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也是美好的
2010-06-27杨雪冬
无论城市大小,都应该配备与其规模相匹配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机构,更重要的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只有提供均等水平的公共服务,中小城市才能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杨雪冬(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
新一轮城市化正在中国各地浪潮涌动。本轮城市化将创造出什么规模的城市,或者说多大规模的城市会实现新型城市化的目标?已经成为学界和政界争论的话题。
一种观点认为,应该集中力量发展大城市,甚至超级城市,因为城市的优势就在于规模,规模大能够更有效地发挥集聚优势。另一种观点认为,要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城市统筹发展,避免引发大城市病。两类观点都有道理,然而,城市规模的大小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便地方政府把某种类型的城市设定为建设目标,也不会一夜之间建成。
我来自县城,对于大城市有着天生的排斥,甚至恐惧。虽然已经很熟悉北京这样大城市的工作生活,但依然有强烈的陌生感、过客感乃至焦虑感。生活的高节奏、工作的紧张感自不待言。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自己家乡的小县城,那样的温馨惬意。但真正回到家乡,看到随处乱扔的垃圾,满街的污水,商店里充斥的伪劣产品,又为自己蜗居在有管理的北京感到庆幸。
经常出差到一些中小城市,看到当地政府雄心勃勃地要加快城市的升级,将北京、上海甚至香港、东京、纽约等视为学习的榜样,拼命地改造老城区,修建新的城市中心,整个城市的景观已经与当地的传统失去了机理上的联系,城市之间变成了模样难辨的孪生兄弟。这个时候,心里又有着一丝无奈与悲哀。
在中国,不同规模的城市也许能满足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但似乎还没有形成共同的城市标准。城市越小,越像农村,城市越大,越能找到发达国家城市的影子。以至许多人不得不为了能够享受到标准的城市生活,拼命挤进大城市。
什么是共同的城市标准?在我看来,有四个。第一是均等的城市公共服务。无论城市大小,都应该配备与其规模相匹配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机构,更重要的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只有每个城市都能提供均等水平的公共服务,中小城市才能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是精细化的城市管理。许多城市的管理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规模的扩张速度。尽管我们可以一夜间建起高楼大厦,但改不了垃圾乱扔的习惯;尽管我们可以把马路拓宽,街道拉直,但是我们阻挡不了车辆乱行。我们虽然具有了城市的物质形态,但是缺乏城市运行内在的精神。第三是文明化的城市生活方式。聚居的生活,是文明的开始,城市文明是最高水平的文明,因为在城市这个公共空间中,人们有着大量的日常交往,但彼此之间已不是熟人,要学会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这样才能过一种可以让彼此放心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第四是自由的城市氛围。西欧有一句俗语,“城市的空气是自由的”。大批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走向城市,农民工子弟眷恋城市的生活,正是因为城市具有自由的魅力,可以为个人提供保护和机会。
遗憾的是,我们的许多中小城市,还没有具备这四个标准,却滋生出这样的思维定势:只有城市规模做大了,才能达到这四个标准。于是,小城市的发展目标是中等城市,中等城市的下一步战略是大城市,而大城市的目标则是超级城市、世界城市。城市越大越好,似乎成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定律。
要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真正地走向城市文明,最重要的不是快马加鞭地圈地,扩大城区范围,而应该真正完善城市的各项功能,让城市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满足人们居住和生活需求。在城市文明时代,城市的质量不在于规模,有时候,小的也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