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快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010-07-07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主席

中国科技产业 2010年4期
关键词:消费绿色建设

■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主席 胡 彪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能源危机的严峻形势,加快低碳产业发展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战略选择。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政策措施,大规模地开展“两型社会建设”和“低碳排放城市建设”试点,湖南省也在节能、减排、降耗,建设“两型社会”和发展碳汇林业等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和有益探索,取得了人均碳排放39吨(全国平均4.1-4.4吨)、每平方公里碳排510吨(全国平均550吨)、万元GDP碳排放2.3吨(全国平均2.4吨)的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好成绩。

为进一步增强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效,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双赢,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几点建议:

一、要注重发挥典型示范效应,加快低碳城市建设

城市人均消耗的资源比农村多35倍以上,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0%一80%,是能源消耗的主场和全球温室效应的主推手。必须把建设低碳城市作为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选择更多的基础较好、有代表性的城市,积极开展有关探索和实践,为建设低碳省区、低碳国家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实路径。建设低碳城市,关键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要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我国私家车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成为交通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因素。要实施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战略,大力发展包括地铁、城市轻轨、快速交通。公交专用道、普通公交等,抢在大多数市民私家车出行习惯形成之前,以“快、准、廉、优”为目标来优化公交出行方式,减少交通的碳排放和城市空气污染。

二是推进建筑节能。发达国家的实测数据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将达全社会总能耗的40%(我国目前为27%),是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项目。我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镇化,今后20年内将新建720亿一960亿平方米的建筑,城市建成区面积将翻番。要抓住这个机遇期,通过对新建建筑强制推广节能标准、推行以奖代拨式的财政补贴,鼓励大量应用可再生能源和促进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将建筑发展模式推向低碳化。

三是推广低冲击开发模式。今后的城市建设,应尽量缩小对原有自然环境的地表径流量、基本的地形构造、碳汇林容积量、城市的文脉及其周边环境的影响,确保建成区至少有50%的面积为可渗水面积。小区、街道直至整个城市都有雨水收集储存系统,促进城市人工系统与自然生态互惠共生,大量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四是规划建设生态城市。倡导土地使用功能的混合,大力推广节地紧凑的发展模式;改变城市园林绿化的方式,充分利用城市绿化来达到增加碳汇、吸附污染物、减少热岛效应、为建筑和行人遮阳等节能减排的效果;推行绿色城市基础设施,在交通、供水、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诸方面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和经济激励政策;积极开展生态城市的国际合作和老城市“生态化改造”。

二、要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循环与低碳产业

“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这种循环发展模式就是低碳发展模式,循环产业也基本上是低碳产业。因此,在我国“转方式、调结构”的发展要求下,我们应着力围绕“循环、低碳、绿色”做文章。

一是着力发展四大低碳产业:即着力发展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低碳产业,重点培育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低碳产业,大力扶持环境友好、绿色驱动的低碳产业,积极引导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服务驱动的低碳产业。二是大力构建三大循环产业体系:即推进清洁生产,发展企业内循环产业,大力推进企业节能、减排、降耗;推进再制造工程,发展产品全寿命周期内循环产业,实现成本下降50%、节能60%、节材70%以上的目标;发展静脉产业,推进产品全寿命周期外循环产业,实现废弃物的全部回收与利用,使废弃物的排放趋近于零。

就近期来看,要特别强调立足于提供“绿色产品与服务”,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和耐用消费品的再制造产业。

一要选择适当地方,高水平、高起点地规划建设一批我国再制造基地,并将其纳入我国“两型社会”建设重大工程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并在《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的基础上,完善配套各项制度,把静脉产业作为一门独立产业来发展。二要围绕再制造和静脉产业,制定特殊政策给以扶持。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制定强有力的投融资、税收、人才等措施,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三要突出技术创新,强化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培育,始终把科技进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再制造和静脉产业结构优化的中心环节,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大力提高产业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四要加强人才培养。可考虑设立高规格的国内外博士、博士后工作站。对引入的海内外专家给以多方面的、高规格的专项经费奖励、支持和补贴政策,进一步吸引人才投入再制造工程和静脉产业。同时,选派优秀人才出国,到发展再制造产业和静脉产业的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培训,掌握其先进技术。

三、要注重倡导低碳消费,构建“绿色消费”模式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有什么样的消费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绿色消费”模式是适度增长的消费水平、合理的消费结构、资源节约的消费方式和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的有机统一,是基于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充分保护环境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很显然,这种消费模式是实现低碳消费的不二选择,是引导低碳生产的直接动力。

构建“绿色消费”模式,一要转变观念,提高消费率。要使消费增长快于投资增长,使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要打造“制度化的精量公务消费”模式和“个性化的精量私人消费”模式。通过推进社会化、市场化、货币化取向的改革,尽可能缩小统收统支“大锅饭式”的报贩式公务消费的范围,改变实物消费的方式,逐步降低行政成本。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创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完善并严格执行绿色核算体系,把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绿色环保等各项指标作为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量指标,并将其实现程度作为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考核标准;将绿色产业列入国家支持性产业政策范围进行扶持;强化绿色认证,加强绿色产品的标识管理。要广泛开展低碳教育,大力宣传低碳知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使低碳消费成为广大公民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为。

四、要注重发展低碳技术,积极推进低碳制度建设

未来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将主要聚焦于低碳化的技术与产业上。而我国当前仍存在总体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不力等问题。在协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单纯的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买卖,先进技术的输出转让很少。技术的相对落后成为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为此,要通过税收、融资优惠等激励措施,引导并带动企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以推动低碳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要将清洁能源技术和高效能源技术作为低碳领域技术创新的重点,如对节能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获和贮存等低碳前沿技术加大投入力度,并尽快改变国内能源技术和装备大部分依靠引进的状况。要大力推动成熟低碳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使其在电力、石化、冶金、建材等行业得到及时推广,并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发展,带动外贸出口向低碳方向转型和提升。更积极地参与国际能源技术市场和碳交易市场,以分享信息、汲取经验。

就制度建设而言,国家应支持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所在的湖南、湖北两省,开展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省的试点工作,就包含绿色产业体系及其孵化基地、低碳技术集成基地、绿色风险创授基地、低碳产业国际论坛与交易展示平台等的建设,就建立“碳基金”、“碳汇”、“碳金融”、“碳税收”、“碳补偿”、“碳交易”等各类碳管理制度与标准在内的“低碳知识、技术与产业体系”重大项目,由国家相关部委组织试验区进行联合攻关与探索,以此推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关体制机制改革,并为下一轮全球“碳谈判”与“碳公约”的制定做好准备。

两会期间,与会代表、委员在会议间隙认真翻阅《中国科技产业》杂志,右图为主持政协科技界别小组讨论的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党组成员、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 (本刊记者摄)

五、要注重发展清洁能源,不断优化能源结构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和能源结构优化。目前,我国煤电污染严重,不符合低碳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要加快与新能源振兴规划的对接步伐,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逐步降低煤炭终端消费比例,积极发展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支持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新能源振兴规划最核心的是要占领技术制高点。不同于节能技术,目前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全球主要国家和我国之间还没有拉开差距。我国应抓住时机加快发展,特别是在新能源制备技术与产业发展方面,诸如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光伏产业、生物能源和智能电网建设等方面有重大的突破。

六、要注重科学计量、考核与监管,促进有关政策措施和目标的落实

2007年底,国务院同意并批转了节能减排三体系实施方案和办法。这表明,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进入落实阶段。但是,在当前的节能降耗三大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直接影响着三大体系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主要表现在各项能源消耗的监测网络不完备,重点单位监测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均不够,非重点单位也无法及时、完整、快捷地报送数据;各单位能源消耗统计和考核指标不统一,缺乏权威的国际、国内或行业标准做支撑;考核工作也还存在一些漏洞,难以发挥最大的作用。

节能降耗三大体系的建设,基础是建立及时准确的监测体系和统一的统计指标体系,核心是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考核体系,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为此,要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能耗监测平台,实现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以及大型公共建筑的水、电、气、热等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以及对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及中、小型公共建筑的定期能耗监测。要建立健全涉及各个行业的能耗统计指标体系,为客观、全面地统计及公正公平的考核奠定基础。要探索实践智能化、网络化和无纸化的网上考核管理方式,进一步增强考核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严肃性,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从而确保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节能降耗的政策措施得到全面、及时地贯彻落实。

猜你喜欢

消费绿色建设
绿色低碳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40年消费流变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