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水县小麦高产创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0-07-10权志刚

中国农业信息 2010年8期
关键词:文水县种粮高产

权志刚

(山西文水县农业局 140000)

文水县位于晋中盆地西缘,吕梁山脉东麓,全县国土面积1063km2,基本农田4万hm2,基本分布在海拔740m左右的东部平川地区,该区域平均无霜期183天,平均降雨量450mm,平均日照时数2550小时,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1997年,文水县种植小麦1.5万hm2,平均单产375kg/667m2,冬小麦的增产潜力很大,然而近年来该县的小麦种植表现出面积缩减、单产不高、管理粗放等问题,为此,根据文水县实际提出相应对策。

1 目前存在主要问题

1.1 耕层过浅

耕层过浅严重抑制小麦根系发育和养分吸收是小麦后期倒伏隐患之一。

1.2 盲目施肥

一是重无机轻有机,部分农民连年只注重化肥的施用,而忽视有机肥的施用;二是养分配比失调,重视氮肥,较轻视磷钾肥,忽视微肥。

1.3 “白籽”入土

据调查,部分农户播麦仍有“白籽”入土现象,播种前不对种子进行包衣或药剂拌种。

1.4 播种量大

每年均有20%~40%的农民受到“稠麦稀豆”农谚的影响,盲目加大播量,个别农户每667m2播量达到25kg以上,造成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多,病虫害严重,后期倒伏的危险大。

1.5 忽视冬管

不少农民草率播种后,不知冬前培育壮苗对夺取高产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忽视冬管。

1.6 重虫轻病

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部分农户“重虫轻病”,并且防病偏晚。往往在小麦起身拔节后期,病状表现明显,甚至造成为害时才进行防治,防治效果较差。

1.7 种粮效益低下

据对部分种粮农户收益调查,小麦每667m2成本350元左右,以每667m2产小麦420kg、每公斤1.80元计算,产值为750元/667m2,盈利400元/667m2,这其中还未扣除农民付出的人工成本。

1.8 产业化程度不高

加工龙头企业力量薄弱,缺乏实力和竞争力,优质小麦精加工、深加工能力不足,总体层次较低,附加值低,最终制约了产品和市场的扩大。

1.9 流通渠道不畅

缺乏市场经营人才、畅通的流通设施以及信息,营销组织薄弱,市场运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强大的网络,难以抵御市场风险。更缺乏品牌打造和宣传,制约了生产,影响市场份额的扩大。同时,粮食产业化发展还处在刚刚起步阶段,财力不足难以得到强有力的扶持,软硬件基础薄弱,流通中处于弱势。

1.10 农民积极性虽高,但后劲不足

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提高。但是,务农种粮不如打工,不如种经济作物;化肥、农药、燃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粮食涨价收入被抵消。因外出务工导致种粮劳动者的数量减少,素质在下降,给粮食生产带来不利影响,造成种粮后劲不足。

2 主要对策

2.1 改耕层过浅为机耕深耕

对粮田应进行机械深耕,打破犁底层,逐年加厚活土层,直至20cm以上。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小麦抗旱抗倒伏能力,提高粮田综合生产能力和减灾抗灾能力。

2.2 改盲目施肥为配方施肥

2.2.1 改“重无机,轻有机”为土洋结合

实践证明,小麦每667m2产量超500kg必须有较高土壤肥力基础。因此,重施有机肥、倡导秸秆还田、开发农村生活垃圾、深化推进有机肥商品化,是培肥地力、夯实高产地力基础的关键措施。

2.2.2 改“重氮轻磷钾”为“氮、磷、钾、微合理配比”

氮、磷、钾、微合理配比是小麦优质高产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污染的有效措施,磷在土壤中移动性小,为提高肥效,应与农家肥混合堆闷。每667m2需要施硫酸钾或氯化钾10kg。普施锌、硼微肥。小麦施锌、硼肥增产显著。每667m2施底肥硫酸锌1~1.5kg。如再用硫酸锌加硼砂40~100g拌种或喷施效果更好。

2.2.3 改“返青追氮肥”为“氮肥后移”

部分农民图省事,小麦施肥主要在前期,后期不再进行追肥,而小麦生长期较长,基肥中的氮素在小麦生长后期往往不足,保肥保水性能差的沙壤土后期脱肥现象尤为突出,强筋小麦需氮素的高峰又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所以应据小麦长势科学追肥。

2.3 改 “白籽”入土为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

一是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包衣或药剂拌种。二是土壤处理。耕地前搞好土壤药物处理是减少地下害虫、降低田间虫口密度最有效的方法。每667m2可用50%辛硫磷0.25~0.3kg,对水2~3kg,拌细土20~30kg制成毒土,或3%辛硫磷颗粒剂2~3kg,混细土于耕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即耕翻入土。

2.4 改播种量大为适量播种

小麦夺高产必须走低群体、壮个体,靠主茎分蘖成穗的途径,强冬性品种京9428、轮选987等秋分节令每667m2播量12~15kg,基本苗25万~30万;播种深度以3~5cm为宜。

2.5 实行冬前分类管

2.5.1 控旺转壮

对群体偏大,播期偏早的旺长麦田,应务必在越冬前,每667m2用15%多效唑30~40g进行均匀喷雾,或在晴暖天气采取机械镇压和深中耕断根,实现控旺转壮。

2.5.2 促弱转壮

对晚播弱苗麦田,以促为主,采取增施有机肥和浅中耕等措施,增温保墒,促其快速转壮。

2.6 改 “重虫轻病”,实行病虫兼防

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产量的提高,近年来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呈加重趋势,也是制约小麦高产的瓶颈之一。实践证明,对白粉病较有效的防治方法是早春每667m2喷洒20%三唑酮乳油60~80ml。对麦蚜、麦蜘蛛、锈病等同样应采取科学的方法及时进行综合防治。

2.7 统筹规划、适度规模,提高粮食经济效益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守住耕地“红线”。在建立基地、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重点考虑粮农利益,避免出现“高产穷农”现象。为此要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落实好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实行优质优价。降低粮食生产成本,通过先进农业实用技术的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减少成本,提高粮食经济效益。

2.8 充分发挥政府在粮食生产中的主导作用

把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建立粮食生产奖励机制,营造粮食生产良好的氛围。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国家鼓励发展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宣传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增强农民种粮意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领导,强化服务,广泛开展技术和信息传授,加大技术扶持和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力度,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组织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驻点指导。

2.9 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借助众多科技力量,加大对粮食生产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组织化管理水平。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协作,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2.10 加强社会化服务,大力促进粮食产业化经营

发挥龙头企业其开拓市场、引导生产、加工转化、销售服务的作用。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全面提升加工产品的品位和竞争力,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发展订单粮食,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广泛开展龙头企业与购销企业的对接双赢,合理利用粮食资源,促进粮食产销衔接,降低市场经营风险。以粮食园区建设为平台,延伸粮食产业链,形成集收购、仓储、加工、物流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切实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猜你喜欢

文水县种粮高产
吕梁市文水县刘胡兰镇刘胡兰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 王晓兵:文旅融合传承红色基因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文水县成功举行病虫害调查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画画就如种粮
文水县:全面监控草地贪夜蛾
文水县:积极查治二代粘虫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