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灵动的线条
2010-06-28陶丽萍
陶丽萍
运用线条的变化,如曲线、直线、粗线、细线、疏线、密线等的巧妙结合,就可以表现丰富的画面、精彩的心情,这里有无穷的变化,无边的探索。正是这种神秘性和探索性吸引了我们的孩子,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但也由于孩子们在生理和心理上尚存在许多的不成熟,如在生理上,幼儿的腕关节发育尚未完成,手腕和手指运用不十分灵活。心理上,孩子们还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又比较好动,专注时间较短。所以我们线描画活动,不是让孩子单纯地进行线条训练,也不是单纯地进行构图训练,而是一个“有生命而生动有趣”的过程,是细心栽培灵动线条的过程。
一、采用具象和抽象结合的情境法
绘画活动是幼儿手、眼、脑并用的主动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游戏化、情境化的练习,可以让幼儿在愉快、积极的情绪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绘画活动。孩子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兴趣产生也是有情节的,把抽象的技巧训练融入生动有趣的故事、游戏中,让孩子在情境中想象画面,充实线条,这样的线描画畅想更丰富而富有生命力。
在《大丰收》这个线描画活动中,孩子们想象着丰收时硕果累累的场面,完成衣服里装满各种丰收的果实之后,他们并不满足,“还有很多东西都装不下了”孩子们边画边嘀咕。用记号笔在衣服和食物上进行线条添画。体验着收获的喜悦,感受用线条表达“满满”的感觉,进行疏密的技法训练。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把线条的操练与生活中大丰收的场景相联系,运用幼儿的已有经验,让幼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画面,随着情绪的需要,夸张放纵地用线条表达画面,把抽象的线条和具体的情境有机的结合。
二、采用装饰和构图结合的添画创作法
让幼儿独立地完成一幅线描画,由于孩子思维的片面性、单一性,决定了孩子最后所呈现的画面的构图布局不合理,到最后孩子可能会觉得画错了,或者怀疑自己表现能力,或懊恼或遗弃画,失去了作画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经常会在线描画创作活动中,根据形式美的原理为幼儿设计多样化的构图画面,画出其中一部分景物,或贴上一些形象,再让幼儿围绕主题在适当的位置上进行添画。
当然这种方法不适合盲目地用,否则幼儿就会失去独立构画的能力。我们主要是针对一些复杂的画面,让幼儿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挥。这样既不束缚孩子的表现力,又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让幼儿在作画过程中,既获得创作的空间又收到自信的效果。在《春天的故事》中,我们就为幼儿构画了一个人物。为其确定画面的中心与主体。让幼儿在此基础上,用线条的长、短、轻、重、曲、直变化,获得装饰和构图的双重效果。
三、采用软笔和硬笔结合的多种材料尝试法
幼儿有注意不稳定,好奇心不持久的特点,如果一直停留在运用常用的硬笔,如勾线笔、蜡笔的绘画,孩子们会厌烦。但他们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又是很容易被吸引的。他们往往被外在事物本身的特征所吸引,用多样化的工具和材料进行线描画,能够刺激他们的操作欲望,促使他们参与美术活动。如毛笔等软性笔,生活中一些毛线、丝瓜、水果的截面等软笔,他们都有特殊的纹理,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幼儿发现线条,爱上线条。同时通过多种材料的尝试,也锻炼了幼儿手眼协调和手的控制能力。
我通过收集、积累,将这些材料进行了罗列与分类,大致上分为以下几类:纸类:报纸、手工纸、彩色纸、广告纸、餐巾纸、皱纸……笔类:蜡笔、水彩笔、毛笔、铅笔、各种粗细不一的笔……玩具类:印章、车辆、子弹……自然物:蔬菜瓜果、手指、树叶、沙、米、豆类……生活用品:棉签、吸管、线、梳子、各类瓶罐、剪刀、胶水……儿童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孩子不由自主地产生要玩的想法,并会拿起那些材料摆弄起来,在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线条的经验,产生初步的探究兴趣。也会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摆弄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认真观察,进行尝试,创造出奇妙的线描画作品。
四、采用鼓励和指导结合的积极指导法
教师的鼓励和指导对于孩子的绘画兴趣是至关重要的。1、教师要努力“读”懂孩子的画,充分了解儿童画的“稚气”,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欣赏作品,如有的孩子的画面比较拘束、很小,这可能和他们的性格有关系;有的孩子的画面比较丰富但不整洁,这可能和他平时的卫生习惯有关。我们要用不伤孩子的语言评价作品,和孩子一起说说画,引导他,肯定他是会画的,能画的,根据幼儿的进步情况给予适当的表扬,然后逐步地引导他。如对于前面画小的孩子们,我会引导他画在中间,然后再逐步引导他画大一些,或者换大一点的纸让他尝试。2、对幼儿的要求要循序渐近,不能急于求成。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经常在我的线描画课上听到孩子这样的声音“老师看我的……”“老师我想……”“老师快来看我……”这种自信主动交流的和谐氛围,就源自恰当的鼓励和指导,因为他确信老师会给他一个“美满”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