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上没有无能的孩子

2010-07-05唐辛子

37°女人 2010年11期
关键词:钢琴母亲孩子

唐辛子

在日本,有两个孩子,他们在父母的教育培养下,一个成了天才钢琴家,一个成了作家。这两个孩子,一个叫井伸行,一个叫乙武洋匡。

曾经掉入绝望的深渊

2009年6月7日,当时年仅19岁的日本少年井伸行,在世界级大型音乐比赛“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中,一举击败众多技艺超群的竞争对手,获得了这次国际钢琴大赛的冠军。

观众们全体起立,疯狂地为这位年轻的钢琴家喝彩,井伸行腼腆地微笑着站起来——他必须由人搀扶着才能向前走几步,面朝全场观众鞠躬。

因为井伸行是位盲人,一出生就双目失明。

“当我知道伸行患有先天性视觉障碍,从诞生开始就看不见东西时,我感觉自己简直掉进了绝望的深渊,不知道该怎么办。”伸行的母亲逸子在回忆伸行的成长道路时,这么说道,“圣诞节的时候,看着满街的彩灯,一想到伸行一辈子都看不到这样的景色,我就止不住地流泪。与其他同龄孩子相比,伸行发育得明显缓慢些。伸行一直长到8个月的时候,还不会抬脖子,更不会爬。”

伸行不但长得比正常发育的孩子要慢些,而且每次逸子带着伸行出门,或去朋友家做客时,街头的噪音和朋友家吸尘器的声音,都会令小小的伸行哭个不停。

如果换成一位没有耐心的母亲,看到每次孩子一外出就哭个不停,也许要焦急或是心烦不安了。可是逸子不这样,她看着哭个不停的伸行,心想:“看来,这孩子对声音特别敏感。这孩子天生双目失明,但也许拥有一对非同寻常的耳朵呢!”

一个天才钢琴家的诞生

逸子开始细心观察伸行。有一段时间,逸子天天在家播放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当时才8个月的伸行,一听到肖邦的钢琴曲,小小的双脚就会随着音乐节奏一起晃动。逸子注意到这一点,于是每天都在家播放肖邦的这首钢琴曲,一直放到那张CD磨损到无法使用之后,逸子又去书店重新买了张新的肖邦钢琴曲,这一张肖邦的钢琴曲,因为跟之前那张的演奏者不一样,结果伸行居然听得很不耐烦,表现出很不愉快的样子。

这让逸子大吃一惊:难道这个还不到一岁的孩子,居然能分辨出不同的钢琴演奏者?逸子将自己的疑问告诉丈夫,丈夫说:“不可能吧,也许只是偶然的巧合罢了。”

可是,逸子依旧不死心,坚信自己的感觉,认为绝对不是巧合。于是,逸子去书店,重新买回一张和原来一模一样的CD,再次播放给伸行听。听到这张熟悉的CD后,伸行终于又像以前一样,双脚随着音乐一起有节奏地运动,显得十分开心、愉悦。

伸行虽然生下来就双目失明,但在两岁半的时候,听到妈妈在厨房哼唱《铃儿响叮当》的歌曲,便主动敲打玩具钢琴为妈妈伴奏,表现出对音乐的极大兴趣,并且无师自通地将《铃儿响叮当》这首曲子用玩具钢琴弹奏出来。

伸行所有这些无意中的表现,都令逸子十分惊喜,她细心观察伸行对于音乐的反应,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因为逸子相信:孩子的“喜好”和“兴趣”是发现孩子才能的原点。而要发现孩子的“喜好”与“兴趣”,不仅需要父母有足够的爱心,还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去注视和观察自己的孩子。除此之外,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父母为孩子所付出的“行动力”。例如,当逸子发现儿子对音乐的兴趣时,不仅只在家反复播放CD或DVD,还领着伸行直接去听现场音乐会,因为聆听现场所得到的那份感动,与听CD或DVD播放是完全不一样的;当伸行开始对玩具钢琴感兴趣时,逸子就马上去为伸行寻找最好的钢琴老师,让伸行接触和抚摸真正的钢琴,因为玩具般的钢琴道具,与真实的钢琴是两码事……

“让孩子接触实物,是激活孩子‘干劲儿的开关。”逸子说。

就连伸行自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在我很小的时候,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母亲会领着我去美术馆,将美术馆里的绘画一张一张地讲解给我听。现在回想起来,拥有这些经验对我的帮助很大。”

正是母亲逸子对伸行细致入微的爱与智慧,点亮了伸行原本处于黑暗中的人生,令伸行看不见的双目也拥有了光明,从而成就了一位举世瞩目的年轻钢琴家。

美国的家庭教育家Dorothy Law Nolte曾说过这样一段名言:“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在忐忑不安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将来就会有一颗总是忐忑不安的心。如果老是对孩子说‘可怜的孩子,你就培养了一个自卑的孩子……总是得到鼓励,孩子将会成长为一个自信的人。给予孩子守护的力量,孩子就会成长为坚强的人。”

他是妈妈眼里最可爱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父母的言行左右孩子的性格,而孩子的性格决定他未来的命运。如何从言传身教中给予孩子积极的正面影响、引导孩子的潜质、给予孩子自信、成为孩子最好的伯乐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日本70后作家乙武洋匡的故事。

1976年4月6日,樱花盛开的季节,有一个小男孩儿诞生了,这个小男孩儿哭起来时声音洪亮,与其他孩子没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这个小男孩儿一出生就没有手足,用医学上的专业术语来说,叫“先天性四肢切断”。

“以如此超个性的姿态诞生,令周围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能做到这一点的,恐怕只有我和桃太郎了。”长大后成为日本著名作家、体育评论家的乙武洋匡,在其自传《五体不满足》一书中这么写道。

本来,婴儿出生之后,应该就是令人感动的母子第一次相见,可是,因为害怕刚刚生下孩子的母亲遭受太大的打击,医院只好以“孩子的黄疸严重”为由,将刚出生的洋匡与母亲隔离了一个月之久。

母子第一次相见的日子终于到了,在去见儿子的途中,母亲被告知,她的儿子并没有患黄疸,之所以至今不让母子相见,是因为孩子的身体有些异样。一直到母子见面之前的最后一刻,医院依旧不敢将实情告诉母亲。甚至,医院连担架和住院的空床位都准备好了:只等着母子见面之后,好及时抢救因无法接受儿子没有手足而当场晕倒的母亲。

但是,洋匡母亲的表现,却令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异得几乎要晕倒过去。

“真可爱啊!”母亲脱口说出的这句话,与周围在场的人预想的完全相反。事实证明,哭泣、惊慌失措、失去知觉、晕倒等等,人们所有这些预想与担心,都是杞人忧天。

洋匡在自己的书中写道:“母亲第一次见到我时的感情,不是‘惊异也不是‘悲伤,而是‘喜悦。‘真可爱啊!——出生后一个月,我终于真正地‘诞生了。”

“有残疾儿的家庭,大都会将孩子关在家里,尽量躲起来不见人。但我的父母亲绝对不是这样的人。他们为了让周围的邻居们知道我的存在,经常带着我外出散步。”

“在我9个月左右的时候,有一天,我突然喊出了‘爸爸这个词,那以后,我如同打开了话匣子。一岁左右的时候,我成了个‘饶舌小子。父亲看到这样的我感到非常有趣,买来四方的、绘有图案的积木,开始每天给我‘上课。”

“这是什么?”“洗衣机。”“这个呢?”“爸爸的眼镜。”“那这个呢?”“报纸。”

“父亲每天从公司下班后,一回家就反复不断地这么给我上课。而母亲只要有时间,就会拿起书本朗读给我听。可以说,我的父母亲,都是典型的‘教育爸爸和‘教育妈妈。”

为了让洋匡像普通孩子一样成长,从上幼儿园,到上小學、中学、高中、大学,洋匡的父母都坚持让孩子进入普通学校,与正常孩子一起学习和玩耍,并为此不惜多次搬家。洋匡开始要上小学的时候,最初几乎遭到了所有公立小学和私立小学的拒绝,眼看只剩下前往“特殊学校”这一条路可走,洋匡的父母依旧不放弃最后一丝希望。他们领着洋匡去找学校的校长,让7岁的洋匡当场演示他独特的生活能力:他可以将笔夹在手臂的缝隙之中写出漂亮的字,可以用牙咬住剪刀裁纸,甚至还可以自己吃饭、喝汤,因为没有双腿,几乎是屁股着地般地在地面上移动……洋匡无与伦比的自理能力,让校长和老师都看呆了,并深深折服。

成功就是毫无障碍地生活

洋匡在自传中这样描述自己的父母:“父亲是个比我还要孩子气的人,感觉就像我的朋友一样。我们一起吃甜点,快吃到最后时,父亲会毫不客气地和我抢。父亲对我说:‘因为你没有兄弟,所以我得注意不能让你变得任性。为此,我既做父亲还做哥哥,瞧瞧我,实在了不起吧!父亲是个十分讲究的人,总是将自己打扮得很帅。包括我自己,也经常想,即使年纪大了,也一定要让自己帅气得体,我想这一定是受到父亲的影响吧。”

谈到母亲时,洋匡叙述了这么一件事——

中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想和朋友们一起出门旅游,于是回家对母亲说:“妈妈,今年夏天,我想和朋友一起去青森旅游。”这是我第一次开口说出这样的话,我预计母亲会说:“和朋友一起去,太危险了,不行。”或者说:“我们不跟在你身边没关系吗?”可是,母亲的回答,倒令我不知所措起来:“是吗,从几号到几号不在家呢?记得早点儿告诉我。”

“啊?好的,但为什么呢?”“知道你的日程,你出门的几天,我们夫妻俩不也正好可以出去旅游?”

那年8月份,父母目送洋匡出发去青森之后,两个人也一起去了香港旅游。

通常,障碍儿的父母,总是容易过度地保护孩子。过度保护孩子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孩子“可爱”,而更多的是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可怜”。父母若心里认为孩子“可怜”,孩子也会敏感地察觉到这一点,于是也会跟着想到“自己真是个可怜的人啊”。

而洋匡的父母从不认为自己的儿子可怜。洋匡说,从小到大,他几乎没有“身体障碍”这样的意识。经常听到有人说“超越障碍”“克服障碍”,可是这类表现在他的父母身上完全用不上,因为他们从不将他的“身体障碍”当成什么不得了的负面因素来对待。

长大成人的乙武洋匡,成为日本家喻户晓的名作家,其自传《五体不满足》一书的销量就超过500万册。除了写书,洋匡还是一位专业级体育评论家,除此外他甚至还到学校去任教,做一名小学老师。不久前,刚刚结束3年小学教师生活的洋匡,又重新执笔开始新一轮的写作。

正是父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会了洋匡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才造就了积极、乐观而自信的作家乙武洋匡。

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千里马,而做父母的,首先要学会该如何成为一名不仅善于挖掘孩子潜质、还能以自己的言行给予孩子积极引导的“伯乐父母”。

有这么一句世人皆知的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若用在父母与孩子身上,则可以是:“世有父母,然后有孩子。有才能的孩子常有,能发现孩子才能的父母却不常有。”

世上没有无才能的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是带着独特的天赋降临人世的。只是孩子的天赋若不能被及时发现的话,那么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就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

孩子的父母,尤其是孩子的母亲,是孩子降临人世时最先接触的人。如果说,为人父母者对于孩子的爱,源于血浓于水的天性与本能,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仔细观察自己的孩子,悉心了解自己孩子的長处与短处,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引导孩子的兴趣与爱好,给予孩子自信与鼓励,令他们成长为有独立人格、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则需要为人父母者爱的智慧了。

(晶晶亮摘自《文汇报》)

猜你喜欢

钢琴母亲孩子
纸钢琴
给母亲的信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钢琴
孩子的画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悲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