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视角下的员工责任指标设计研究
2010-07-09雷振华阳秋林
雷振华,阳秋林
(南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一、引言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 CSR)是当代西方正在兴起的一种企业哲学伦理学,其概念最早由英国提出,通常指与主要利益相关者、价值相联系,遵从法律,并尊重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一系列政策和实践。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 CSR理念: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员工与企业关系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我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员工是企业的主人阶段,这一阶段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国有企业是唯一的企业组织形式,虽然物资不丰富,但企业为员工提供了所有生活保障,医疗、住房、养老等义务,员工有强烈的社会归宿感,这种社会归宿感造成的安全感,是所有社会成员幸福的最根本来源;第二是员工是企业的工具阶段,这个时期发生在中国经济转型阶段,在国有企业改制中,职工下岗增多,外资和私人企业与员工的关系纯粹就是一种金钱关系,想方设法榨取员工的价值,员工成为企业谋取利益的工具;第三是员工是企业的主体阶段,企业社会责任的明晰,让众多企业开始思考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如何在实现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承担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在发展中必须正视的问题,并最终确立了“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地位。
在现代企业中,人是企业的主体,企业的最终价值体现在人,企业与员工之间是共赢的合作关系。由此,可见,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应该以对人的责任实现放在第一位,这才是和谐社会的最根本体现,员工是企业主体地位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价值观的转变。但如何正确考核和衡量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就必须设计员工责任指标,而员工责任指标的设计必须了解和满足企业员工的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较为系统地概括了人的需要,为此,可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设计社会责任视角下的员工责任指标。
二、社会责任视角下员工责任指标设计的原则
人的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现代社会里,人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组织给予的回报,相反,在一定程度有积极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强烈愿望,离职、跳槽现象频繁,虽然一方面有可能是员工不能胜任某种岗位而被迫作出的选择,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员工不满组织不公正的待遇而主动的放弃,表现出来一种择良木而栖境况。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企业之间的竞争更显白热化,其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何知人善任,让事业留人、让条件留人,让情感留人、让待遇留人成了企业的基本用人政策,然而,这些政策在更多的企业却是一种口号,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无从体现,财务上更多的只有反映员工工资和福利这一绝对指标,没有其他可量化的指标,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程度无法度量。
在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今天,必须重视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在企业的各项生产要素中,人是最具有创造力,只要发挥的人创造潜力才能实现企业的目标,而人创造潜力的发挥其根本前提是满足人的需要,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设计员工责任指标来考核企业对员工需要的满足程度,科学合理的员工责任指标的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员工责任指标要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科学理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员工责任指标体系能够在基本概念和逻辑结构上严谨、合理,抓住评价对象的实质,并具有针对性。同时,员工责任指标体系作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定性、定量方法,还是建立什么样的模型,都必须是客观的抽象描述,抓住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和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对客观实际抽象描述得越清楚、越简练、越符合实际,科学性就越强。
(二)系统优化原则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重要的特征是需要的层次性,员工责任指标一方面应根据各层次的需要设计指标,考虑指标的横向关系,设计反映不同需要层次主体内容的相互制约关系指标;同时,由于各需要层次交不是完全独立的,低层次需要满足后必然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因此,另一方面必须考虑指标之间的纵向关系,设计反映各层次之间自然融合的包含关系指标。同层次指标之间尽可能的界限分明,避免相互有内在联系的若干组、若干层次的指标体系,不同层次指标之间尽可能的自然连接,体现出很强的系统性。为此,要以较少的指标(数量较少,层次较少)较全面系统的反映评价对象的内容,既要避免指标体系过于庞杂,又要避免单因素选择,追求的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最优或满意。
(三)通用可比原则
员工责任指标的设计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揭示人类复杂的需要的普遍规律性做出了贡献,且具有直观、易于理解、相对较合理等特点,因此成为国内外许多管理理论的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该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人的需要层次,适用于所有的企业和员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人对企业的需要和企业对人的满足。员工责任指标要有通用可比性,才能满足不同时期同一企业以及同一时期不同企业间的比较,条件是指标体系和各项指标、各种参数的内涵和外延保持稳定,用以计算各指标相对值的各个参照值(标准值)不变。对于各种具体情况,采取调整权重的办法,综合评价各对象的状况再加以比较。
(四)实用性原则
员工责任指标要简化,方法要简便,评价指标体系要繁简适中,计算评价方法简便易行,在能基本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条件下,指标体系尽可能简化,减少或去掉一些对评价结果影响甚微的指标;数据要易于获取,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易于采集,无论是定性评价指标还是定量评价指标,其信息来源渠道必须可靠,并且容易取得。否则,评价工作难以进行或代价太大;整体操作要规范,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方法,各项数据都要标准化、规范化。要严格控制数据的准确性,能够实行评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即对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以控制。
(五)目标导向原则
员工责任指标设计的目标虽然是考核企业对人的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但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评出名次及优劣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引导和鼓励被评价企业向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发展,全面主动履行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绩效考评是管理工作中控制环节的重要工作内容,采用“黑箱”的方法利用实际成果的评价对被评价对象的行为加以控制,引导其向目标靠近,即目标导向的作用。
三、社会责任视角下员工责任指标体系的设计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扩展模式为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 -尊重需要 -求知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为了更好地设计指标,可以将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归纳为初级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及审美需要归纳为中级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高级需要。员工责任指标的设计必须把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依照设计原则,可分别设计初级员工责任指标、中级员工责任指标和高级员工责任指标。员工责任指标应反映对员工的招募录用和技术培训,提高工薪水平、改进职工福利、改善劳动条件、美化企业环境以及增进劳资双方的相互信任等内容。
(一)初级员工责任指标的设计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最低级别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表现为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安全需要则表现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初级需要表现为物资方面的需要,是人生存的根本保障,也是人为之工作最原始目的,体现的是一种人对组织的需要,一般适用于企业的生产者,具体指标见表 1。
表 1 初级员工责任指标
(二)中级员工责任指标的设计
表2 中级员工责任指标
初级需要满足后,人就会产生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及审美需要等中级需要,其中社交需要表现为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影响员工的精神,导致高缺勤率、低生产率、对工作不满及情绪低落;尊重需要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员工感到沮丧;求知需要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个基础,是素质提高的根本保证,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员工没有上进心,容易失去方向;审美需要表现为对美的追求,是对生活质量的一种享受,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员工缺乏生气与活力。中级需要是建立在初级需要的基础上,是物资需要的一种升华,表现为一种精神上的需要,体现是一种企业对人的给予或回报,一般适用于企业中层管理者,具体指标见表 2。
(三)高级员工责任指标的设计
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需要,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现,或是发挥潜能。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这种需要是建立初级需要和中级需要的基础上,且对低层次的需要不重视,是表现自己独特能力的最高境界,具有特定的领导力和权威性,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超前的眼光和谋略,决策果断,工作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具有宏观调控能力,若企业不能满足其需要,会导致其才华不能施展,反被竞争企业所用。马斯洛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一般适用于企业的高级管理者,具体指标见表 3。
表 3 高级员工责任指标
这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级员工的社会价值,高级员工所做的工作不是简单的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而是其聪明才智的最高体现,不是一般员工所能实现的,高级员工对企业所作的贡献直接影响了企业的价值,企业应从根本上考虑高级员工的利益,否则,这些高级员工的离职将会导致企业的解体。
四、结束语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人类社会的进步,更是企业单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一种觉醒,和谐社会的建设依赖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两型社会”建设所倡导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就是如何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人被尊重了,社会才能可和谐。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中员工责任指标的设计,其目的就在于引导企业全面履行对人的社会责任,当然,员工责任指标作为一个系统,需要对个别员工责任指标加以取舍并确定员工责任指标的计算与衡量标准,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和思考。
[1] 阳秋林.中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7).
[2] 雷振华.谈社会责任会计主体、核算内容及信息披露[J].财会月刊,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