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康市农民外出务工现象浅析*

2010-06-22吴万群

陕西林业科技 2010年3期
关键词:安康市安康务工人员

吴万群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安康市统计局,陕西安康 725000)

安康是一个传统农业城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1%,农业经济占安康市经济总量的27.3%。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城市里,受改革开放浪潮的影响,安康市大量的农民开始外出务工,并且这种趋势还愈演愈烈,2008年,安康共有50万农民外出务工,约占安康市农村劳动力资源的33%。

大量的农民外出务工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促使我们必须要对安康的农民外出务工进行必要的分析,了解其外出务工的原因,外出务工存在的具体问题,以更好的解决安康农民工外出务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 促成安康市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

要分析安康市农民外出务工现象,必须先要明确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经过对安康市人口、地理条件、收入等状况的了解,认为,安康市农民外出务工主要是受以下原因影响。

1.1 人多地少,自然环境决定农民必须外出务工

安康市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城市,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总量的81%。然而,安康的自然环境多山,山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2.5%,耕地面积有限,且大多数都是山地,土壤贫瘠,粮食产量不高。限于自然环境和全市经济基础,目前安康市农村种植业大部分还是靠人力手工种植,劳动效率低下。近年来,为保持水土,安康市大力贯彻中央退耕还林政策,导致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这样一来,农民可种耕地也进一步减少,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闲置下来,这部分农民为了改善家庭生活,提高家庭收入必须外出务工。

1.2 农村劳动力过剩,人口结构促使必须进行劳动力转移

安康目前全市户籍人口共301.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4.21万人。乡村户数650 513户,乡村人口数24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81%,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150.57万人,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员75.30万人,仅占乡村人口数的31%,占乡村劳动力资源的50%。这意味着还有50%的乡村人口闲置下来。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和农业的低收入使农民渴望找到农业以外的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途径[1],只有外出务工,向工业、建筑、三产等其他行业转移,才能实现自己的劳动价值。

1.3 收入水平决定农民必然选择外出务工

我国农业部门大多仍属于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技术水平较低的传统经济部门[2]。农业和农民在社会经济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安康也不例外,2008年安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 770元,低于全省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 150元。农民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这意味着相当一批农民仍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农民外出务工是农民减缓相对贫困的必然选择。

2 安康农民外出务工的特点

2.1 外省市务工是安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外省市务工是安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也是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一选择。数据显示安康市外省市务工人员人数50.15万人,占乡村劳动力资源的35.33%。

2.2 外省市务工人员以青壮年男性为主

从性别上看,男性从业人员占67.18%,女性占32.72%,男性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2.64%。从年龄上看,外出从业人员以青壮年为主。其中,16~25岁的占43.50%;26~30岁的占16.38%,31~40岁的占24.29%,4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5.82%(见表1)。

表1 安康市外出从业人员年龄结构(比重%)

2.3 外出务工人员多数未受过专业技能培训

外出从业人员多数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教育程度,其中小学占21.75%,初中占62.71%。但是从动态数据来看,外出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略有提高,2009年外出务工人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6.13%,较2003年提高11.66%。外出从业人员中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比例仅占21.23%,受过外出从业技能培训的只占8.42%,而未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人员只能以出卖体力挣钱(见表2)。

表2 安康市外出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构成(比重%)

2.4 外出从业人员主要从事制造业和采矿业

安康市外出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建筑业,采矿业和居民服务业。从事采矿业的民工比重基本稳定,从事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比重逐年上升,制造业民工由2003年的24.29%,上升到2009年的34.46%;从事建筑业的民工比重从 2003年的10.34%提高到 2009年的 20.48%(表3)。从事建筑业民工比重加大是由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加,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建筑业蓬勃发展,用工量加大;制造业用工量的增加一方面是受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用工需求增加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安康市外出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增加,能够适应较为复杂的工作岗位需要的影响。

2.5 一半以上的外出从业人员在东部地区务工

在目前城乡及各地区依然存在着很大差别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方向是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由农村向城市流动。从东中西部地区看,当前农民工主要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安康市在东部地区为60.61%,在中部地区为12.15%,在西部地区为27.24%。

表3 安康市外出从业人员从事主要行业(%)

2.6 自发性外出,依靠亲友介绍依然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

安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还是依靠农村劳动力自行寻找工作岗位和依靠亲友介绍为主。自发性外出主要靠亲友介绍或帮带,就业成本低且成功率高,这也与农民工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少、对社会职业中介机构诚信的认同感低有关[3]。2004年安康市外出务工人员中,95.25%的外出从业人员是经老乡亲友的介绍或带领下外出务工。表明外出从业人员外出的基本方式依然是依托地缘亲缘基础上的社会网络来启动和展开的。这种劳动力转移方式的优点在于劳动力就业去向较灵活,可以根据市场用工需求及时调整就业地点、行业。介绍人对没有务工经验的年轻人有一个较好的帮带作用,通过老带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

3 安康市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的问题

安康市农民外出务工极大的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提高了农民收入,从目前来看,务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60%,是安康市加快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受收入增加影响,农民进行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也提高,但不可忽视的是,安康市劳动力转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3.1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劳动技能不强

安康大部分转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都只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没有受过专门的劳动技能培训,缺乏专业技能。在当今经济高度发达,技术普及的社会,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选择的领域很窄、很局限[4],只能从事对文化和技能要求不高的采矿、建筑等体力劳动。部分进入工厂成为工人,需要在工作中接受技能培训。工作强度高,收入较低。

3.2 大量劳动力转移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外出务工的农民一般都是年轻、有一技之长、身体素质较好的壮劳动力,多数年轻农民往往选择夫妇同时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和老人[5]。这种现象既不利于老人的晚年生活也不利于留守孩子的成长。首先农民工父母赡养的问题。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之后,家里繁重的体力劳动留给了老人,而且还要照顾“留守小孩”,老人并不会因为子女挣钱而减轻了负担。其次是打工者与子女教育的矛盾。打工者家庭,特别是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家庭,子女教育一直是他们担心顾虑的头等大事。现在打工者子女的教育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老家由老人看管,由于老人的文化素质和精力有限,很难照顾好学生;另一种是带在身边上学,但是这也有诸多的困难,首先是户籍制度的限制。农民工子女在外地上学要交巨额的借读费,而且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农民工子女在求学的道路上困难重重。第三是农民工本身婚姻问题。现在的打工已经不再是男性的专利,留守人员不再只有女性,也有妻子外出打工,丈夫在家务农的。有些留守在家的异性单身在共同的劳动中相互关照、相互帮助,逐步陷入婚外情。农村婚外情的增加直接导致农村离婚率的上升和由婚外情产生的刑事案件的增多。据有关资料,现在由婚外情破裂的农村家庭,有60%是打工者家庭,其中又有80%是由女方提出。

3.3 缺乏有效的市场引导,盲目转移较多

近几年来,安康市农村劳动力大批转移,但盲目流动较多,没有很好利用市场的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合理流动。由于农民本身文化素质偏低,长期生活在封闭的农村环境,在生存和生活要求的压力下,许多农民到城市寻找工作机会时很盲目,有的单凭道听途说就随意前往所谓的挣钱之地,不法份子利用市场漏洞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诈骗的事件频频发生,造成农民工进城或流动成本很高,面临务工风险也很大,不仅带来物质上的损失,还有精神上的损失。

3.4 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和权益问题

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总体来看,近年来农民工的处境有所改善。但由于各种原因,农民工的权益保障现状仍不容乐观,流动到城市的务工人员没有医疗、得不到城市居民的待遇,没有住房补贴等福利待遇,没有养老等各种保险,没有孩子入学等市民权利。农民工被排除在城市主要劳动力市场之外,主要配置到城市次要劳动力市场[6]。不少企业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用工欠规范。还有不少用工企业故意漏缴或少缴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金。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没有得到基本解决,个人发展、岗位提升得不到平等对待,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外出务工产生影响。

4 解决安康市农民外出务工存在问题的措施和策略

安康市农民外出务工存在种种问题,不但会损害农民工的利益,而且也会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造成各种不利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完善和培育劳动力市场体系

就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劳动力市场网络体系,加强劳动力转移中介组织培训基地信息网络建设,在乡镇设立终端系统[7]。建立培训、招工、录取、考核、反馈备案等一系列的机构和制度。通过开展制度化的服务和培训,法律化的劳动保障和市场管理制度,使企业和劳动者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保障。

目前安康市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加强了和沿海城市的用工合作,先后成立北京 、海安 、昆山 、东莞 、珠海 、南通 、惠州 、深圳等劳务办事处。在全市各乡镇建立了规范的用工信息发布专栏,确保外地用工信息传递快捷到位。各行政村落实了2~3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联络员,城镇街道社区聘用了2~4名就业与社会保险协理员,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劳务输出组织网络体系。这种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4.2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首先,要健全针对农民工需求的培训体系。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党校为主要阵地,以现有的教育资源为依托,以社会办学力量为补充,逐步构筑起适应安康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的培训体系,尽快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其次,以注重实效为原则,推进就业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也就是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达到三符合:符合农民愿望、符合本地实际、符合用工单位要求。重点突出就业指导培训、与当地行业特点相适应的岗位技能培训以及农民致富技术培训。要注意把农村职业教育与劳务输出相衔接,瞄准市场需求,发展“订单”培训,使劳动力市场紧密挂钩。农村职业教育要走实用培训与系统教育相结合、专培与代培相结合的道路,以适应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再次,要用灵活的培训方式确保培训质量,努力提高劳动力的层次。通过培训使农村劳动力结构由体力型向智力型、专业型、技能型转变,鼓励和帮助农民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人力资本力量。

4.3 通过有效手段,保障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权益

安康市应根据国家政策规定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督促检查,落实管理责任,明确牵头部门和人员,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来依法保障流动到城市里农民的各项权益。

为此各级政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做好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以电视、报纸和印制传单等多种媒体的形式增强外出民工自身的维权意识。二是要严格按照《劳动法》和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办事,加大劳动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对农民工权益有损害的案件,切实保障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三是要有常设机构积极处理相关事务,如损害外出务工人员人身、生命的案件的善后事宜,安康市外出人员在各种矿难中的经济补偿问题,等等。四是对农民工的工资要实行最低工资标准,并建立用工单位上报制度与执法单位监督检查相结合的制度。

[1] 王敏杰,应丽艳.农户劳动力转移行为研究[J].农业经济,2008(3):20-22.

[2] 尹继东,张 文.论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双重演进[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8(1):90-94.

[3] 余国江,汪浩.基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劳动力转移教育研究[J].特区经济,2006(12):140-142.

[4] 陆兆红,汪龙生,季俊奎.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摸式初探[J].科技创业月刊,2008(2):95-96.

[5] 敖德玉,黄雪梅,周相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的影响-对农民外出打工现象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3):6376-6377.

[6] 韩秀华.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J].生产力研究,2008,19(2):23-26.

[7] 朱巧玲.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月刊),2003(1):46-50.

猜你喜欢

安康市安康务工人员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唠叨
安康幸福 有你的身影
我想摘下天上的星星
营造“搬迁后的幸福感”——安康市推行“党建+3”后续扶持服务模式
端午安康
THE PRECLOUS THING珍贵之物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小学活动掠影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