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阅读模拟题
2010-06-25张兴玉
张兴玉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1—4题。(共20分,每小题5分)
“海宝”诞生记
“海宝”挺胸抬头的动作和双手的配合,显示出包容和热情;“海宝”翘起的大拇指,是对世界各地朋友发出的真诚邀请;“海宝”的欢笑,展示着中国人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海宝”,向全世界传达来自中国的真诚问候——“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欢迎您”。
8时10分,上海大舞台。随着寓意吉祥的蚌壳慢慢打开,一颗闪亮的珍珠向轨道滑落,轻轻碰倒了第一枚多米诺骨牌。这时,排列有序的骨牌如水幕般铺开、变换……舞台中央,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徽图案慢慢变换,来自大海的精灵——“海宝”翩然出世。它,就是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顿时,全场彩绸翻滚,灯光变幻,现场近万名观众用雷鸣般的掌声迎来这个海蓝色的宝贝。
是谁创造了“海宝”?在晚会现场,记者采访了“海宝”的主要设计修改人员及其团队,听他们讲述了“海宝”的诞生过程。
巫永坚,上海永坚形象策划的总经理。某日早晨,在漕溪北路一家餐厅吃早餐的巫永坚正在思考应征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设计,突然脑海里浮出“海纳百川,所以成其大”这句话,于是想到用汉字“大”来创作吉祥物。正巧身边没有纸,巫永坚就随手在刚购买早餐的电脑打印的帐单上写下一个人型的“大”字,画上嘴巴和眼睛,显得活泼可爱。
回到公司,巫永坚马上召集团队工作人员,丰富了“大”字的吉祥物创意,赋予其5种基本色彩,为它取名为“大宝”,并设计了以浦江建筑为主体的图腾背景。之后,全套以“拥抱大上海”为主题的设计作品送到了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征集办公室。
从1月17日到5月31日,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征集办公室共收到了26655件应征作品。如何从中筛选出最合适的世博会吉祥物?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于6月下旬开展了吉祥物评选活动,制定《评选规则》,并组织评委团队对所有应征作品进行了评选。11位评委分别来自美术、设计、文化、营销、卡通等专业领域,整个评选过程接受了公证机构的监督和公证。
借鉴历届世博会、奥运会的经验,根据评委会推荐作品的实际情况,征集办公室又组织专家对入围的作品从4个方面进行了专业论证、方案完善和设计提升:一是强化吉祥物的主题演绎;二是美化吉祥物的造型设计;三是优化吉祥物的产品设计;四是深化吉祥物的理念表达。
在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征集办公室的协调下,由著名设计师邵隆图领衔的修改团队接过了创意“接力棒”。近3个月内,经过10多轮的方案调整、市场调研,修改团队最后将目光聚焦在“人”——美好城市的创造者和体验者,从而诞生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的核心设计理念。
“人既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也是美好生活的体验者”,上海九木传盛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邵隆图告诉记者,使用汉字演绎世博精神是设计的初衷,而找到“人”这个结合点后,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大标示着城市的硬件,却缺乏一点柔性的、对人的关怀”,从“大”字到“人”字,一笔之改,赋予了“海宝”新的生命。邵隆图介绍说,在颜色的选择上,放弃了最初五颜六色的面貌,而用单纯的蓝色表达上海“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海宝”是人与水两个概念的结合体,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中加上一个人字,意义就显得更丰富。因为,城市就是要让人的生活更美好,世博会的意义正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9月24日,在上海举行的上海世博会第五次组委会会议正式确定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设计方案。此后,“吉祥中国——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揭晓晚会”举行,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正式向全球发布。
(选自《新民晚报》)
1.下列对“海宝”的解读,不同于其它三項的一项是:()
A.“海宝”挺胸抬头的动作和双手的配合,显示出包容和热情。
B.“海宝”翘起的大拇指,是对世界各地朋友发出的真诚邀请。
C.“海宝”的欢笑,展示着中国人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D.“海宝”,向全世界传达来自中国的真诚问候——“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欢迎您”。
2.根据文章,下列选项不属于海宝创意中从“大”变“人”理由的一项是()
A.根据汉字“大”来创作吉祥物,能体现“海纳百川,所以成其大”,一个人型的“大”字,画上嘴巴和眼睛,显得活泼可爱。
B.“人既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也是美好生活的体验者”,使用汉字演绎世博精神是设计的初衷,而找到“人”这个结合点后,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C.“海宝”是人与水两个概念的结合体,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中加上一个人字,意义就显得更丰富。
D.“‘大标示着城市的硬件,却缺乏一点柔性的、对人的关怀”,从“大”字到“人”字,一笔之改,赋予了“海宝”新的生命。
3“海宝”是人与水两个概念的结合体,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中加上一个人字,意义就显得更丰富。因为,城市就是要让人的生活更美好,世博会的意义正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你认为这段文字应该属于世博会吉祥物创作过程的哪一个层面()
A.一是强化吉祥物的主题演绎。 B.二是美化吉祥物的造型设计。
C.三是优化吉祥物的产品设计。 D.四是深化吉祥物的理念表达。
4.下图是吉祥物海宝图片,请你结合文章写一段简洁的说明性文字,揭示它的创意主旨。(不超过70字)
答: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27分,选择题每小题5分,翻译12分)
凡音由于人心,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故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恶者天与之以殃,其自然者也。
故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纣为《朝歌》北鄙之音,身死国亡。舜之道何弘也?纣之道何隘也?夫《南风》之诗者生长之音也,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夫《朝歌》者不时也,北者败也,鄙者陋也,纣乐好之,与万国殊心,诸侯不附,百姓不亲,天下畔之,故身死国亡。
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至于濮水之上舍。夜半时闻鼓琴声,问左右,皆对曰“不闻”。乃召师涓曰:“吾闻鼓琴音,问左右,皆不闻。其状似鬼神,为我听而写之。”师涓曰:“诺。”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明日,曰:“臣得之矣,然未习也,请宿习之。”灵公曰:“可。”因复宿。明日,报曰:“习矣。”即去之晋,见晋平公。平公置酒于施惠之台。酒酣,灵公曰:“今者来,闻新声,请奏之。”平公曰:“可。”即令师涓坐师旷旁,援琴鼓之。未终,师旷抚而止之曰:“此亡国之声也,不可遂。”平公曰:“何道出?”师旷曰:“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愿遂闻之。”
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太史公曰: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夫古者,天子诸侯听钟磬未尝离于庭,卿大夫听琴瑟之音未尝离于前,所以养行义而防淫佚也。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
(《史记·乐书》,有删改)
5.下列句子中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象形:像(原来的)形体一样
B.明日,报曰:“习矣。”
C.晋国大旱,赤地三年。 赤:红色
D.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和正:使……平和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卫灵公之时,将之晋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B.因端坐援琴,听而写之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C.师旷抚而止之曰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D.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阐述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师涓、师旷同为乐师,但师旷能发现师涓琴声中的问题,可见师旷在琴艺上比师涓高一筹。
B.司马迁把国家兴亡和音乐联系起来,表面上谈的是音乐,其实谈的是仁、礼之类的治国之道。
C.音乐是源于人心的,晋平公爱好濮水之上的靡靡之音,司马迁认为他不是个有德之君。
D.师旷认为师涓所作之乐为亡国之音,劝晋平公不要欣赏,可是平公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舜乐好之,乐与天地同意,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也。(4分)
翻译:
(2)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4分)
翻译:
(3)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4分)
翻译: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9—10题。(16分,每小题8分)
寒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释:①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②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
9.这两首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有什么不同之处?请作简要赏析。(8分)
答:
10.两首诗都是写在“寒食”时节,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简要概述。(8分)
答:
四.阅读下面小小说,完成11—15题。(37分)
下坡或者上坡
侯德云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勾当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是相反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我的心情很不平静。老周的心情也很不平静。
说实话,如果早知道那个黄昏有交通事故发生,我会拒绝老周来接我。也就是说,我会避免让老周的奥迪轿车从那个下坡路或者上坡路经过。只要避免了这件事,我们两个就会在晚上六点钟准时走进农家菜馆,点几个可口的小菜,比如小葱拌毛虾、干煎黄花鱼、酱焖海兔什么的,再来一钵“王妈疙瘩汤”,好好地小酌一番。可惜,交通事故这东西不像地震,事先还能给你个预兆。交通事故不是这样,一点说法都没有,咔嚓一声,就发生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亲自开车来接我。我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坐好,奥迪便缓缓驶出县政府的大门。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一种美德,可很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
我说:“老周,别管闲事。”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心里有点儿不踏实,跟老周一起下了车。我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扭扭,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哇。”老周一声不吭。我不知道他在心里想什么。我倒是有些愤愤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呀?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聲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老周先把奥迪开回了家,然后我们打车奔向富丽华大酒店。看老周的架势,真的要一醉方休了。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
11.小说第一段不厌其烦地从两个对立面对同一条路做了介绍,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2.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但思路很清晰。请分条概括其要点。(8分)
答:
13.小说中的主人公老周是怎样的形象?请分条概括其思想性格。(9分)
答:
14.小说结尾耐人寻味,把我和老周心理加以对比,有什么意图?(6分)
答:
15.对小说描写老周坚持让老人写证明签字一事的做法,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