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搜索引擎,帮助思考还是限制思考

2010-07-10张南

通信世界 2010年11期
关键词:拷贝搜索引擎好莱坞

本刊记者 | 张南

谷歌退出,有很多学者表示不能做科研了,“因为无法接触到国外的先进知识”。我理解他的本意是指“少了一个工具”,但我想表达的是这些学者已经被各种工具限制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公众普遍认为,因为有了搜索引擎,所以我们拥有了快速的头脑和广阔的视角。但这是不是真的?

从“原始”角度来说,搜索引擎是一个帮助思考的超强工具——一方面它拥有无与伦比的反应速度,另一方面它还具备超级广阔的覆盖范围。

然而,在潜意识里,当人们逐渐把搜索返回结果当做一种实际标准的时候,这个家伙就开始限制人们思考了。

比如人们总觉得搜索引擎能够搜索到全世界的内容,如果不能被找到,那么就不存在;再比如人们总是相信占据“第一页”的内容是正确的,公众可能不清楚,从技术或者“营收”角度,把一边倒的意见全部放在第一页并不是很困难。

即使上述两个“比如”不存在,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搜索到正确的结果,这样会导致一个局面出现:公众跨越了思考的过程,直接获取答案。这种手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效的,比如查询某地的邮政编码。但现在的人们更多的是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对某个公共事件的看法,比如某种艺术有什么价值等等,这是需要加以“思考”的,如果“跨越”,人们就会失去最宝贵的创造能力。

目前的状态是,很多人说每一句话都要上网认证一下,这样就会造成不加思考的被动状态。

归根结底,搜索引擎只是一个信息获取渠道,绝对不是惟一渠道。要想真正对一件事情有深入的了解,就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收集足够多的信息——我感觉人的最大价值所在,就是在获取这些信息之后,拿出一支笔一张纸,在不受外界干预的情况下独立地思考,并得出结论,就像我们没有搜索引擎,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那样。

回到本文最初有关学者“离开谷歌,不能做科研”的悲观论调,我想起一个观点: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的工作不过是“翻译”或者“拷贝”,比如现在好莱坞就是“翻译”几十年前的老电影拍摄手法,甚至拷贝情节和框架,悲哀的是,靠这些方法,好莱坞还是可以赚得盆满钵满。

猜你喜欢

拷贝搜索引擎好莱坞
12月好莱坞精选
11月好莱坞精选
唐氏综合征是因为“拷贝”走样了
好莱坞精选
好莱坞精选
文化拷贝应该如何“拷”
网络搜索引擎亟待规范
基于Nutch的医疗搜索引擎的研究与开发
基于Lucene搜索引擎的研究
基于硬盘还原卡的数据传送技术在高校网络机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