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通俗文学的商业性及其对大陆大众文学发展的启示

2010-06-28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年2期
关键词:商业性

庄 新 李 可 李 谈

摘要:香港通俗文学作为现代化商业大都市的产物。表现出明显的商业性特征,并形成完善成熟的通俗文学商业性运作模式。研究香港当代通俗文学的商业性发展,对指导大陆正在蓬勃发展的商业性文学和大众文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香港通俗文学;大陆大众文学;商业性

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商业性”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关键词。香港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位置,较早地出现并发展了以商业性为主要特征的通俗文学。本文将结合具体的通俗文学作品,在把握整体流程的基础上,就上述动态流程中的每一环节都予以细致分析,以探讨香港通俗文学成功的商业性因素,及其对大陆大众文学发展的启示。

一、组织生产阶段

1、市场调研

香港的通俗文学作品大多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由于地狭人稠、阅读趣味集中,故编辑和写作者多是凭直觉经验做出市场调查预测。大陆大众文学读者群体庞大复杂,阅读趣味多元且阅读条件各异,使出版社在凭借直觉经验的基础上。也较多的借助计算机和现代市场调研技术进行市场调查预测。

2、选题策划

香港通俗文学生产者准确地捕捉到了身处高速竞争的现代化大都市中的港人对富有娱乐性、消遣性和商业信息含量的通俗文学作品的需求,商业性选题心态十分明显,确定了武侠、言情、科幻及财经小说等热门选题,

大陆大众文学与香港通俗文学的主要选题范围是类似的,即都集中于武侠、言情、科幻等范畴,具有在共通文化背景下商业性生产模式中的必然性,但大陆在经过对香港通俗文学作品的初步模仿阶段后,在时下的商业性发展中,选题愈加呈现出多样性、创新性的趋势。而“大力弘扬主旋律,多种文化形态共同发展”的主流意识对大众文学既肯定又警惕的政策态度,也促进了主旋律和大众文学的互渗,更促进丁大陆大众文学选题的新变形和复杂性。

3、组织写作

大陆与香港相比而言,消费市场更广,文化刺激因素也更丰富,出版商在以推出系列作品从而推出新人的生产方式上更具优势。2005年被称为“中国的奇幻元年”,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众多出版社针对商机“集结”大陆奇幻写手,批量生产的生产方式有力地提高了奇幻文学的商业性发展,但这种造星狂欢活动又充分地放映出传统写作责任与商品属性下对经济利益追逐的矛盾,文学自身的认识与教育功能被大大弱化。同时,这种生产行为容易引发对文学消费市场的破坏性资环挖掘,不利于其持久健康发展。

二、写作阶段

1、作者个人文化身份分析

纵览香港、大陆两地的典型成熟通俗文学作家,即可发现他们均具有多重社会文化身份。

一方面其复杂的社会文化身份下隐含的丰富人生经历,有助于创作出可适应多元阅读需求的作品;另一方面其中集出版商与写作者于一身的作家更是提高了其通俗文学作品商业化生产的周期和出版效应。以上特点在香港通俗文学作家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而大陆大众文学作家在这方面的发展较迟且不充分,早期的王朔海岩仅仅将文学作品与影视改编结合,其商业性冲击力尚不够持久轰动。但当下大陆大众文学生产场中也出现了商业性更为明显的品牌生产商,郭敬明及其创办的上海柯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即是如此。

2、实际写作过程

(1)通俗文学作者写作了什么

成功的通俗文学作品必定准确深刻地把握、揭示了读者的阅读心理和审美趣味的作品,从而迎合了大众根本的阅读趣味,从根本上推动了商业化进程。

从金庸到亦舒、梁风仪再到时下的张小娴、深雪,香港通俗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从武侠到现代都市言情、玄幻武侠,一方面顺应港人从自50年代起个人身份认同困惑到70年代“香港人”文化身份认同观念的基本确立、注重追求个人价值个性的心理变化;另一方面坚持了港人对作品娱乐性、商业价值的高要求。

大陆大众文学写作的主要内容内核同香港通俗文学一致。都逐步将人性作为写作的核心,但人性描摹的内容情节却体现出香港所难以到达的丰富性、创新性和多元性特征。大陆大众文学以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多变的现代社会为土壤,将关怀多赋予了那些社会的普通民众,其商业性更具世俗性、平民性。

(2)通俗文学作者是如何写作的

在香港通俗文学作品中,亦舒的小说即常以短句短段构成情节,语言简洁精悍,以符合生活节奏快速的现代香港都市人的阅读口味:这样的创作风格也被香港通俗作家广泛借鉴。而大陆大众文学作品对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继承较多,文风多平稳扎实;但在大陆新武侠等大众文学作品中又出现了多种文体交融的趋势。

三、出版阶段

1、审稿

审稿是选题阶段的延续,主要工作是重新预测市场,继而选定合适的作品,但是较选题阶段的市场预测更为全面,因为进入出版阶段后,出版商对市场的把握是成败的关键。

2、公开发行

(1)定题装帧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通俗文学作品引进大陆。呈风靡之势,在出版市场众星割据混战的局面下,为了使读者初次接触作品就产生阅读冲动,出版商首先要在定题装帧方面下功夫。例如华艺出版社提出“5分钟效应”,主要体现在图书的设计、印刷以及定价上面。

(2)宣传炒作

宣传炒作是一种造势,出版商们利用各种传播媒介,举办活动来推销自己的“产品”。例如通过网络期刊图书发布新作出版消息或连载;举办新书发布会签字售书;有时也会利用学院派的评价或名家推荐当作宣传手段。但在大陆,随着炒作成为潮流,存在着过度包装的现象,使作品难以稳定地吸引读者,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3)品牌效应

“品牌效应”顾名思义就是打造“品牌”。港台出版商推出张小娴的成功上市便是很好的例证。皇冠推出“张小娴行销策略”,从报纸头版的张小娴全身照,到印制宣传小册子,再到一连串的户外活动和签字会,并创办网络杂志《AMY》让小娴担任主编。“张小娴品牌”的成功为内地出版商打造作者品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4)发行渠道

香港的发行渠道主要是民营,这种经营方式自由灵活,出版的图书更贴近市场。而在大陆形成“主渠道——新华书店”,“二渠道——各类民营书店”和出版社旗下的社办发行并存的局面,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主渠道,这就势必减弱出版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二渠道的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香港完善的民营出版体系为大陆民营出版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四、消费阶段

1、消费

(1)消费者消费需求的产生大陆多元的阅读趣味使文学类型更加丰富,而商业性的宜传炒作使读者和作者的心态越加浮躁;读者和作者之间不再仅仅是文学交流的关系,读者们以追星的姿态追捧作者,作者对于文学和读者的责任感降低,破壞了通俗文学的良性循

环生产,导致通俗文学市场萎缩。

(2)消费者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的方式

在早期,无论是香港还是大陆都主要通过报纸杂志阅读通俗文学。但是香港通俗文学在这一环节上有很多独特性,如金庸小说及大力借助了大众传媒(如影视剧)的力量。大陆的网络传播在新世纪撑起一片天,但是网络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网络小说的恣肆泛滥,由于缺乏系统的网上文学批评机制,那些名噪一时的作品往往缺乏真正优秀的特质。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1)作为商品的商品属性

从商业属性来分析,图书销售业绩将直接影响出版社编辑和出版商的决策:从短期内看,发行商将采取及时的营销策略,长期来看,图书销售排行促使出版社重新筛选有价值的文学新人、文学主题,比如在90年代初皇冠出版社意识到港台地区言情小说的空白,大胆包装出张小娴;同时这些信息也将影响写作者的选题,如张小娴本来是以写都市背景下的普通男女的爱情故事为主,但进入新世纪后,由于敏感地窥测到奇幻、魔幻等元素的流行,写作出(吸血盟)系列。

(2)作為精神读物的文化属性

从文化属性来分析,文化轰动效应则是文学生产成功与否的软性标志。文化效应从短期来看会带来相关产业发展,如以金庸的武侠小说为基础的漫画、电影、电视剧、游戏等的开发。而长远角度看,文化效应会为文学创作提供土壤和肥料,大陆新武侠的作者正是因为受金庸的小说影响,完成了由读者向作者的转化。文化效应既是文学消费促进生产的过程,也是通俗文学薪火相传的过程。

五、启示

对大陆大众文学写作者而言。做好对个人社会文化身份的定位,是其成功创造的前提。写作者与出版者身份合一,即是实现大众文学商业性运作模式成熟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在时代越来越重视人性挖掘的需求下,大众文学写作者应尽量摆脱传统通俗文学二元对立思维的束缚,在写作模式的传承和新变中,实现表现手段和方法的丰富创新。

对于大陆大众文学的出版者而言,应充分利用当代大众文学发展的诸多优势条件:大陆本身充足且多样的读者群、丰厚的文化积淀、多样的时代经历、转型期中多变的社会形态、新鲜多元的全球文化刺激等,挖掘适应时代潮流、契合读者心理需求、体现中国特色审美需求的畅销书选题,迎合并引导市场。以品牌意识统领出版全局,作品作者双层包装,强化作品产业链建设。同时。也要避免大众文学其自身商品属性的畸形发挥,避免对某一特定写作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力求实现大众文学社会责任与经济目的的共赢。在发行渠道方面,二渠道发展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香港完善的民营出版体系为大陆民营出版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对于大陆大众文学的读者(包括批评界)而言,应突破狭隘的雅俗之分,避免对大众文学本身所特具的传播对象和传播手段的偏面理解。在学院批评、传媒批评、大众批评和主流批评间寻求动态平衡;促进书评机制、评奖机制的进一步成熟,提高批评界颁发的象征资本向市场资本转化的效率,促进大陆大众文学的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商业性
从丰臣政权的商业性看其发动侵朝战争的原因
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研究
我国大学出版学术性和商业性失衡问题研究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
装置艺术在现当代艺术中的商业性
浅谈中国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版权视野下MOOC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与法律规制
从《丽水金沙》看民族歌舞发展中商业性与文化性的博弈
论新型技术环境下电子游戏的特征
社会企业在困境中寻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