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克孜尔水库泥沙淤积成因分析及水库调沙运用方式的探究
2010-07-11张宏科安小敏唐仁辉
张宏科 安小敏 唐仁辉
(克孜尔水库管理局 拜城 842313)
1 工程概况
克孜尔水库是渭干河流域上一座以灌溉、防洪为主,兼顾水力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水库坝址位于干流木扎提河与支流黑孜河交汇处,水库控制集水面积16637km2,原设计总库容6.4亿m3,设计灌溉面积21.3万hm2,水库防洪标准按重现期千年一遇洪水(5720m3/s)设计、按重现期万年一遇洪水(8160m3/s)校核。工程规模为一等大(1)型,主要建筑物为1级,由主坝、副坝、溢洪道、泄洪排沙涵洞与发电站组成。主坝坝顶长920.6m,最大坝高44m;副坝坝顶长1288m,最大坝高32m。主、副坝均为粘土心墙砂砾壳坝。电站为坝后式电站,总装机4×0.65万kW。
2 克孜尔水库入库水沙特性
克孜尔水库入库多年平均流量83.1m3/s,多年平均水量26.2亿m3,多年平均年悬沙总量约1318万t,多年平均含沙量约4.46kg/m3,年最大输沙量7198万t(发生于2002年),年最小输沙量477万t(发生于1965年)。入库径流在年内分配不均,全年总水量的59.3%集中于汛期6~9月,其中7~8月水量为最大,占年水量的39.4%;相比之下,沙量比水量更集中于汛期,汛期悬沙量占年沙量的90.0%,主要集中于7~8两月,且更集中于几次沙峰过程。
3 克孜尔水库泥沙淤积现状
克孜尔水库于1991年8月开始蓄水并投入运行,至今己运行19年,2007年1月完成的库区泥沙淤积观测结果表明:至2006年年底,克孜尔水库泥沙淤积总量已高达1.79亿m3,剩余库容4.28亿m3,库容损失率为29.0%。其中,死库容淤积0.858亿m3,剩余死库容0.442亿m3;有效库容淤积0.932亿m3,剩余有效库容3.84亿m3。
克孜尔水库设计运行20年的泥沙淤积总量为1.26亿m3,库容损失率为20%;其中死库容淤积0.448亿m3,有效库容淤积0.817亿m3。因此,克孜尔水库实际运行16年的泥沙淤积总量已超过了设计运行20年的泥沙淤积总量1.26亿m3。
4 水库泥沙淤积速度过快的主要原因分析
4.1 渭干河水沙特性对比
据渭干河1953~1983年实测入库悬移质泥沙资料统计:克孜尔水库站多年平均入库悬移质含沙量3.5 kg/m3(实测最大日平均含沙量172 kg/m3),多年平均年输沙量850万t,统计最大年输沙量1464万t,最小输沙量470万t,泥沙主要发生在6~9月汛期,占全年输沙量的90.6%左右。
据延长后的径流系列(1953~2008年)56年入库悬移质泥沙资料统计:克孜尔水库站多年平均入库悬移质输沙率343kg/s,多年平均含沙量4.46 kg/m3(实测最大日平均含沙量255 kg/m3),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总量约1318.42万t,最大年输沙量7200万t(2002年)。入库沙量比水量更集中于汛期,汛期悬移质输沙量约占全年悬移质输沙量的90.0%。
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水库建成后:ⓐ多年平均入库悬移质含沙量比初设前增加近1.0kg/m3;ⓑ多年平均输沙量比初设前增加468万t,增加幅度55.05%左右。详见表1。
表1 渭干河水沙特性对照情况
4.2 历年来的洪水资料与径流资料对比
4.2.1 洪水资料对比
渭干河(1951~2008年)实测洪水统计资料表明:入库洪峰大于1000m3/s的共计14次,其中水库建后就发生10次,主要集中于近期的1999~2003年,历史实测最大值3677m3/s。详见下图。
克孜尔水库历年入库洪峰统计图
4.2.2 径流资料对比
据克孜尔水库实测径流设计资料:年径流量大于30.8亿m3,一般为丰水年景。48年的实测资料表明:年径流总量接近或超过30.8亿m3的共计4次,其中近5年内(1999~2003年)就有3次,历史最大值为38.08亿m3。
4.3 大洪水发生年度的泥沙淤积状况
水库运行以来的1999年、2001年、2002年、2007年分别发生了 2590 m3/s、1680 m3/s、3677 m3/s、2247 m3/s 的大洪水。悬移质输沙率资料表明:仅1999年、2001年、2002年三年,克孜尔水库的悬沙淤积总量就达0.8045亿m3,占克孜尔水库泥沙淤积总量1.79亿m3的44.94%。
1953~2008年近56的年水文系列观测资料表明:克孜尔水库泥沙淤积速度过快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近10年来,渭干河出现了丰水、丰沙的水文年景过程,大洪水及特大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水库所致。
5 水库调沙运用方式
5.1 异重流排沙运用
为减缓克孜尔水库泥沙淤积的速率,从2002年开始 ,克孜尔水库采取汛期逐步降低库水位运行,利用异重流排沙。汛初异重流排沙对兴利影响小(此时正值渭干河灌区棉花头水灌溉,灌区需水量大,水库不存在弃水问题),排沙效果也好,是异重流排沙的一个有利时机;汛期洪水峰高、量大、历时短,冲刷效果较理想,是排沙的一个有利时机;汛期(丰沙期)降低正常运用水位至1135~1136m,以利排沙;如遭遇中小型洪水,水库尽量不抬高库水位,减少洪水在库内滞留时间,以避免库区淤积;汛后(枯沙期)按兴利要求蓄水运用。通过近几年汛期降低库水位运行,有效减缓了防洪库容、兴利库容的淤积速率,减缓了泥沙的淤积速度。
5.1.1 水库2007年、2008年汛期实测异重流排沙分析
克孜尔水库2007年和2008年汛期利用异重流排沙有7场(次),排沙总量达32.06万t,最大排沙比达到45.22%,详见表2。
表2 克孜尔水库2007~2008年汛期异重流排沙统计情况
5.1.2 采用异重流排沙实例分析
a.2007年7月27日场(次)是因为水库承担防洪任务,尽管采取利用异重流排沙措施,出库流量仅为471m3/s,不到入库流量2247m3/s(其中,托克逊站流量1480m3/s;黑孜站流量767m3/s)的一半,排沙历时为47h,总排沙量为16.40万t,排沙比为5.93%,同时异重排沙水位较高,为1140.58 m,排沙效果明显。
b.2008年7月24日与7月25日场(次)排沙,由于上游支流受降雨影响,致使黑孜河流量由24.5 m3/s增至102 m3/s,水库及时调整出库流量为183 m3/s,进行异重流排沙,排沙历时共为37 h,总排沙量为12.29万t,此时排沙水位为1137.58m,排沙比为45.22%。尽管此次洪水量级有限,但水库排沙的出库流量,既能满足下游防洪要求及异重流运行所需的足够能量,又不影响兴利,因此,排沙效果比较理想。
5.1.3 影响异重流排沙效果的原因
a.支流黑孜河虽然可以以异重流形式抵达坝前,但总量太小,并且干流入库泥沙难以以异重流形式到达坝前。致使克孜尔水库全年异重流排沙效果并不理想。
b.未及时提门的影响。c.出库流量不足的影响。
5.2 低水位浑水排沙运用
5.2.1 排沙方案
根据清华大学黄河研究中心与克孜尔水库管理局于2001年进行的克孜尔水库泥沙模型排沙试验结果,并通过对灌溉效益、发电效益初步比选后,确定采取低水位浑水排沙运行方案。
5.2.2 排沙时间的确定
低水位浑水排沙的时间选在6月20日~7月30日,约40天。排沙期间库水位为1133.0~1135.0m,据对2002~2008年共计7年悬移质泥沙观测资料的统计计算,实测悬移质入库输沙总量为1.16亿t,克孜尔水库站排沙量为0.089亿t,平均排沙比为6.61%。历年排沙比最小的仅为2.04%,最大的也只达到16.44%。排沙效果详见表3。
5.2.3 排沙期间的水库调度
6月上旬以前,水库仍然执行常规调度;6月下旬至7月底,水库运行方式主要以排沙为主;8月以后,水库运行方式主要以安全度汛为主,水库以蓄水为主。水位控制指标:6月上旬为蓄水期,水位不超过1138.0 m,相应库容为2.0亿m3。6月20日水位上限控制指标为1136.5m,相应库容为1.63亿m3;6月20~30日,为灌溉供水期,30日库水位下调至1135m以下。7月上旬至中旬,库水位维持在1133.0~1134.0m之间,并保持进、出库流量平衡。7月下旬,水库排沙工作进入后期调整阶段,可适当拦蓄洪水,7月30日库水位上调至1138.0m左右。
表3 克孜尔水库2002~2008年汛期进、出库悬移质泥沙统计
5.2.4 影响低水位浑水排沙效果的因素
a.汛期由于水库承担防洪任务,不仅不能利用暴雨洪水进行排沙,反而将暴雨洪水挟带的大量泥沙淤积在库内。现状情况下,水库下游灌溉实际引水能力为200m3/s,当下泄流量大于200m3/s时,将会发生弃水,对用水已十分紧张的下游灌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b.水库为确保灌区棉花及复播作物适时灌溉,必须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关闸蓄水,势必抬高主汛期库水位。同时,即便汛期库水位下降至死水位,但由于持续时间太短暂,排沙历时较短。
因此,从近几年低水位浑水排沙运用的效果来看,此排沙措施实际运用效果并不太理想。
6 建 议
a.在水库现状情况下,水库低水位浑水排沙效果不显著,并且泄空排沙会影响水库兴利,采取异重流方式进行排沙,又受来水、来沙条件的限制,并且不能排除前期淤积在库内的泥沙。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水库泥沙淤积日趋严重问题的有效措施,还是采取人工辅助工程措施进行冲淤排沙。主要措施包括导沙入河、挖泥疏浚和坝前泥沙淤积治理等。
b.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借鉴兄弟省份的水库冲淤排沙的成功经验,从而有效解决北方高含沙河流水库存在的泥沙淤积严重的问题。
c.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在水库调度运行中应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水库在制定控制运用计划时,既要考虑水量的调度,也要兼顾泥沙的调度,进行流域上、下游水沙的统一调度,处理好蓄水兴利与排沙减淤的矛盾,同时应考虑到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的矛盾,并尽可能地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