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沃土 硕果累累——记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天津科润黄瓜研究所研究员李加旺
2010-06-29■振山周梅
■ 振 山 周 梅
“李加旺老师科学发展,硕果累累,绩效特别显著。”
杜胜利所长如是说:
——李加旺研究员从事黄瓜育种工作31年,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计划项目共12项,主持育成适宜我国不同地域、不同茬口栽培的优新黄瓜品种12个,育种技术、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黄瓜资源筛选与利用、育种方法、育种技术研究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农业部 “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杜邦科技创新奖1项,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1项,被授予天津市农业名牌产品2项。
——近五年来,主持国家 “863计划”项目1项,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天津市成果转化与推广重点项目1项。主持育成的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80万亩以上,创直接经济效益6500多万元,社会经济效益近5亿元。
——作为黄瓜育种课题组负责人,他带领课题组对国内外特色黄瓜资源及自交系材料持续聚合优势基因,创制了一批特异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黄瓜育种新材料,育成了竞争力强、特色新颖、品质上乘、优势显著的系列专用黄瓜新品种津优35号、津优36号、津优46号、津优20-11、津优302等,新品种以其优质、丰产、抗病、抗逆等优良种性得到广大种植者的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尤其是津优35、36号黄瓜新品种以其优良的商品性、良好的丰产性和适应性、适宜设施长周期栽培等优异种性,成为我国温室黄瓜标志性品种,并在多个地区创造了亩产量与产值的新记录。该品种2007年育成以来,推广面积迅速扩大。截至2009年底,津优35、36号的推广面积超过30万亩,直接经济效益达到3800余万元,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达3亿元,成为我国黄瓜品种创新与良种产业化的典型案例。2008年,津优35、36号得到天津市农委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立项,新品种的快速大面积推广必将对天津及我国设施蔬菜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促进我国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为了进一步拓宽黄瓜育种研究领域,适应系列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他广泛收集国内外优良黄瓜资源,采用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手段创新多个黄瓜种质材料,先后育成保护地华南型黄瓜新品系20-41和20-42以及露地华南型黄瓜新品种津优20-11,育成适应东南亚市场需求的黄瓜新品系B-7,并分别在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示范推广,推动了我国黄瓜良种进军国际市场。
——李加旺研究员学术思想敏锐广博,治学严谨,工作认真踏实,为人师表,长期扎根科技生产第一线,深入田间地头扎实钻研,他不怕苦、不怕累、埋头苦干的精神是其他科技人员学习的榜样,成为我国农业科研和爱岗敬业的优秀代表。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追踪世界农业科技发展新动态,科研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深入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大力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和成果推广工作。作为天津多个县、乡 (镇)政府农业科技顾问,他多次深入基层,深入农业生产现场,帮助广大蔬菜生产者解决种植中出现的问题,作农民的朋友,引导他们科技致富,深受各级县、乡政府及广大菜农的欢迎。五年来,李加旺同志累计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讲座60多次,参加培训4500余人次,编著出版有关黄瓜生产栽培论著两部,为我国黄瓜生产和技术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2006、2008年李加旺同志获天津市农科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7年获市农科院先进个人,2008年获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2005、2009年两次当选天津市劳动模范。
——李加旺同志多年来投身农业科研,深入农业生产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身心素质,在农业科研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面对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坚持现代农业科技为先理念,积极用科技引导农民致富的宗旨,不断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国黄瓜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努力。
“李加旺老师继承了老一辈专家侯锋、吕淑珍的优良传统,工作特别专注值得褒奖!”
为了褒奖李加旺研究员作为2010年天津市的全国劳动模范精神,寻梦,笔者走进了其植根沃土的梦幻——
在其憧憬倾其心血和汗水培育黄瓜品种绿遍全国片片沃土的梦幻的日子里,他是那样执著而挚情地跟着侯锋、吕淑珍两位老师从事黄瓜抗病和抗逆育种工作,两位老师的言传身教,使他受益终身。
李加旺研究员出身农村,是农民的孩子,对田里的活儿并不陌生,他特别能吃苦,也愿意吃苦。其家族里的人都是种地的,对黄瓜栽培生产虽然没正式管理过,但在实践中一说就明,一点就透。特别是在整理黄瓜品种资料的过程中使他深悟,中国是一个种植黄瓜历史悠久的国家。黄瓜研究所科技人员和其他地方研究者合作那些年,他收集了国内地方品种大约有300多份,至今仍在国家种质资源库里保存着,成为了一笔宝贵的科研财富。
“你要多走路,在地里勤转转,多看看,不要怕吃苦,不要怕受累,必然有收获。”李加旺研究员为什么对他的指导老师——吕淑珍研究员的这一番话记忆犹新、铭刻难忘?这是因为,当时李加旺从筛选黄瓜种质资源开始,面对数百份各色各样的品种资源,他从迷茫到感悟,他在地里走过了很多很艰难的探索路程。他注意观察每一行每一棵幼小的种苗,日复一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各种各样的黄瓜资源中筛选出一批优秀的黄瓜育种材料,为黄瓜所抗病、抗逆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还有就是李加旺研究员跟吕老师下乡学了好多东西,与农民打成一片。那时到地里去都是骑自行车。李加旺研究员当时住在老所,距单位较远,大概有35华里的路程,天气最好的情况下骑自行车也得一个小时。六年时间,李加旺顶风冒雪,栉风沐雨地上下班,并没有感觉到特别艰苦。跟着两位专家学习、工作,使李加旺最感动、最难忘的是他的两位老师的敬业精神。当时下乡没有汽车,就靠骑自行车。不管是侯老师还是吕老师哪一位下乡,他都用自行车驮着送其往返。
每年5-11月是黄瓜育种的繁忙季节,李加旺都要投入到田间和实验室中加班加点地工作。尤其到了夏天,试验大棚里的温度达到35-36度,人在里面就是蒸桑拿,滋味非常难受,他毅然无怨无悔,一坚持就是31年。
1989年,李加旺研究员主持选育出 “88-7”黄瓜,即后来的津春二号,该品种作为国内首个大棚专用黄瓜新品种,表现了优良的商品性、丰产性和抗病性。许多种植户到黄瓜研究所争着购买这个种子,繁育多少,尽销多少,最多时一年能卖到11万斤,直至现在不少地区仍在大量种植。20年来,他主持育成10多个黄瓜新品种,均表现了优良的种性,成为全国各地多个茬口主栽品种。
2007年,李加旺研究员主持培育出的津优35号、津优36号这两个黄瓜新品种,其越冬性、适应性非常强,成为我国温室栽培标志性品种。津优35号商品性特别好,外观漂亮,种植以后,好多蔬菜批发商高价收购。截止到2009年12月底,该品种已推广20余万亩,给黄瓜研究所带来了很好的收益,经销商也获得了良好的利润,而收获最大的是农民!亩产最多可以达到61000多斤,亩增收益一般可达3000元以上!
李加旺研究员感慨地对笔者说:他只是科润黄瓜研究所的团结向上的团队中的一员,没有这个集体中的科技人员、种子生产加工人员、推广销售人员的良性互动、凝心聚力,就没有我的业绩!
寻梦,令笔者铭刻难忘的,不仅是李加旺研究员的科技中国人、全国劳动模范的为国家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可持续发展的奉献精神,更为黄瓜研究所这个团结向上的优秀团队,献身国家科技事业的品格风范而激情燃烧——而弘扬劳模精神,赞誉黄瓜研究所这个优秀的团队!诚如杜胜利所长对这个团队的褒奖,他们——
是黄瓜研究所团队的优秀代表;
是黄瓜研究所团队的缩影;
是黄瓜研究所团队绿色梦幻的聚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