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信封总是更诱人
2010-07-05冯雪梅
作者简介:
冯雪梅,70后,现供职于中国青年报社,“青年话题”版主编。
你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吗?你有没有过和别人交换人生的想法?你确定交换后的人生会更幸福吗?看看作者是怎么说的吧!
来做个游戏吧。
现在有两个信封,每个都装着钱。具体数目可能是5元、10元、20元、40元、80元、160元,条件是,一个信封里装的钱,恰巧是另一个的两倍。你和阿里各自抽取其中的一个信封,在获知里面錢数(彼此并不知道对方的数目)之后,如果双方都愿意,有一次交换信封的机会,换还是不换?
你打开信封,里面装着20元钱。你想,阿里得到10元和得到40元的概率是一样的,如果交换信封,预期回报是25元(10元加40元再除以2),大于20元。不过一次小小的赌博,风险无关紧要,换吧!按照相同的测算,阿里也想交换信封。
在我们对预期回报满怀希望之时,风险往往被低估。交换信封看起来对两个人都有益,大家的预期收入增加了,可用来分配的钱不可能因为交换而变多。
赌徒们会忽略这一点。赌博从来都是一个人赢,必然意味着另一个人输,可大家都倾向于相信自己会成为赢家。尽管有些人从来不赌博,可对“别人的信封”的艳羡心理,却无处不在。如果有可能的话,很多人愿意与别人交换生活,当然,最愿意的是换一位高品质的优秀爱人。
同事的升职、朋友新买的SUV、同学的欧洲旅游,哪一个不是让人心情郁闷的理由?又有多少次的夫妻争吵,是因为别人的孩子上了名校、别人的老公送了昂贵的礼物、别人的家乔迁新居?
男人的比较更深藏不露,时常在满不在乎中暗带感伤;女人更加直截了当,唠叨抱怨中将焦虑不安显露无遗。虽然比对中会徒增烦恼,它却是我们获知自己社会定位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果没有了“他人”这个重要的参照系,你很难知道自己处在怎样的横纵坐标交汇点上。“比”不可避免,只是“比”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些人的视线总在坐标系的上方,因追赶不上那个永远向上移的小红点而愤懑;有些人的视线偏下,于怡然自得中知足常乐。向上,有奋争的理由;向下,有自欺的嫌疑。孰好孰坏,你说了算。
我要说的是,寻找“完美爱人”的念想和冲动,会让婚姻中的人感受到痛苦。此时,比照的对象,可能是某个真实存在的个体,或者并不存在,纯属想象。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不可能成为你真实的伴侣——要么只能暗恋,要么失之交臂,要么无法拥有,要么从未出现。这是一个“假想敌”,你却因无法获得而倍受折磨——对,这是症结所在。你想要的是“获得”,并且在对预期回报的高估中,淡化可能承担的风险——交换信封时所进行的收益评估,不就如此吗?通常,熟知和拥有的,被低估;未知和没有的,在被高估之列。
不是每个人的婚姻都毫无缺憾,只是空洞的比对毫无意义。要么,接受现实;要么,改变未来。在指责中一次次重申“当初为什么嫁给你”,或者不断提醒别人的伴侣有多优秀,除了引发争吵、产生间隙、龃龉之外,别无益处。
对了,我们的游戏还没完呢。哪里出错了?
假定阿里打开自己的信封,发现里面有160元。此时,他肯定不会同意和你交换信封。如果阿里在得到160元的时候不愿意交换,那你应该在得到80元时拒绝交换——此时,阿里愿意跟你交换的前提是,他得到了40元(很可能比这更少)。如果在你得到80元时不愿意交换,阿里就不该在得到40元时交换信封——因为你只有在得到20元时,才愿意交换。当你发现自己的信封里只有20元,也一定不要去交换——如果阿里愿意换的话,他的信封里只可能有10元钱或者更少!
这就是博弈学中的一个经典案例。
弄不明白不要紧,只需要记住一点,不要轻易和别人换信封。
推而广之,你可以和别人作比较,这肯定在所难免,但千万不要轻信别人的婚姻一定比你好。
呵呵,一句简单的废话,却很难做到。不是吗?
(阿敏摘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