党内关爱服务的要求,从要求党员奉献为主向为党员提供服务为主转变。尤其要针对党员中的弱势群体设置帮扶救助机构,为下岗失业党员提供再就业援助,为生活困难党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可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契合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新时期发展党内民主的核心内容
进入新世纪,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我们党把党内民主建设提到了党的生命的高度,彰显出党对党内民主建设的高度重视。显而易见,党内民主建设的状况与党员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是紧密相连的,离开了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强烈的主体意识,党内民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我们党执政以来长期处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而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完全得益于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活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对党员主体地位的坚持和尊重。
首先,从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机制来看。党员主体地位的基础是党员民主权利的维护与保障,其应然结果则是党员主体作用的激发与外现。党内民主的核心问题是党内权利的配置与运用,而党员是党的生活、党的组织、党的建设、党的事业、党内权利和权力的主体,“党员主体地位”以党员权利的赋予、维护和保证为基本前提,所以,坚持党员主体地位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前提与核心内容。第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从本质上讲,就是尊重党员的意志和民主权利,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党员积极参与党内活动,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在党的事务与决策中发挥主体作用,行使党员的民主权利,这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还要健全和完善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重点内容的党内法规体系,为确立党员以各种形式参与党内事务的地位构筑法制保障,这也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重内容。第三,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的积极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采取有效方式强化党员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党员要真正成为党的组织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主体意识,也就是要以提高党员的民主习惯、民主素质为切入点,着力创新党内民主的运作形态,这也正是党内民主发展的目标之一。
其次,从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来分析。进入新时期以后,我们党不断强调加强党内的民主的制度建设,包括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试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和代表任期制;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的工作机制,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等。这些党内民主制度的建设,都是为了使党员能够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党内事务,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党员能够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活动中行使自身的民主权利,这正是党员主体地位得以在党内实现的主要形式。
再次,从党内的民主监督来看。党员参与党内权力的监督,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从党内权力的授受关系来看,党员是权力的主体,党的各级组织、领导机关及其领导者是党内权力的受托者,其权力来源于相应范围内的党员。所以,党员作为党内权力的主体,对党的各级组织、领导机关特别是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情况行使监督权,是保证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要求。党内民主的发展状况可以从制度的科学完整性、党员的民主意识等角度来加以衡量,但归根结底,还是要落脚到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上,表现为党员对党的事业的主人翁责任感,党员对党的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我们党长期处于国家权力体系的中心,党内民主的发展,将带动整个社会民主生活的发展,但只有产生于党内的自主性力量,才能为党内民主的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党员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主体,其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到其基本权利的实现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党内民主的建设和发展。
四、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动力源泉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要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这是因为,党的执政能力来自于包括党的领导干部在内的全体党员的能力和党的组织体系的整体能力两个方面,而组织体系的整体能力,归根结底也要依托于每个党员的能力和主体性的发挥。在这里,党员的主体意识是提高党员个体能力和党的整体能力的内在动力。党员只有具备对党的事业的自觉认同、自觉参与、自觉奋斗的主体意识,才有提高自身乃至整个党的组织体系的执政能力的动力,才能为提高党的整体执政能力积极主动地作出贡献。主体意识不会凭空产生,党员只有在党内生活的实践中切实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才能产生、增强和提升自觉参与党内政治生活、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体意识。
中国共产党是由千百万党员组成的具有充分代表性和广泛群众性的党。党的这一属性决定了党的事业是全体党员的共同事业;党的所有意志、行为和活动,理应是全体党员的集体意志、行为和活动。如果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尊重,广大党员都能敞开思想、畅所欲言,敢讲真话、实话、心里话,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和思想,就能在党内营造出一个不同意见平等讨论和坦诚交流的宽松环境与良好氛围,党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党的发展就有了无穷的动力。相反,如果党员的主体地位缺失,在党内生活中缺乏主人翁的自我意识和态度,处处瞻前顾后、消极观望,那么,党内就缺少民主讨论的氛围,就会变得鸦雀无声、死气沉沉。在这样的氛围中,那种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在党内形成,党内生活将失去活力,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乃至党的执政能力就都无从谈起。所以,坚持并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通过激发党员的主人翁责任感来推进党的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来保证党的各项决策的科学性,促进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党组织的创造活力和生机不断迸发,党的执政能力的增强才会获得根本的保证和持久的动力。
五、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党的先进性,是对党的性质的基本要求,它表现在党的整体和构成党的整体的所有党员身上。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党只有保持自己的先进性永不衰竭,它的生命力才能长久,它的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党的先进性反映在党内,表现为党有很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反映在社会上,表现为党有很强的社会感召力和社会影响力。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党的理论、路线和纲领的先进性,又包括实践活动的先进性;既包括党的组织整体的先进性,又包括每个党员的先进性。党员作为党的一切实践活动的主体,党员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基础。所以,要保持党的先进性,首先要从每个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做起。
从根本上讲,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通过他的能动的主体行为来体现。也就是说,一个党员是否具有先进性,是否具有保持并发展这种先进性的内在动力,要靠他的行为中体现出的作为共产党员的主体意识,以及党的组织对他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的尊重来证明。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使党永葆先进性,就必须高度重视党员的主体作用。党员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广大党员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保障,党员能够积极参与党内事务及党的活动,党内事务能够充分体现广大党员的意志,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和各项活动始终以党员为主体来展开。可见,只有强化党员的主体意识,确立党员在党内生活和党的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进而使党员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才能把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推向深入并取得实效。可以说,承认和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员必须是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党员是党的工作、事业及党的建设的主体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行为主体,其先进性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我们党的先进性。同时,党的先进性建设既包括从中央到基层的党的各级组织的先进性建设,又包括从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到每一个普通党员的先进性建设,其落脚点是一个个具体的党员。即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成果,最终要表现在每一名党员的先进性上,而党员个人的先进性,又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党的整体的先进性。人民群众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往往是从身边的党员去观察和评判的,所以,党的先进性,是党员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的集中体现。没有广大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党在思想上的先进性就没有物质依托,组织上的先进性就没有构成要素,实践上的先进性就没有行动主体,总体的先进性就没有具体体现。只有每个共产党员都能自觉地使自己的思想、言论、行动切实符合党的先进性要求,成为名副其实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只有每个共产党员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出先锋模范的应有作用,实践着党的先进性要求,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这就说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同样离不开党员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六、结论与启示
当今世界,各个政党都要求其成员通过政党组织以不同的形式发挥重要的政治功能:关注公共舆论、选举政治领导人、监督公共政策的执行,等等。可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是世界上各个政党建设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是政党组织与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西方政党已经历了四个由低到高的发展时期,即:权贵型政党、大众型政党、全方位型政党、卡特尔型政党。以前,西方理论界的主流是从政党与民主的外部关系来展开研究的,多党竞争机制似乎成了西方民主的代名词。在这种模式之中,政党本身是否民主对于国家来说并不重要。但是,随着卡特尔(Kartel)型政党的产生,政党与民主的关系便由外部影响转化为内在的互动,原来关心的主要问题是政党是否有利于民主以及民主是否需要政党,而现在关注的焦点却是政党本身是否民主或更加民主,这就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日益成为政党建设所关注的焦点。
卡特尔型政党理论是近年来西方学者在政党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它不仅为政党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分析框架,还为政治实践中政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意义的视角和途径。所谓“卡特尔型政党”,是指政党组织呈现出“卡特尔”的形态,其主要特征有三:一是政党逐渐脱离公民社会,融入国家;二是党员更多地向公职化方向发展;三是政党组织功能出现萎缩。目前西方国家的卡特尔型政党组织,一方面通过加强党内民主、扩大党内参与范围来融入公民社会,寻求广泛支持。例如,他们为了激活党内资源,十分注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党员关注所属政党的发展。包括从改革党内事务的决策方式入手,进一步扩大普通党员参与决策的范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以体现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许多政党还采取措施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如由全体党员直接选举党内主要领导人以及国家公职人员的候选人。另一方面,在继续扩大党内民主的基础上,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党又开始重申党内纪律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强化党内组织管理的途径,以此来强化党的组织功能。作为全方位型政党的完美阶段,卡特尔型政党往往宣称自己已不再是社会某个部分的代表,而是追求社会整体的利益。为了寻求最广泛的支持,卡特尔型政党的许多内部民主程序更具有包容性,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党内民主程序中来,并通过吸收或借鉴社会主义大众主权论、参与民主论、多数民主论等理论,来加强党内民主。
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体制作为社会主义的卡特尔型政党模式,加强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对我们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们党所面临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出现了重大变化。作为执政党,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就必须努力代表越来越广泛的社会阶层和群众的利益。为了有效地协调和整合各方面的利益,也为了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所有党员依照党章和有关规定平等地参与党内事务,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当家作主,是党内民主的核心。无论是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拓展党内民主渠道,还是丰富党内民主内容、提升党内民主质量,都必须把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作为基本出发点和重要归宿。只有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党员享有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充分调动,全党的智慧和力量才能集中凝聚,党的生机和活力也才能持续增长。因此,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实际上把握了党内民主的本质要求,反映了发展党内民主的现实需要,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
对于非竞争型政党来说,在掌握国家机器又没有外部压力和政治对手的条件下,如果没有党内民主和党员主体性的发挥,党就可能功能退化、执政能力式微、失误多发,从而丧失生机和活力。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的卡特尔型政党,从竞争环境来说也属于非竞争型的政党。这种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就成为党内民主建设的根本动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质上是人民对党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要求的回应和践行。所以,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顺应党内利益多元化的内在诉求,把尊重并确保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放在突出地位,切实抓紧抓好。
责任编辑:王清明
book=15,ebook=109
D263
A
1004-1605(2010)04-0015-05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党的先进性建设机制研究”(项目编号: 06JJD710008)的阶段性成果。
刘勇(1976-),男,内蒙古赤峰人,大连交通大学讲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