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诚”还是“不诚”
2010-06-23
说到“非诚勿扰”,可能无人不晓。没错,它就是2010年异军突起、收视率一再刷新记录的一档相亲真人秀节目,凭此,江苏卫视“秀”出了风采,不仅“扰”得全国民众“神魂颠倒”,也令强敌综艺大哥大湖南卫视“坐立不安”。一句“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更是将“非诚勿扰”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由此网上汹汹,媒体嚯嚯巷议啧啧,“讨伐之声”不绝于耳。不过一片叫嚣声中,不少“保卫者也毫不示弱。那么,“非诚勿扰”究竟是一档充满智慧和阅历的节目,还是一场人性操控的游戏?
——编者
支持方——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文学院苗棣教授
“非诚勿扰”引领了内地婚恋类节目新的发展形态:从与国内外节目发展的形态比较中,我们看到了现在婚恋节目发展态势在“非诚勿扰”上的体现,与传统婚恋节目模拟整个约会的过程不同,“非诚勿扰”只是模拟约会前的准备过程,给嘉宾提供一个平台,节目之后就要嘉宾之间相互了解自由发展了,这也展现了网络时代的爱情观。他更指出,节目内容设计精巧,让这样一档婚恋节目有了很好的延续性:“24位女生一直站在台上,四五名男生轮番出场,因此节目具有以往综艺所没有的特质,就像是连续剧和系列剧相结合,既有连续剧的连续性,也有系列剧的精彩度使观众更加期待,观众随时打开电视剧,都可以看得很有趣,而一直看下去的观众也能关注心仪选手的未来。”
——《中国日报网》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的周星教授
每到周六,周日都会跟家人收看“非诚勿扰”,节目吸引人之处首先在于亲近观众但不媚俗:“非诚勿扰”主动抓取了大众的心态而没有去屈就观众和制造媚俗。很多节目越来越失去自我比如90年代开始的婚悲交友节目没落很大程度上因为追求大众的兴趣而开始媚俗。“非诚勿扰”展现的是各种感情观通过舞台上不同男女的表现把人生体验的过程和价值放大,在这点上节目的立足点很高,把电视娱乐服务栏目积极强悍的力量显示出来,但草根的内容又显得与观众非常的亲近。”
周星教授认为,在不媚俗的同时,“非诚勿扰”还保持了很高的娱乐性:“非诚勿扰”具有娱乐性,且不失大方之态,非常难得。电视节目不应该是教科书如果节目没有娱乐性,就失去了节目的核心,虽然我们推崇电视艺术,但是没有娱乐,节目就容易死掉。但是如果没有大方的节目气度存在,容易烂俗,目前,对于“非诚勿扰”节目很重要的就是保持娱乐而不失大方之态的定位,又能够把积极的,正确的取向发挥出来。周星教授认为:“孟非表面谦和,但说话很有分量,很稳重地掌控大局,比一些腻腻歪歪的娱乐主持人试图屈就讨好大众更具有号召力,屈就永远抓取不了观众的心。”
——《中国日报网》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长周晓虹教授
“非诚勿扰”呈现了社会的各种价值观:“非诚勿扰”播出的社会背景面临转型,是从一个单元价值向多元价值的转型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在节目中我们能看到多元价值观的现实化。在周晓虹教授看来,节目所传达出的婚恋观念能够促进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相互理解:“非诚勿扰”向社会传递一种价值观念、婚恋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和婚恋观念影响到年轻一代,也会影响老一代。对于年轻人,他即便谁也没带走,也是进行了情感洗礼,比如富二代来到节目结果大家把灯都灭掉了,这就是对他人生的一种校正。对于老人,则提供了了解年轻人的平台,我听说我们学院有几个5a岁以上的教授也在看这个节目,他们在看到了80后,90后表达他们的婚恋观的时候,从中可以产生对这一代人的理解、宽容,从而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因为这些50后、60后,现在也都面临自己的子女要结婚,嫁人,在这样情况下,当他们被节目熏陶以后,他们对自己的子女做出婚姻选择宽容的可能就会提高。”
周晓虹教授表示,“在做这样一种充满人生智慧和阅历的节目,我们可以看到孟非胜出何炅。什么原因?过去的婚恋节目很简单,而现在的婚恋节目里头经常会涉及到很多价值观分歧,涉及到很多理念,新闻主持人出身的孟非有这样的‘资本,他的反应力也非常快。”
——《中国卧&网》
中国社科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时统宇
“非诚勿扰”是一档具有主流价值观导向的节目,时统宇说:将“非诚勿扰”定义为娱乐,关怀,民生,有点说低了,我从中看到了主流价值观。在节目中很多人怀疑和批评80后的一些观点,包括做人的底线和在道德上的一些观点,我觉得这帮80后挺可爱,我们没有更多的理由挑剔,因为她们在这个节目里非常爱憎分明,他们对于自己看不惯的人表示极大的蔑视和不屑,比如有一场嘉宾炫耀自己有几辆跑车时,有女孩说你花的是父母的钱没有资格在这里炫耀,最后所有的嘉宾将灯都灭了。这恰恰是这帮80后女孩的核心价值观,正确的娱乐导向也就在这里”。
时统宇强调,节目不能为了收视率而去“玩”:“富二代那种处理方式,换在有的节目中一定得把他玩出花样,怎么也得装出一两个人,想跟他一起牵手走下去,以前英雄救美,现在美救英雄,收视率一定很高。但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适可而止,尊重基于做人底线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非诚勿扰”做到了,对于富二代的交友失败,也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的习惯,好恶,包括他们的基于做人底线的判断,这就够了。”
——《中国日报网》
华南理工大学的李幸教授
赞同“非诚勿扰”是档好看又主流的真人秀,他说:“过去节目主流的没人看,好看的又不主流,但是“非诚勿扰”把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传递了主流的观念,又保持了可看性,夸张一点讲这是我看到的好看的节目里面最主流的东西。我认为这是我这十几年来看到的最好的节目之一,而且“非诚勿扰”做出了有人物性格的真人秀,以前的平民节目都是只有真人没有秀。”
同时李幸教授就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主持人何炅和孟非进行对比:“从学识的角度来说孟非比何炅强,年龄小一些的孩子可能喜欢何炅,不过,孟非有“后劲”,因为这种类型节目想要有持续性就一定要有深度。何炅属于娱乐主持,孟非是舆论主持。而婚恋节目的主持人现场话并不会很多,现场的表现主体要在嘉宾上,主持人的主要功能是传递,在传递中进发智慧的闪光点。”
——《中国日报网》
北大艺术学院副院长俞虹
俞虹也认为:孟非之前作为新闻节目主持人最大的特点是有敏锐的捕捉能力,会将现场的情况进行分析,控制,引导。这些和娱乐节目主持人有差别。娱乐节目主持人可以以他的灵动和机敏把现场气氛营造得非常有趣。孟非以他的沉稳,以他记者型主持人的风格,决定了这个节目不是简单的娱乐性真人秀的节目。
——《中国日报网》
反对方——
叶倾城:“非诚勿扰”像闹剧
时代已经不同了——这是我看“非诚勿扰”唯一的心得。
我看过的第一档电视征婚节目是“非常男女”,矮胖的胡瓜与高挑的高怡平主持。那时在台湾播放的这档节目,对于我们来说,真是标准的隔岸观火,但我还记得男女嘉宾对着镜头,真诚地,以半诗化的语言描述他们渴望的爱情,婚姻。在我看来,最大胆出位的莫过于有一次,主持人问各位嘉宾,他们渴望的每周性生活次数。当时的我,简直觉得是骇人听闻,现在却觉得,十分务实,也十分贴近婚姻的本质:性,孩子,伴侣,共同生活。
而到了“非诚勿扰”这个阶段,爱情不再被提起,自行车的浪漫,被一位女嘉宾冷冷地戳破:“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整档节目,从头到尾,说的都是钱,钱,钱。怎么说呢?作为长期的情感信箱主持人,我读了十年的读者来信,冒充了十年的爱情医生,再没有人比我更深切地感到,是的,现在整个的环境已经不同了。十年前烦恼的还是感情本身,十年后,几乎所有的婚恋问题都是钱的问题:小三,凤凰男,房子写谁的名字……都是托儿,我也怀疑。因为太过脸谱化,也太对答如流,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一个模板。整档节目,像话剧,不,闹剧,胜过像一次真实的相亲。
这是否也说明了电视台理念的转变?十年前,还是认真地,想给大家一个新的方式结识恋爱。十年后,就是赤裸裸的收视率。
如果一切都变了,那么,还有什么是不变的?当你在说“爱”,你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我不能不有这样的困惑。
——《京华时报》
何国庭:“非诚勿扰”诚信何在?
作为一档婚恋交友栏目,“非诚勿扰”得到的关注远超节目本身。关注的背后,是困扰所有人的现实问题:金钱,房价,婚姻和家庭关系……和关注同时产生的,是对节目价值观的怀疑,对嘉宾身份的质疑。
自从湖南卫视在全国首家推出了第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我们相约吧”之后,江苏卫视等多家电视台也相继推出了类似节目。作为一名电视观众,连续观看了数期“非诚勿扰”节目,感觉缺乏诚意,某些嘉宾口无遮拦的高调表述,过分强调金钱,房子等物质利诱整档节目,从头到尾,很少探讨交流婚恋,爱情观,更多的话题无不与金钱有关。节目宣传的价值发生了偏差,简直就是一场闹剧,尤其是节目中找来专业演员做“托儿”参与炒作,以此吸引观众的眼球,制造所谓的收视率奇观,赤裸裸地在忽悠大众,值得商榷。
其一:嘉宾身份令人生疑。“非诚勿扰”节目中先后亮相的嘉宾有马诺,马伊咪、维多利亚、武潇、杨漫、萧波、谢佳,王磊,刘云超等人。其实,这些嘉宾中既有不知名的专业演员,又有普通模特演员,也有学媒体策划的大学生,还有某些传媒节目的“医托”,甚至还请来著名影星。他们的真实目的并非交友,而是电视台想利用他们获取话题,制造所谓的收视率“神话”,嘉宾自然也想借助节目平台自我炒作,制造一些效应,达到双赢的目的。节目组不但给嘉宾安排食宿,还报销往返交通费。可见电视台别有用心了。
其二:现场表现丑态百出。嘉宾在节目现场的表现让人忍俊不禁,可谓洋相百出。他们不是语出惊人,就是口无遮拦,要么语言犀利,要么表现肉麻,令人作恶。诸如“我宁愿坐在宝马里哭。”“我想与你生几个宝宝”“你能不能满足我的性要求”等等。谈论的话题无非是房子、票子,位子,缺少传统爱情的经典浪漫氛围,赤裸裸地宣扬物质第一。而多年前,江苏有线台转播来自台湾的“非常男女”节目中,男女嘉宾对着镜头,真诚地以半诗化的语言描述他们渴望爱情,婚姻的场景至今令人难以忘怀,但在“非诚勿扰”节目中没有如此踪影,值得玩味,某些女嘉宾的说话方式和举止根本缺乏淑女的涵养形象或东方女性的端庄文雅,过分做作表演,活像电视剧里的小丑。
其三节目定位存在问题。“非诚勿扰”节目本来是一档服务性的真人秀婚恋交友节目,通过电视节目这个载体为青年男女搭建交流寻友的桥梁,只要符合相关条件,都可以参与到其中。然而,节目组却是刻意挑选嘉宾,甚至采取面试环节,过多地选择了表演成分的嘉宾,还将每次出场的嘉宾分出所谓性格各异的特色类型:嘉宾的交流语言也存在预先排演过的迹象:主持人的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效果有故弄玄虚的嫌疑,还有一个自称专家的点评嘉宾更是充当救世主,要么无中生有调侃嘉宾,要么无病呻吟指责征友男女青年,火上浇油,煽风点火,制造所谓现场气氛,以期节目的效果,整档节目缺乏诚信和服务理念,倒像是一档娱乐、搞笑节目,令人扫兴。
一直以来,爱情是高尚的纯洁的。江苏卫视的宣传资料说,“非诚勿扰”是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将为观众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高质量的婚恋交友嘉宾,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可在“非诚勿扰”的节目里人们看不到诚心,不知道节目到底想表达什么?把“爱情”,“婚恋”,“婚姻与家庭”等严肃话题演绎得面目全非,令人困惑。
电视台属于大众传媒,既是主流文化的传播阵地,也是主流文化的风向标,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崇高使命,弘扬主流文化,引领文明进步,责无旁贷。然而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主持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竟然大言不惭地发出,中国人不需要被电视节目教育的怪论。请问,电视没有教育和引导功能,要电视台干什么?缘何还要借助“非诚勿扰”来寻求赤裸裸的收视率?电视台到底想宣扬什么?
——《人民网》
丁炜:“非诚勿扰”像是一场缺少诚意的骚扰
江苏卫视的情感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最近可是热得发烫,和湖南卫视的版权问题还没掰清楚,紧接着又遭遇了信任危机,其节目导向问题更是备受诟病一次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质疑声意味着还有观众把节目当回事,有观众在意自然就不会缺少收视率。在情感类娱乐节目乱象丛生的当下,收视率才是王道至于观众对节目的怀疑可能不会考虑那么多,因为在口碑与收视率之间,电视台知道该取舍啥。只要话题不断,节目关注度就不会下降,这条明星炒作屡试屡爽的惯用伎俩,用在电视节且运作上同样有效。
观众只要看上几期这档节目就会发现,节目充斥着大量的矫揉造作成分,先不说长得像模特演员般的美女嘉宾们身份的真假,单看其字正腔圆台词般的言语就让人生疑,而且每一期节目总会给观众带来一个有足够注意力的话题,情节设置更是像极了偶像影视剧的脚本。尤其在外景采访男嘉宾亲朋好友时,本应多说溢美之词的亲朋好友往往都会列举出男嘉宾的一大堆缺点,这明显的拆台正是节目的看点和卖点,当然了,制作方完全可以把这些解释得很圆满,反
正也不会有人真正去计较,即便是计较起来也都有办法应对,因为在制作节目之前,他们就会想出许多应对观众的招数来。
这档情感类相亲节目,其实就是拿情感当噱头,逗大家一乐,在娱乐至上的节目里又会有多少诚意可言呢。所以说,观众大可不必把电视情节的真伪当回事放在心上。
作为情感节目的“非诚勿扰”,纵使有一万个娱乐的理由,但有一个底线是要守住的,那就是娱乐的道德底线,何况还是打着相亲真人秀的电视节目。
从整个节目来看,“非诚勿扰”中嘉宾所体现的婚恋观和择偶标准似乎越来越远离传统道德的约束,女嘉宾们对婚恋观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名和利的追逐上,而不是从古至今所弘扬的真善美的择偶标准,而男士们几乎一致地都过分看重外在美。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所有的男女嘉宾都固守一个死板的传统,她(他)们都有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选取配偶的权利,但是对那些“自己是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誓嫁豪宅男”的“拜金女”们,难道节目就不该帮其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婚恋观吗?电视毕竟是大众传媒,是面向全社会的媒介,播出的虽是娱乐节目,但它仍然会或多或少影响到一些人的思想和认知,尤其影响着正在成长的、即将步入恋爱年龄段的青年人。
收视大红的电视节目,可能是口碑相传,但也可能是遗臭万众,所以说,“非诚勿扰”一定要坚守娱乐底线,情感节目可以搞笑,但绝不能无视道德而恶搞。
——《文艺报》
于德山:娱乐至死的年代
南京师范大学新传院副教授于德山认为,节目火爆的原因在于敢暴露隐私。
“中国有麻雀变凤凰的故事,西方有灰姑娘的故事,这类故事代表着隐藏于民间的情结,那就是通过婚姻来改变人生,进入到另一个阶层。但真人秀改变了大众对隐私和自我表达的态度。曾经的隐私公开化了。原本上锁的个人日记成了网上博客,原本家里拍摄的私人录像带成了网上视频,个人的简历也出现在公众的搜索网页上。所以,当马诺说出‘宁愿坐在宝马里面哭,也不愿坐在单车后面笑这样骇然而真实的话语时,人们被震住了。”
马诺,被网友称为“胸大无脑女”“拜金女”,现在已经有了个人网站,访问量超过309万次,很多媒体跟进采访。“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无论是冲着找伴侣的实用性,还是冲着出名的强烈欲望,真人秀“非诚勿扰”正在迎来源源不断的参加者,报名者数万人,就算每期24个女嘉宾全部更换掉,排到2020年也上不完。
这似乎有一点儿矛盾,一个节目如何能嘲笑,批评参加者的同时又捧红他们?
“事实上观众和真人秀节目的关系远比一般节目复杂,他们收看并不是因为某个角色是行为模范,而是因为彻头彻尾的娱乐性,这种娱乐性的深层含义是真人秀节目迎合了人性中坏的成分尖锐,丑陋,喜欢看人出丑。”于德山站在批判主义的立场上说。
他甚至流露出一丝隐忧,“电视媒体具有教化的功能要注意引导。我们国家目前并没有像欧美那样,严格地区分公共电视台和商业电视台。公共台宣扬的是绝对主流的价值观念,像(马诺)那些过激的言论如果出现在主流频道,是要道歉的。而商业台的尺度可以很大,色情,暴力,金钱悬赏等,新奇刺激。随着“非诚勿扰”的走红,这种模式将会遭遇更多的复制,而随着观众的审美疲劳,节目在类型和内容上必将发展得更放肆,但我们这种公私不分的状态使得节目的尺度不容易把握。
——《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