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壁垒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

2010-07-04尹秀英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年10期
关键词:内部化密集度壁垒

□文/尹秀英

一、引言

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更是突出。很多研究表明,绿色壁垒对技术创新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出口企业要想从根本上跨越绿色壁垒,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加快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档次。而出口企业能否成功实施技术创新跨越绿色壁垒的关键在于它是否能够正确认识绿色壁垒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二、绿色壁垒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一)绿色壁垒影响出口企业产品结构,刺激出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绿色壁垒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环境规制,一般是由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首先提出适用于国内产品的,条件成熟后再将其适用于进口产品。而对技术落后的国家来说,绿色壁垒的实施无疑会使出口国企业为达到绿色标准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加生产成本,导致出口价格上升。但从长期来看,绿色壁垒的实施会改变出口国的产品结构,有利于出口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图1来说明当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适用于本国产品和发展中国家产品时对一国国内生产中资源配置的影响:首先从封闭条件下的两部门经济开始分析,假定存在两个国家的两个相同企业,一个是污染密集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企业;另一个是污染密集度较低的发达国家企业,两企业的产出是其投入要素的函数,同时由于环境规制的存在,两个企业都必须将这部分投入要素用于环境治理。在技术一定和生产要素投入及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产出的增加将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因为产出扩大一方面增加了污染排放量;另一方面减少了用于环境治理的要素投入。如图1,用纵坐标表示环境质量U,横坐标分别表示两个企业的产量Q1和Q2,假定企业一污染密集度高,企业二污染密集度低。当产量为零时,环境质量处于原始状态,即环境质量达到最优,位于OA,OD的水平,现有的要素投入可以使产出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而保持环境质量不变,即图中AA’,和DD’是水平的,但由于要素不可能无限供给,所以当产量超过一定限度后,产出的进一步增加会带来环境质量的降低,图中表现为产出超过A’和D’后,环境质量随产量增加而向下倾斜,环境质量函数的一阶导数为负,U'(Qi)<0(i=1,2)。A’B’和D’F’分别表示以牺牲环境治理为代价而增加产量的生产可能性曲线,B’点和F’点在横坐标轴和纵坐标轴上的投影分别为B”和B以及F”和F。B”和F”分别是企业一和企业二放弃环境治理而将所有要素都投入专业化生产所达到的产出水平,而此时两企业各自所能够达到的环境质量水平分别为OB和OF。由于环境质量水平会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图1中A’B’和D’F’是凹向原点的函数。因为发展中国家是相对污染密集度高的产业,所以将所有要素投入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最终所能够达到的环境质量水平要低于将所有要素投入发达国家的生产所达到的环境水平,在图1中表现为OB低于OF。(图 1)

图1 绿色壁垒在不同国家同一部门间的资源配置

环境标准逐步提高会对不同污染密集度的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环境标准提高可以用最终环境质量水平线的上升来表示,图1的(a)图和(b)图中BB’上升至CC’,FF’上升至 EE’。随着更多的要素用于治理环境和控制污染,对污染型企业来说,产量会下降,也就是说U1向左移动到U2。产量减少,环境质量提高。而且,这种变化与企业的污染密集度是正相关的,污染密度越高的企业,曲线移动的幅度越大,污染密度越低的企业,曲线移动幅度就越小。由于这样一种效应,会使得要素资源从高污染部门转移到低污染部门,如果要素资源配置发生了这样一种部门之间的流动,污染密集度越低的部门和产业将获得越大的发展空间,也就是在图1(a)中曲线U1向左移动到U2。因为只考虑两个国家,且不计生产资源国际流动的成本,因此,由于发展中国家该部门产量降低所闲置的那部分生产资源可能在利润的驱动下向发达国家的同一部门转移。发达国家这一部门的生产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表现在图1(b)中的U3向右扩展到U4,产量上升。随着环境规制的发展,环境标准的进一步提高,绿色产业将逐步取代污染密集度高的产业,成为朝阳产业,推动经济新一轮发展。当存在生产资源国际流动的成本时,发展中国家因减产而空闲下来的生产资源可以流动到该国的其他部门的生产中去。但同样是由污染密集度低的生产取代了污染密集度高的生产。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农产品由于受资源、技术、卫生标准等因素的影响,质量偏低,有害残余物质超标,达不到国际标准;工业制成品出口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附加值低,属于污染密集型产品;反之,发达国家的农产品以深加工和现代物流结合取胜,制成品以高科技含量产品为主。绿色壁垒等环境规制的实施会使污染密集度高的产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受到负面影响,出口贸易条件恶化。这种资源由高污染向低污染行业的流动方式会刺激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出口企业不仅会对现有出口商品的生产方式等进行技术改造,还会发展高技术产业,增加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从发展趋势上看,谁的出口产品结构升级快,谁的技术产业化快,谁就在国际贸易中,特别是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中,拥有主动权。

(二)绿色壁垒影响产品国际竞争力,激发出口企业的创新主动性。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产品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两个直接因素:一是产品成本;二是产品差异化,绿色壁垒会通过影响产品成本和差异化水平间接激发出口企业的创新主动性。

1、绿色壁垒提高了产品成本。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内,污染是由于存在外部性而导致市场失灵的典型案例。经济学的分析认为,如果环境成本能够体现在市场价格中,贸易本身就不会造成环境问题,那么环境成本内部化就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绿色壁垒的产生就是顺应了环境成本内部化的要求,是环境成本内部化的产物。实际上,一个产业的环境内部化程度取决于政府管制的强度和市场压力的大小,很可能会增加支出,但从动态的、长期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们也有可能通过效率的提高或成本节约的创新来减少支出,达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的目的。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他们在环境要素禀赋和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所以环境成本内部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发达国家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生产力水平较高,在环境成本内部化过程中,其受价格变化的冲击相对较小。而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较低,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再加上环保技术缺乏,资金不足,环境成本内部化后产品成本会大大增加,使得原本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比较优势减弱、消失甚至变成比较劣势。根据波特假设,由于环境法规和标准的提高而增加的成本,必须要由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来弥补和抵消,否则企业优势将难以为继,在竞争中被淘汰。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推动下,企业必然会主动采取先进的工艺来降低能耗,在短期内,创新开发资金的投入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从长期来看,技术创新会减少资源的投入、提高废弃物的再利用率,在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形象的同时,还能带来社会效益,降低整个社会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程度,缩小国家与发达国家环境标准差距,提升应对绿色壁垒的能力。

2、绿色壁垒增强了产品的差异化程度。产品的差异化主要包括产品的质量、性能、品种、品牌、服务等方面,而绿色壁垒则主要是通过影响产品的环境质量来影响创新产品的差异程度。一般来说,绿色壁垒严格程度的增加都伴随着环境竞争力的提高。但产品环境竞争力的提高对产品整体竞争力而言并不一定是有效的,即环境竞争力的提高并不一定能提升出口产品的总体国际竞争力。这是因为产品的竞争力最终是由消费者决定的,消费者的需求是产品获得竞争力的最大来源。因此,倘若消费者没有对产品环境质量的需求,那么当该产品放到该地域销售时,其环境竞争力将无法凸显,对提升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起作用。对中国来说,我国产品的出口地基本都是环境标准较高的发达国家,那里的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较旺盛。总体上讲,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力影响很大。同样地,企业为了达得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会认识到通过技术创新企业不仅能跨越绿色壁垒,还能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增加产品的差异化程度。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产品的影响,得出绿色壁垒对出口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激励作用。首先,绿色壁垒会使资源流向污染密集度低的产业,这会刺激出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第二,环境成本内部化原则会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第三,绿色壁垒会降低我国出口企业在发达国家市场上的差异化程度,使企业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最后,可以预见,随着出口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口国产业会逐步跨越进口国现有的绿色壁垒,但经济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对环保认识水平的继续提高(其中也会含有贸易保护动机),进口国将设置更为严格的绿色壁垒,为跨越这一全新的绿色壁垒,出口国企业又将开始新一轮的技术创新过程。因此,绿色壁垒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始终贯穿于国际贸易的始终。

[1]贾晓蕾.环境规制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国际贸易,2003.3.

[2]王玉婧,刘辉煌.绿色技术创新的路径思考——基于绿色壁垒的理性分析[J].生态经济,2007.11.

[3]张明杰.新形势下我国外贸企业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探讨[J].现代商业,2009.

猜你喜欢

内部化密集度壁垒
打破发挥失常的壁垒
某大口径火炮系列杀爆弹地面密集度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武器弹药密集度试验分组的蒙特卡洛模拟研究
带弹序的弹幕武器立靶密集度测试
累积海冰密集度及其在认识北极海冰快速变化的作用
车易拍:二手车的壁垒是信用
破除部门间壁垒之利器
新疆五彩湾露天煤炭开采环境成本内部化驱动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